镇江杨家门社区公共空间的适老性更新设计探究

2024-02-20 02:08白素芳华建业陆羿霖
艺术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公共空间设计

白素芳 华建业 陆羿霖

摘要:目的: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居家养老成为目前最可行且被老年人广泛接受的养老模式之一。社区公共空间是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主要的活动场所,其环境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杨家门社区作为镇江较早一批建设的社区,目前常住人口呈老龄化趋势。由于建设时间较早、设计标准较低,社区内公共空间的适老性设计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老年居民对多样化生活方式的需求。因此文章探究杨家门社区公共空间的适老性更新设计,以增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镇江杨家门社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分析社区的公共空间现状,并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将公共空间划分为五个主要类型,然后采用行为观察法、行为注记法、访谈法等,探究不同状态的老年人在不同空间做出的不同行为,将空间与老人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最后总结出老年居民在公共空间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及其在社区公共空间内活动时产生的需求,从而为公共空间的适老性设计指明方向。结论:文章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设计策略。结果:文章为同类型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更新设计提供了一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居家养老;传统老旧居住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1-0-03

0 引言

根据镇江市第七次人口普查,这十年来镇江市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镇江市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老龄化特征。现阶段,由于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仍不完善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居家养老依然是老年人主要选择的养老模式,社区公共空间成了老年人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镇江较早一批建设的社区,杨家门社区的建设标准、设施设备和功能配套与现行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此外,社区在建设之初并没有考虑到老年人所需的室外交流、娱乐和健身空间,对公共服务设施也缺乏规划和设计。同时,杨家门公共空间没有进行无障碍设计。目前,国内对适老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适性设计研究上,而对社区中不同公共空间的适老性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以杨家门社区为研究样本,从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和老年人的公共生活入手,探究公共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活动特点与空间需求等,进而提出相应的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设计策略。

1 杨家门社区公共空间现状

杨家门社区位于镇江市润州区清真寺街33号,辖区面积0.3平方千米,现有居民3466户,60%以上为老年人。根据对杨家门社区公共空间的实地观察,可将公共空间划分为5个主要类型:出入口空间、道路空间、公共设施空间、开敞活动空间以及绿化空间。杨家门社区的6个出入口都存在人车不分流、非机动车任意穿行的现象。出入口处机动车随意停放,居民享有的公共空间面积被严重压缩,部分道路凹凸不平且铺装杂乱不一。有不少居民将私家车就近停在自家房屋前,侵占了步行交通空间。因社区内公共座椅严重缺乏,所以老年人只能自己携带座椅,从而自主创造出非固定的交往空间。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包含垃圾站、公共卫生间、照明设施等。社区内垃圾站点分布点多、面积小,大多以单个垃圾桶的形式存在。公共卫生间为老旧式蹲厕,环境脏乱且缺少无障碍设计。社区中的照明设施不足,夜间照明亮度不够,视力不好的老年人出行面临一定的阻碍。研究区域内开敞活动空间较少,其中较大一处为九如巷的开敞活动空间。社区先前在此投放了一个固定的爱心座椅,因只投放了一个座椅,所以老年人只能并肩闲谈,不能对坐下棋打牌。且座椅固定,不能根据需求灵活变动空间功能。绿化面积严重不足,零星分布在街巷内,其中大部分花池外壁破旧不堪、内部脏乱,且绿化品种单一、植物颓败。

2 杨家门社区老年人公共活动调研

本次调研根据5个代表空间,通过行为观察法、行为注记法、访谈法等方法分析社区老年群体的公共生活状况,最后总结老年居民在公共空间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老年人在社区公共空间活动时产生的需求,从而为公共空间的适老性设计指明方向。

2.1 老年人公共活动特征

出入口空间是老年人与外界交流的一个窗口,其不仅是老年人购物买菜的必经之地,还是其驻足观望及交流闲谈的停留点;在道路空间中,老年人散步、驻足闲聊、晒太阳、晾晒被褥、摘菜,偶尔也带小孩,但不会停留过长时间;在公共设施空间中,老年人的活动内容有倒垃圾、上厕所、排污水等,目的明确,因此几乎不会长时间停留;在开敞活动空间中,活动内容以闲聊、晒太阳、打牌下棋为主,天气晴朗时老年人也会在此做一些家务,如晾晒被褥。此外,因社区用地紧张,所以不少居民自带休憩座椅前来打牌下棋,从而成为周边老年人的自发聚集点;在绿化空间中,因景观维护不足,花池荒废,所以部分居民会在花池内种植蔬菜,替代景观植物。

按照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可将参与户外活动的老年人分成三类:自理老人(活动自理且行动方便类老人)、介助老人(活动半自理且行动依靠拐杖、轮椅、推车等类老人)、介护老人(活动不自理且行动完全依靠看护类老人)[1]。自理老人一天内出行频率最高,一天最少一次经过出入口空间去购物等,五个公共空间都会涉及。这类老人家务活动频繁,休闲娱乐活动丰富。介助老人基本在道路空间及开敞活动空间内活动,活动类型以闲坐聊天、晒太阳为主。介护老人无法独立活动,出门次数较少,一般由家属陪同在道路空间中活动,偶尔在开敞活动空间晒太阳、与邻居聊天。

2.2 老年人公共活动需求

老年宜居环境的营造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和偏好[2],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老年人的需求,设置了3个开放性问题,最后在收集到的87份有效答案中,对老年人提及短语的含义进行归纳整理,具体见表1。

根據老年人户外活动特征以及老年人反馈的需求,总结出老年人在公共空间活动产生的需求有以下几点:第一,老人参与的户外活动强度较低,因此对社区内休憩设施的数量和分布有很高的要求。第二,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且社区中存在介助老人、介护老人,所以对道路的平整度和通达性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在社区内实现人车分流。第三,老年人多次提及改善住区绿化环境,良好的绿化环境有利于促进住区老人的身心健康。第四,对社区内设施匮乏、器材老旧的情况,住区老人希望公共设施空间可以得到整体优化。第五,住区老人对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有强烈的渴望,大部分老人仍然有工作能力,希望有可以继续发挥个人价值的空间。

3 杨家门社区公共空间的适老性设计策略

3.1 复合空间功能

为更好地利用公共空间,可以用空间功能复合的方式提高公共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以满足老年人不同的使用需求。调研结果显示,许多老年人会去附近的公园散步、跳舞或者锻炼等,但在社区内的活动非常有限。这一方面是因为社区内空间狭小、设施匮乏,另一方面是因为社区内的娱乐活动较为单一,活动氛围不够浓厚。将活动空间与生活空间融合,不仅可以节省老年人前往公园的时间,使他们更加方便灵活地开展文娱活动,也可以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开敞活动空间内,可按照实际使用需求拆除危房,扩大开敞空间面积,打造锻炼娱乐空间。同时考虑到空间活动的多样性,可在场地内设置可折叠座椅,方便老年人休息,不用时则可以折叠座椅,腾出空间,按照使用需求改变空间功能。

3.2 保证步行环境安全、无障碍

在杨家门社区中,大部分老年人通过步行来完成日常活动,因此为老年人创建一个舒适且安全的道路空间是搭建适老化社区公共空间的重要内容。要优化调整社区内部路网系统,合理规划道路等级,增加慢行系统。拆除道路中的违章建筑,扩大人行道,在社区内设计无阶梯的场地,以确保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可以顺畅出行。在出入口空間,为了减少人车不分流带来的安全隐患,在街区外部增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并增设禁停标志,设立禁停网格线,从根源上解决社区内人车混行的问题。老年人记忆衰退,应根据不同的空间类别对铺装进行划分,从而强化“家”的记忆,增强老年人对空间的归属感与认同感[3]。人行道的主要铺设材料可选择青石砖,其不仅防滑,还能保留传统社区的特色。

3.3 完善设施配套

老年人的感光能力减弱,相较于年轻的居民,他们对夜间空间环境的照明要求更高。在社区的道路空间中,要按照10米的间距增设路灯,在开敞活动空间、绿化空间、坡道等增设地灯辅助照明,避免产生眩光问题。社区内原有公共卫生间是老旧式蹲厕,会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造成一定困扰。可以根据住区老人的需求,增加无障碍卫生间。针对垃圾站的问题,重新调整垃圾收集点的位置,增加垃圾站点的数量。在垃圾站点位置的选择上,既要避免离住区太近导致气味传播,又要方便老年人处理垃圾。原来的社区规划中缺乏适老设施,如导视系统、监控、急救装置等。可在社区公共空间按需增设适老设施,为住区老人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4]。

3.4 美化景观环境

在社区外部环境中,景观环境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完善住区内的绿化景观,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而且可以改善住区内的微气候,保障住区老人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的愉悦。在绿化空间中,要做好“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景观层次设计,满足住区老人对景观丰富性的需求。在景观绿植的选择上,不仅需要考虑老年人的偏好,选择本土品种,增强老年人的熟悉感,而且应选择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植物品种。在出入口、开敞活动空间等老年人长时间停留的空间内,可选择花、叶、果实等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从而营造鸟语花香的场景。相较于观赏性的植物景观,老年人更偏爱可食性的植物景观[5]。将观赏性植物景观与可食性植物景观相结合,不仅可以使社区景观丰富多彩,而且可以使想要发挥个人价值的老年人参与种植,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

4 结语

早期的传统老旧居住社区建设受限于经济因素、建筑原则和相对落后的设计理念,原先规划的社区公共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在当前的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公共空间成为老年人主要的日常活动场所。因此本文以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更新改造为着眼点,探索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幸福指数的路径。通过实地调研、类型学、观察法、行为注记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杨家门社区公共空间现状进行分析,以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为基础,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老年人户外活动的规律,探索出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设计策略,为老年人创造舒适安全的社区公共空间。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同类型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更新设计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亓育岱.老年人建筑设计图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5.

[2] 谢瑱宇.基于PSPL调研法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提升研究:以苏州市滨河花园三期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10):71-73.

[3] 田梦迪.基于场所记忆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3.

[4] 叶青青.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适老化研究[D].天津:天津城建大学,2023.

[5] 纪桐桐.哈尔滨居住区绿地适老性康复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

作者简介:白素芳(1996—),女,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乡村适老化设计。

华建业(1981—),男,吉林长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学、建筑设计、中国古建筑、设计理论。

陆羿霖(1999—),男,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公共空间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