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原理视角探析装置艺术的特性及意义

2024-02-20 23:39徐嘉悦
艺术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装置艺术意义

摘要:目的: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艺术观念的更新,多元化的装置艺术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局限性,使创作者、观众、作品以及空间能够紧密结合并传递感性色彩,为艺术作品打造沉浸式观感。基于此,文章从艺术原理视角分析装置艺术的现象和规律,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旨在为装置艺术设计理论研究提供借鉴,为装置艺术在现代艺术与现代生活中的发展创新提供一些思考。方法: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总结归纳法,首先阐述装置艺术的来源、含义、发展背景,然后从艺术原理的角度对装置艺术的三种特性——空间性、融合性、趣味性进行归纳概括及案例分析,并对装置艺术及其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展开系统全面的分析。结果:在理解艺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装置艺术,可以发现装置艺术打破了空间、专业、传统等因素的限制,使艺术更加多姿多彩,并且更加开放,呈现出大众化的审美趋势。结论:装置艺术随着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而发展,从物与人的交流到人与人的交流,以一种新的语言来传达思想和情感,赋予了艺术实用的意义。当前时代,要以创新的使命感面对艺术的未来,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前提下理解、研究装置艺术,这对未来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艺术原理;装置艺术;艺术特性;意义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1-0-04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艺术观念的更新,装置艺术不断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也被更多人喜爱和认可。这些装置艺术作品不仅在不同空间点缀着公众日渐忙碌的生活,为人们单调的生活赋予了多彩的颜色,还通过作品本身的造型、图案、色彩、材料这类艺术语言,体现出装置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代替环境与场景向公众传达相应的历史文化底蕴,或是代表着公众的精神向导等,具有文化和思维导向作用。

艺术原理以艺术为研究对象,是研究艺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总结。装置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外在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从艺术原理视角来讲是一种艺术现象。安东尼·强森(Anthony Janson)提出:“装置艺术是通过创造新奇的环境,引发观众的记忆,产生以记忆形式出现的经验,观众借助于自己的理解,又进一步强化这种经验的过程。”

装置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欧美等地兴起的一种新艺术形式。其以空间为媒介,通过创造具有情境感的环境、结构或装置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20世纪60年代,西方青年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情绪延伸到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上,新兴艺术打破了这些传统艺术的明确区别,使更多人能够利用多种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在这种大环境下,装置艺术由此产生。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将一件小便器送往纽约,参加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艺术展览会,引发热评,自此现成品艺术成为当时的主流装置艺术,也使装置艺术这一艺术形式获得传播与认可,甚至超越了传统的架上艺术,成为艺术家与公众的话题中心[1]。值得一提的是,装置艺术在早期就设有专门的装置艺术美术馆,如英国伦敦的装置艺术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展区。同时,装置艺术的热潮从欧美传至亚洲,有很多亚洲前卫艺术家也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如艾未未2010年在英国泰特美术馆展出的大型装置作品《一亿颗陶瓷瓜子》,该作品以总体量的庞大、个体的微小、独特的中国符号影响了受众[2]。

随着装置艺术在国外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广,其样态、创作方法、与观众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互动化。与诞生初期的艺术形态不同,其不再局限于现成品艺术的堆砌与组合,而是以空间为创作文本,以实地实景为创作角度,在场域内挖掘设计元素,构成设计灵感,聚焦于材料、声音、技术、灯光、色彩、静态和动态元素等新材料与新媒介的艺术上,用新的构筑方式展现艺术家想表达的思想内涵。其打破了架上艺术固有的观众观赏模式,使观众能主动进入作品空间与艺术沉浸式互动,感受到独特的空间氛围,同时空间因观众的互动而被赋能。这种互动方式的转变使空间、装置艺术、观众三者进入良性循环,这也是如今数字科技时代的语言。

展示形式发生改变的同时,展示地点不再限制于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地,而是扩展至城市公共空间,进入城市公众视野中,使更多人能够体会到装置艺术的魅力。同时,一些国际知名的艺术展和文化节开始聚焦和推广装置艺术,如“Art Basel”艺术展和日本北川富朗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在国际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也助推了当地的文化、旅游传播和经济发展。此外,一些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开始积极尝试和探索装置艺术与城市不同空间的结合,为这个领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风格、表现形式,为空间带来了新兴的情感输送纽带,以艺术作品为媒介,连接着观众与空间,也使空间具有些许感性的叙事色彩。

综上,这些装置艺术的不断兴起,不仅对大众的感官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刺激,而且對当代艺术设计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也极大地拉近了公众与现代公共空间的距离,并且在设计观念、材料选择上给予了启示,为社会赋予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1 艺术原理的概念

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提出,艺术是对情感的表现,是想象性活动,或是想象性经验。而艺术原理是基于艺术从理论上探讨感觉、意识、想象、思维、语言后形成的艺术理论,并且与创作者、社会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艺术和原理的联系是什么呢?王一川在《艺术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艺术是诉诸人们五官感觉的包含想象、情感及思想的媒介与符号形式,而艺术学是关于艺术现象的理论反思。”由此可知,艺术和艺术学原理之间是彼此互通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艺术家创作和鉴赏艺术品都须借助艺术原理帮助自己构建艺术眼光,补充艺术知识;另一方面,艺术原理的认知是大量可观可感的艺术现象归纳总结而来的。总结来说,艺术作品要将视野拓宽至理论层面,才能看清自身所处位置,而艺术原理也要下沉到艺术作品所形成的艺术现象中,才能完善基础。

艺术原理本质上是一种标准,是归纳艺术品中的视觉元素排列组合的方式,拓展来说,就是从结构、抽象、节奏、美学、风格这几个角度去看待作品的艺术表现。从艺术原理视角去看待艺术,就能从原则上分析和判断艺术的元素、主题、规律、节奏、美学框架,可以帮助公众更深刻地理解相关艺术,也能帮助艺术家从艺术作品的结构中归纳出元素,从抽象中把握主题,在节奏中寻找规律,汲取作品传递的能量和灵感,最后形成独特的风格。可以说,艺术原理是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能够帮助观众和艺术家在理解世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自己。

2 装置艺术的特点

装置艺术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有关,是随着传统审美观念的逐步改变而产生的,是人们在物质条件得到改善后跨入精神层面追求的一种艺术现象。从曾经为反叛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架上艺术展览到现在成为当地艺术展和美术馆的常客,装置艺术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从“少数主义”进入大众的视野,反抗艺术速度和效率,通过不限制艺术手段和形式的方式,使艺术家能够通过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来展现核心思想。

同时,装置艺术打破了架上艺术的观赏性,带来了互动性,观众可以通过五感(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主动感受,缩小自己与艺术的距离,清晰地感受到艺术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使艺术的表达方式更为直接有效,这也是装置艺术能够感化观众和被大众认可的原因[3]。

综上,装置艺术可以在有限的视觉空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融合设计师和公众的情感与想象,最后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段创造出具有丰富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同时,装置艺术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常规场所和传播限制,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作品的氛围中,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融合不同类别的设计学科,呈现更新颖有趣、更能吸引大众目光的艺术装置。装置艺术的构成形式由此而来,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性——空间性、融合性、趣味性。

2.1 装置艺术的空间性

在装置艺术发展的初期——现成品艺术时期,大多数装置艺术存在于美术馆和展览馆,多以概念类型的艺术作品呈现。随着时代、社会、艺术的发展,装置艺术逐渐抛开架上传统艺术的限制,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就如法国后现代主义鼻祖马赛尔·杜尚所说,“艺术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装置艺术以其特有的亲和力走进了公众的生活中,在公众对装置艺术的了解和认可下,装置艺术开始打破空间的局限性,打破美术馆、展览馆这类限制性较强的空间的束缚,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和其他公共空间。

在城市公共空间,装置艺术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色彩和结构。近年来,政府和公众都希望装置艺术家能为城市公共空间打造具有特定意义的装置艺术作品,通过装置艺术的感染力营造该公共空间的艺术文化氛围。例如,艺术家珍妮特·艾克曼(Janet Echelman)在城市上空的装置艺术作品《空中渔网》,用丰富的美术色彩构成网络结构,并运用古老的渔网编织手艺以及能够抵抗紫外线、盐、污染的纤维材料和20多吨重的钢圈进行固定,形成能随着微风轻晃、在夜间好似极光的效果。该作品通过绚丽的色彩、独特的结构以及翩翩起舞的状态,打破了城市夜空下的沉寂,为城市公共空间带来了浪漫与自由的色彩,给予城市居民愉悦,展现城市空间文化氛围的多样性。

其他公共空间的装置艺术也有其独特的魅力。许多装置艺术家开始尝试将装置艺术与环境巧妙结合,引入人为互动,从而搭建空间、艺术作品、人这三者交流和互动的平台。装置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和景观公共空间中都展现出了不错的空间叙事能力,例如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在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上的装置艺术作品《南瓜》,其装置艺术以圆点艺术闻名于世,圆点幻觉伴随了她的整个艺术生涯,圆点符号反映的是其自我意识的原始表达,也是环境自我意识的表达[4]。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在濑户内海的大小岛屿上的其他装置艺术作品,以“海的复权”为主题,使一座座荒凉的岛屿变成艺术岛,吸引了上千万观众及艺术家前往,一跃成为“当代艺术的圣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双赢。

装置艺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空间体验,在不同空间内改变造型、色彩等,与人产生互动,从而给欣赏者的视觉、触觉甚至听觉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可以说,装置艺术的空间性极大地丰富了大众对空间审美的要求,提升了大众对美的感知力。

2.2 装置艺术的融合性

装置艺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在该艺术创作中,跨学科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装置艺术不仅使从结构中归纳出的元素形式多样,其主题可以融合的范围也比较广,只要是具有社会热度的话题,都可以加以创作并展现出来,其美学风格从传统艺术风格到当代艺术风格选取不一。同时,装置艺术作品融合了展示形式和运用技能,包括美学、建筑学、计算机学、数学等多种技术和学科。例如,如今装置艺术中常用的互动影像技术,就是在这些学科知识的高度融合基础上才形成并展示的。

装置艺术的融合特性,不仅是指传统艺术与媒体艺术的融合,还包括材质、造型、技术、新旧媒体的融合。例如,全息影像技术、灯光音乐技术、计算机编程技术的结合可以展现出非常具有沉浸式体验的装置艺术作品,这也是艺术表现上的融合与进步。

2.3 装置艺术的趣味性

装置艺术与传统艺术不同,在融合了各學科的技术和理念的基础上,艺术家们可以运用造型和色彩赋予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本着人类游戏的天性,装置艺术自然发展出了强烈的参与性和交互性,即趣味性。

与传统艺术相比,装置艺术更具公众参与性,虽然是艺术家创作的产物,但传统艺术的主观性更强。而装置艺术不是艺术家的主观决定全部,而是由客观的空间和群体决定内在逻辑,再由艺术家以别样的方式展示这些内在,更具趣味性[5]。

这是一个新旧媒体交融的时代,艺术家用新媒体技术将图片从静态转化为动态,如向观众播放视频,将动态影像与静态空间相结合,呈现一种动态的空间艺术创作。同时,游戏性装置艺术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表明了当代艺术交互性的发展。与传统艺术独立创作、观众被动接受不同的是,装置艺术的交互性更强调观众、创作者、作品三者之间的紧密交流,其趣味性即发挥观众主观能动性,参与到作品欣赏与创作中,主动选择观察、感受创作者的思想表达,产生更多的联结点,从而使观者真正体会到装置艺术的魅力,正如Jeffery Soar所说,“观众的身体、思想和行为在其中能够被清晰地表达、拓展或者享受”。

3 艺术赋予装置艺术的意义

艺术是一种表达内容的形式,形式和风格的变化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20世纪是人类社会规模最大、发展变化最快的世纪,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给世界带来了新面貌、新活力、新危机。在这样一个时代,装置艺术萌芽并发展,其设计涵盖了广泛的类别,专注于实用性、功能性、美观性。再到如今,装置艺术作品不断出现,打破了平面设计、空间设计等各种设计的界限。装置艺术已经渗透到当代设计的各个门类,为当代设计注入了新鲜血液。

装置艺术作为艺术中具有公共性的门类,在追求美学的同时,更多要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用装置艺术的方式表达艺术家内心所想,传递人生美好的情感和令人动容的画面,带来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同时,作品风格具有比较大的跨度,场合也不限于博物馆和展馆。1910年,杜尚將《泉》送到蓬皮杜艺术中心,其惊人的做法从不被人认可到使人们开始思考这种表达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艺术等。人们明白了艺术的价值取决于人们欣赏它的方式,不应拘泥于形式和内容,而是能带给欣赏者的思想价值。所以,杜尚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艺术的大门,使艺术的发展形式和内容不局限于现实主义,拓宽了人们的眼界,也使当今的装置艺术在内容关注、题材选择、文化取向、艺术定位、价值定位、情感流转、操作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状态。

4 装置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装置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场所,可以作为城市与居民生活的重要联结点。装置艺术所传达的精神态度与感染力,使城市居民也深受艺术氛围的熏陶,有助于缓解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同时,装置艺术在城市街头出现,有助于打造城市特色文化,从而形成独特的记忆,还可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如可以通过不断丰富装置艺术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打造城市特色的重要名片。同时,在设计方案时,可以通过及时听取群众的重要意见与想法,推进工作有序调整,融合现代艺术理念,打造更多空间形式的装置艺术,推动艺术成果推陈出新。

装置艺术在城市的出现,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城市背后的文化及独特的魅力,还可充分挖掘悠久的文化元素,使城市得以展现其多元的文化底蕴。每个城市的历史和发展速度不同,其中有一些优秀的文化,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融入优秀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独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传统、书籍、绘画、雕塑等,它们可以产生持久的影响力。现代装置艺术的形式更为活跃,表达的情感更能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在设计中得到体现。

装置艺术不仅可以美化城市,还可以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提供实用价值。以城市空间为载体,以公众的需求为内在的意义,提升人们的审美素质,减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同理心和共情也很重要,在公共场合的装置艺术,要考虑到公众的审美水平,不能一味追求艺术美,而是要真正使城市居民感受到作品的独特魅力。换句话说,艺术不能脱离实际而存在,而是要服务于大众生活,能为大众带来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其充分感受到美,真正发挥艺术的作用。

5 结语

在工艺美术运动期间的设计中,从莫里斯的“美”与“用”的结合,到包豪斯提出的“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现代主义主张,都对当下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保证了设计不再向外发展。同时,与美术相同的中心主义使其步入多元化的潮流,从波普艺术清新、有趣、另类的风格到后期装置艺术的各种设计手法,都对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在很多艺术家用“物”和“空间”来挑战艺术的功能,他们在创作中寻求一种能传达感性的共鸣,这种新颖的共鸣方式也可以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赋予艺术实用的意义。基于此,装置艺术家可以一种新的语言来传达思想和情感,理解艺术本身,这对未来艺术的呈现方式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我们须以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感面对艺术的未来,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对装置艺术的理解和研究,为装置艺术在现代艺术和现代生活中的发展创新提供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霄.试论装置艺术的当代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4):152-156.

[2] 王斌.中国装置艺术的现实表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6):6-8,235.

[3] 许林涛,李貌.当代装置艺术的多元表达空间[J].四川戏剧,2020(10):82-85.

[4] 吕楠.草间弥生装置艺术中圆点符号的秩序建构[J].四川戏剧,2020(2):104-106,110.

[5] 杨筱瑶.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2):314-318.

作者简介:徐嘉悦(1998—),女,江苏无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陶瓷设计。

猜你喜欢
装置艺术意义
有意义和无意义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