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魁夷绘画中静谧风格的生成研究

2024-02-20 23:39肖旋
艺术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绘画风格静谧

摘要:目的:作为画家,东山魁夷在日本画坛极具影响力,他一生以风景为题材作画,其绘画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中西方绘画特色并加以重构,形成具有日本本土特色以及画家自身独特画风的作品。文章对东山魁夷静谧的绘画风格展开研究,并结合东山魁夷以及其他作者的著述,分析其绘画中静谧风格的生成缘由。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文章查阅了大量文献、随笔,主要是画册、图书馆藏书以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期刊等与东山魁夷相关的文章。二是美学分析法,文章通过美学分析法并结合日本本土美学思想传统,对东山魁夷绘画的静谧、幽寂风格进行分析。三是比较分析法,文章将东山魁夷绘画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及画家进行比较分析,从多个角度研究东山魁夷绘画静谧风格的形成。结果:东山魁夷绘画静谧风格的生成原因主要包括:日本本土禅宗思想和“物哀”“幽玄”美学意识的影响、东山魁夷个人人生经历的陶染以及跨文化的交接与融合。结论:在经历了西方艺术的冲击、战争的洗礼与对自然的沉思后,东山魁夷实现“精神的还乡”,最终塑造出静谧悠远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东山魁夷;静谧;绘画风格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1-0-03

日本绘画发展至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在中国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现代的日本绘画在保留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还创造出一种充满脆弱之态与诗意之美的风格,经历了以外部“他者”为参照从而实现“内化”的过程,推动日本绘画的发展。东山魁夷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蕴含的平和、澄澈以及眷恋中带有淡淡忧伤的情调,吸引着众多的观赏者。在经历了西方艺术大潮后,他的绘画风格日渐成熟,作品呈现出静谧与对自然的沉思,类似于心灵的绘画。本文从日本传统审美、东山魁夷个人经历与创作以及文化比较三个方面,分析东山魁夷绘画中静谧风格的形成。

1 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影响

1.1 禅宗思想的外延

禅宗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各国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教。中国便是其中集大成者,经过中国本土化的改造与传播,禅宗成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一部分。禅宗宣扬要抛却杂念以及任何有所界定的概念。这种概念反映在中国古代的绘画创作中,便是用自然山水喻世间万物,以无人山水表有我之境。正如宗炳《画山水序》所说:“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1]郭熙的《早春图》亦是如此,营造了一种可游可居之境。中国文人具有极高话语权的宋代是文化、思想与艺术迸发的时代,文人追求的雅致、清高显现为画作中的静谧、悠远与闲情逸致,“文以达吾心,畫以适吾意”是其创作的初心。在众多中国山水画中都能感受这种畅神而已的旷达之情,可见禅宗思想在艺术创作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引领作用。

在中国禅宗大行其道之际,随着留学僧人的中日往返交流,禅宗逐渐东渡日本,与日本神道教相融合,形成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日本禅。这在绘画中也有所体现,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的表达来宣扬佛理,主张物我合一、与自然交融,追求清幽静谧、平淡祥和的意境。这奠定了现代日本绘画的风格基调,如果说中国绘画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形成了闲情逸致的文人雅士之风,那么日本绘画就是在日本禅的影响下呈现出具有忧伤寂静情调的柔和细腻之美。

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就是在此自然观与审美观的基础上创作的,他深受日本禅宗思想“遵从本心”“知行合一”的影响,其绘画从来都是深入自然山川汲取养分,真实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东山魁夷的绘画中,天人合一、主客观相融等概念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创作《残照》时,东山魁夷将心境交付自然,使禅意渗入山川,感受生命之永恒、自然之深情,从而呈现给观者一个干净、澄澈、静谧、幽远的艺术世界。在禅宗思想引领下,东山魁夷的艺术风格始终带有静谧空悠的特征,一树一湖一月皆可是自然,也皆可是东山的绘画世界。

1.2 物哀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源于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与启迪。沉静恬适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简约淡然的审美态度,对日本独特民族性格的形成影响颇深。同时在大量艺术作品的积淀下,逐渐形成日本本土极具特色的美学范式,即“物哀之美”与“幽玄之境”。

物哀是极具代表性的日本本土审美意识。物哀的原旨为对所见所闻所发生的事情,发于心灵深处的感慨。叶渭渠指出,“‘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大大拓展了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2]。这也是对现代日本画家的艺术形式走向作出的较好的总结,其中大量艺术创作都不能脱离物哀美的思想范畴,通过追求美的瞬间去构建一个空寂静谧的绘画空间,从而“求得永恒的静寂”。

“幽玄”即幽深玄妙。“幽玄”一词流入日本之后逐渐成为日本的最高审美理念,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幽玄之境的理念也同样浸入日本现代绘画创作中,旨在通过描绘静寂空灵的画面来营造一种玄之又玄、神秘莫测的氛围。

基于物哀之美与幽玄之境审美精神的内核,再观东山魁夷的绘画创作,便能最大限度地体会物哀的情调以及幽玄的意境。受到物哀之美与幽玄之境的审美情感的影响,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始终带有一种静谧的氛围和淡淡的哀伤之情。东山魁夷的《岁暮》《两个月亮》《森林白马》系列作品等,都是对此的最好阐释。哪怕画中只有一些朴实无华的景物,如飘荡的芦苇、青山绿水、雪中的房屋等,都能给观者带来无尽的遐想,以及充沛的情感共鸣。这正是因为东山魁夷基于传统审美观的个人情感的传递,一簇小小的芦苇、一片轻轻的雪花、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一匹温顺的白马、平静祥和的月光都是他情感的寄托。这与物哀幽玄的审美思想合二为一,以无人空灵闲寂之境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体验,从而生成东山魁夷绘画中静谧悠远的画面氛围,达到至高的艺术境界。

2 艺术家自身特质与经历的陶染

东山魁夷作为日本当代画坛的三座大山之一,他的作品给大众带来的时代共鸣强烈且极具张力,尤其是其绘画风格,总是给人独特的安宁静寂之感。这种绘画风格的形成不仅受日本民族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还与画家自身审美特质和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原本立志于学习西画的东山魁夷于1926年进入东京美术学校,但命运却让他留在了日本画系学习传统的日本绘画,并由此走入艺术天地。后来二战爆发,东山魁夷被征兵入伍,这场战争对东山魁夷艺术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的生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战争的惨烈与极端的生活环境,以及母亲和弟弟的相继病逝,使得东山魁夷对人生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肯定一切存在的态度是他精神生活的基础,这使他在艺术上渐渐脱离了对自身的拘迂。从“无”至“有”,由“死”向“生”,东山魁夷形成了更加深邃的人生观与自然观,人生如过客、无常,生死亦轮回、了事。他对人生的态度始终贯彻于自然之中,用艺术作品表达内心的情感。在目睹战争的残酷和人类遭受的苦难后,他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方式变得更加平静、富有内省。从白马系列绘画作品中可以了解画家的心理状态。我国学者饶建华提到过,以二战前后为分水岭,东山魁夷在战后的德奥旅途过程中,所描绘的风景里几乎都有白马形象出现[3]。画中的白马让观者联想到画家本身,在痛苦与不安之中祈求宁静并渴望得到解救,或许他画中所营造的静寂空悠氛围正可以舒缓其内心的不安与苦闷。正如东山魁夷的自述:“绘画就是内心的祈祷、就是自我拯救。”他祈祷的便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心物合一。

东山魁夷的经历使他更为渴望走进宁静优美的大自然,同时日本民族所遵循的“安于自然,委身享受于自然”的传统思想观念也是他热爱自然的基点。一片雪花、一片树叶、一轮明月、一匹白马等,都是基于对自然细致入微的敏锐观察和感受,也正是这种自然观使“亲自然”的情感渗透于日本文化艺术体系中,尤其是在日本绘画中,与自然的融合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中,从来不见人的踪迹,却处处体现人的情感。他在随笔中曾言:“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4]通过深入大自然,以我观物,以自然万象传达审美情感、思想主张,书写自我以及大众的内心世界。从他的作品《森林白马》中亦可窥一斑,一匹洁白的马在宁静而神秘的森林里奔跑。整个森林宁静平和,给人安宁宜人的感受。东山魁夷用细腻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意象表达,展现了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同时传递出画家自身对和平的向往、对自由和生命力的讴歌,并试图创造出一个遥远而静谧的世界,以逃避内心的创伤与痛苦。他通过将自然作为对象物、以对自然的沉思来实现“精神的还乡”,其空灵寂静的画面中挥之不去的是他对自然的憧憬与向往,这一片静谧恬淡的空间正是他精神的栖息地。

3 跨文化艺术的交接与融合

日本文化艺术的历史是不同文化融会贯通的历史。其中,中西方文化艺术对日本现代艺术的生成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东山魁夷作为正逢其时的画家之一,也深受中西方艺术的影响,并且他巧妙融合不同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语言,这不仅使他的绘画风格日益成熟,还对日本艺术实现從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发挥了引领作用。

中国艺术对东山魁夷绘画风格的影响主要在于中国绘画之意境。日本文化的发展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绘画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无人山水表达有我之境,正如宗炳所言:“畅神而已。神之所畅,熟有先焉。”通过画面愉悦精神,使精神与自然合一,达到自由舒畅的状态,追求绘画意境带来的审美体验。日本画继承了中国山水绘画注重内心感受、畅神而已的绘画思想,给观者呈现了心灵世界的艺术之美。东山魁夷便深受中国艺术思潮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白色风景》《风过雪松》等是东山魁夷绘画风格成熟时期的作品,一片寒冷的雪地、一棵孤零零的松树便组成一幅冬日雪景图,整个画面的物象寥寥无几,但“少即是多”,正是“少”使得观者能沉浸在寒冷静谧的意境中。《御影堂障壁画》便是深受中国水墨画影响创作而成,意境悠远、空灵,令人浮想联翩。

与此同时,西方现代艺术也对东山魁夷绘画风格的形成影响颇深,其中西方现代艺术着重强调的形式美感对东山魁夷的绘画影响最为深远。“在绘卷这种特异的形式里,究竟会不会存在产生未来艺术的某种契机呢?”[5]东山魁夷如是道。在现当代艺术多元化的今天,西方形式美学在世界艺术大潮中占据着一席之地。“有意味的形式”[6]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方向。这一理论也与后印象派、立体主义等流派主张有所呼应,注重画面的构成、线条、色彩等,着重强调纯形式的审美性质。同时,印象派强调物体结构、追求瞬间印象以及光色在画面中的变化与运用,东山魁夷也吸收学习了这一特质,其《残照》对光色的研究,《青响》中对树木结构的刻画等,都受到了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中形式美因素的影响。

纵观美术史发展脉络不难察觉,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画家都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以及对艺术的理解力。东山魁夷亦是如此,其画作的情感表达以及对精神世界的寄托本身就是一种形式美的体现,这是独属于东山魁夷的形式表达。他以青色、蓝色来构建画面,并希望以青色来表达一种“梦见的风景”,这种观念主要是通过青色表现一种形式感与象征性,来传达作者自身的审美情感,从而打造出一个和平宁静、静谧幽深的空间。如果说马蒂斯、德·库宁等画家运用形式表达的情感是热烈的、激情的,那么东山魁夷传递的情感则是内敛的、沉静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对东山魁夷绘画风格最好的阐释。他的绘画之美,美在意境的高雅,美在对自然与生命的虔诚,美在其静谧空灵的意境。

4 结语

东山魁夷的作品虽然不同于传统日本画,但也从未偏离日本传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理念。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日本传统艺术观的积极吸纳,又有个人生活阅历的熏陶,最终深化为对外来文化的巧妙吸收与重构。东山魁夷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追求和自我的内省,绘画风格逐渐走向成熟,静谧成为他画作中不可抹去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宗炳.画山水序[M].陈传席,译解.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

[2]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3.

[3] 饶建华.东山魁夷绘画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69.

[4] 东山魁夷.美的情愫[M].唐月梅,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51.

[5] 东山魁夷.我的窗[M].于荣胜,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88.

[6] 克莱夫·贝尔.艺术[M].马钟元,周金环,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8.

作者简介:肖旋(2000—),女,安徽芜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油画。

猜你喜欢
绘画风格静谧
静谧古城
《静谧》
静谧姿态
浅析梁楷的绘画风格及成因
潘玉良油画的艺术特点
静谧
晚清艺术市场中的任伯年
论龚贤山水画独特气韵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