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姮 汤培哲 周小兰 张一帆 刘杰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不断涌现,学界对高校“大思政课”的研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文章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所刊载的与高校“大思政课”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该领域相关发文量增长迅速,研究机构和基金资助力度增加明显;高校“大思政课”的研究热点主题可简要概括为教育对象类、教育目的类和实践路径类三类;根据研究发展趋势又可将高校“大思政课”研究分为研究领域集中阶段、研究层次转变阶段和研究方法创新阶段。由此,笔者发现新媒体与思政教育融合是实现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的必由之路,认为要从体制机制保障、协同联动、规范意识、文化熏染和实践创新五个方面构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格局。
[关键词]高校“大思政课”;新媒体;CiteSpace;发展趋势;格局构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仍存在教学内容较单调、教学模式较传统、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这深刻阐述了思政课本质特点与新要求,为高校思政课破冰前行指明了方向。如何优化教育环境、内容和方式,构建完整、全面的“大思政课”格局,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CiteSpace能够迅速地对学科领域内的研究课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是文献计量学方面非常有效的可视化研究工具,被应用于构建学科知识图谱以及分析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2]。因此,文章基于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对2021年3与7日至2023年6月30日所刊载的与高校“大思政课”相关的期刊文献发文机构和关键词等内容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研究其发文现状、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等,为高校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课”格局提供参考。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数据来源统计
文章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以“SU(主题)=高校AND大思政课”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3月7日至2023年6月30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59篇,包括学术期刊论文268篇,硕士学位论文15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会议论文3篇,报纸新闻报道29篇,学术辑刊论文4篇,特色期刊论文38篇。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首先,笔者将359篇文獻以Refwork的格式从中国知网导出后使用CiteSpace进行格式处理,经处理共获得357篇样本文献(已剔除两篇无效文献);其次,笔者将样本文献导出输出(Output)文件夹,建立新的项目(Project);最后,笔者将时间分区(Time Slicing)设置为MAR.2021至JUN.2023,分区时间间隔(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进行分析。
二、研究发展总体现状分析
(一)年发文量统计
笔者对上述处理后的357篇样本文献进行年度发文量分析,并形成年发文量时间趋势分布图(图1)。如图1所示,从2021年开始,高校“大思政课”相关研究年发文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22年的年发文量达到166篇,远远超过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的78篇总发文量,而2023年仅6个月的时间发文量也已达到113篇。显然,高校“大思政课”研究已成为思政教育学界的关注重点,其研究热度呈快速上升趋势。
(二)研究机构分布及基金支持
笔者对中国知网研究和资助高校“大思政课”课题的相关机构和基金项目进行统计,并选取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基金项目进行降序排列,制作相关研究机构和基金项目分布表(表1)。如表1所示,在研究机构方面,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大多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院校类别中可以看出,综合类高校发文量要多于专业型高校,在专业型高校当中理工类、师范类和财经类高校也均涉及高校“大思政课”研究。由此可见,该研究领域呈现研究机构参与多、涉及学科范围广的特点。2020年,教育部提出要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评价考核,并提出七类专业(如文史哲类、经管法类、理工类等)的课程思政具体建设目标。这体现了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基金项目资助方面,国家级以及省级相关政府部门对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研究资助项目较多。其中,作为推动国家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课题发文量达到33篇,远高于其他省部级基金项目资助的课题发文量。
三、研究发展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及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对所选文献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进行统计的分析,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能够反映学界对该研究领域的关注重点,并且可以通过关键词之间所组成的关系网来确定相关主题间的关联程度。第一,笔者对与高校“大思政课”研究相关的357篇期刊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最终得到节点数为154个、连接线为191条、密度为0.0162的关键词共现图(图2)。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的棱形节点代表所需要分析的关键词,棱形节点大小与关键词频次呈正相关关系,棱形节点越大,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3]。同样,节点之间连接线越密集,关键词间的联系也就越强。第二,笔者将关键词共现分析后的关键词词频计数情况导出到Excel表格中进行降序排列并整理生成关键词词频表(表2),发现在此期间所发表的期刊文献中出现频次2次以上、中心性0.01以上的关键词有25个。由表2可知,排名前25位的关键词可以归纳总结为三个研究主题。
1.主题一:高校“大思政课”教育对象类研究
“高校、大中小学、大学生”等关键词与高校“大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有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论述,而高校要推动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就要抓住两个重要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即高校要根据师生需求打造有内涵、有意境、有趣味、有意义的“四有”思政课。对高校而言,广义的高校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等,而研究生又可以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因此高校要为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制订符合其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4]。大学思政课是中国高校的必修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主题二:高校“大思政课”教育目的类研究
“立德树人、协同育人、铸魂育人、实践育人、时代新人”等关键词与高校“大思政课”的教育目的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5]。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也是铸魂育人的灵魂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公民素质。高校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大思政课”是一门对传统思政课进行优化超越的课程,“大思政课”与教育工作要打破传统的校园课堂的局限,扩大其外延,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3.主题三: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路径类研究
“大数据、一体化、新时代、实践路径、改革创新、现实困境、实效性”等关键词与高校“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有关。在高校“大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学习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之中,真正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高校在“大思政课”的教育建设中,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是实践育人的第一阵地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一个崭新的“教育生态”。第一,高校要打破思政课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的局限,为改革和创新发展增添活力。第二,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状态和认知的整体变化以及个体的需要,找出教学中的难点和痛点,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
(二)热点聚类分析
样本文献经CiteSpace关键词聚类分析共生成6个聚类标签,分别为“#0大中小学”“#1大思政”“#2大思政课”“#3实践育人”“#4高校”“#5课程思政”。聚类即将联系紧密的关键词聚为一类,一个类别中的关键词数量越多,标签号#所代表的数字越小(图3)。在聚类中,Q值的大小反映了聚类情况的显著性,若Q大于0.3,则聚类的显著性结果明显;S为聚类平均轮廓值,它能体现聚类结果的合理性,当S大于0.5,聚类结果是合理的,当S大于0.7时,说明聚类结果是可信的。图3中的Q值大于显著标准为0.5459;S值为0.8953,超过了0.5的合理范围,因此此次聚类结果是具有说服力的[7]。其中“#0大中小学”是聚类规模最大的标签,即最大聚类。
关于“大中小学”与思政课之间的联系,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02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8]。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各小学、中学以及大学根据资源优势设置相对独立的思政课,从立德树人的整体性视角出发,在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构建衔接贯通、有机融合的立体化、协同性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育人体系,该建设是思政课改革的必然要求。由于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学科特殊性,这就要求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与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例如,在大学阶段,学生要对思政的基本理论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和掌握,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随着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被不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正成为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研究发展趋势分析
关键词时区图和关键词突现图能够很好地反映该学科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关键词时区图(图4)将关键词按时间先后排序的方法,以显示关键词的演变过程,从而反映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而关键词突现图(图5)则根据某个时间段出现的关键词,反映这个时间段的研究的前沿。由图4可知,图中显示的六条直线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单个聚类,直线上的节点表示该聚类情况所涵盖的主要研究内容,因此结合图4和图5可以将高校“大思政课”研究趋势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阶段一:研究领域集中阶段(2021年)
随着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思政课”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在关键词时区图和关键词突现图中呈现研究领域相对集中的特点,以“大思政课”为核心向外扩散“大中小学”“一体化”“高校”“立德树人”等关键词,这一阶段国内期刊发文量迅速增加。
(二)階段二:研究层次转变阶段(2022年)
2022年,学界逐渐涌现“大思政观”“实效性”“时代新人”“时代价值”“价值意蕴”“志愿服务”等一系列与实践服务有关的新关键词,表明2022年学界的研究热点及趋势逐渐从理论层面转向实践层面。
(三)阶段三:研究方法创新阶段(2023年)
进入2023年,“改革创新”“优化路径”“三重维度”“多维思考”“党建双创”“可持续性实效”等关键词凸显现阶段高校“大思政课”的研究重心更多地放在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发展上。
整体来看,过去两年关于高校“大思政课”的研究呈现三种发展态势。一是研究主题从“课程思政”向“实践思政”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思政理论为主,但随着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高校需要积极地对实践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二是学界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问题。思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得到进一步充实与完善,促进思政教育观念的转变,但同时在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怎样选择实践教学的方法,怎样提升实践教学的教育效果等。三是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部分社会热点逐渐变成该领域的研究前沿。随着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深化,思政教育的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新媒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社会热点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有望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目前,学界对高校“大思政课”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研究多以理论和内涵价值层面等为主。随着社会发展,学界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基本要求和推进方向。因此,从2022年开始,有关高校“大思政课”的研究呈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实现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促进新时代思政课的创新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融合发展
随着学界对高校“大思政课”研究不断深入,实践教学模式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教学中,高校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一个新发展方向;学生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思政教学中,高校在积极探索思政课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与新时代、新形式相适应的一种尝试,也是高校思政课提高以文化人和立德树人成效的新时代任务。
3.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形式常态化
智媒时代的到来,促进智慧思政的诞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0],这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未来的前进方向。因此,高校如何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思政课灵动鲜活起来,对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二)新时代构建高校“大思政课”格局的路径
1.以体制机制保障高校“大思政课”格局的落地生根
“大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为目的,并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在“大思政”理念下,全员育人不仅指思政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和管理,更包含高校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大思政课”的运行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的“大思政”工作体系。第一,在教育体制方面,高校应积极建立智慧思政体系。智能程度高、信息量大的智慧思政体系能够将各地思政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收入其中,高校通过宣传学习,可以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第二,在服务体制方面,高校行政部门将“大思政”理念融入服务工作,满足师生需求,如搭建校园12345网上服务平台,推进学校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管理水平的高效化。
2.以协同联动引领高校“大思政课”格局的育人体系
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系统合力,是构建高校“大思政课”格局的内在要求。在智媒时代,高校以及教师要从育人理念、体系、形态着手,探索如何将思政教育和智媒技术高效融合以实现育人发展。在育人理念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场景,让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引导大学生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在育人体系上,高校要推动思政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着力实现教师、渠道、平台的相互协同,构建思政教育线上教学数据库,实现思政课教学资源的融合共享,丰富思政课教育体系。在育人形态上,教师要创新智慧型思政课堂模式,着力实现育人资源和育人模式的相互协同,使构建高校“大思政课”格局更具可操作性,积极发掘课程思政元素,打造微视化课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专题分享成为思政课堂的主角。
3.以规范意识提升高校“大思政课”格局的教育效果
当下,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推动思政教育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通过这些平台,一是可以借鉴其他高校教师先进的思政教育经验,改进和完善自身教育模式,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二是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更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如政策解读、理论学习等,使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思政教育资源,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学习。此外,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学习思政教育内容,能够自觉遵守思政教育内容条例和规定,并养成自我管理和监督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效地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4.以文化熏染营造高校“大思政课”格局的良好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情操、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高校思政教育来说,教师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的教育理念开展教学工作,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能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认识和专业知识。此外,高校可以从校园特色文化入手,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推进“一校一品”“一院一品”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比如,中医药类院校的思政课堂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经典选读和中医典籍相结合,对经典的阅读方式进行创新;以新时代中医发展的成就为素材,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的宣讲活动,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课程教学;开发思政微课小程序、小游戏或是以中医药院校学生为主人公视角创作纪录片和微电影,使学生在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从而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5.以实践创新推动高校“大思政课”格局的融合发展
传统课程思政是以课堂为基础的理论教学,但随着高校“大思政课”的改革发展,打造多元化社会课堂成为补充理论教学的重要实践阵地。多元化的社会课堂指高校将课堂作为核心,在对校内思政课程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在各种社会实践体验中感受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例如,高校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党史纪念馆,让学生在历史典籍、人物事迹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丰富内涵,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在此过程中高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记录自己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高校思政实践教育走深走实,从而形成课程思政实践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思政这堂大课,习近平说要“善用之”[EB/OL].(2022-03-04)[2023-11-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352648003966448&wfr=spider&for=pc.
[2]张苏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热点及趋势可视化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020年文獻数据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09):10-15.
[3]张清,李新房.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趋势可视化分析[J].西藏科技,2023(05):45-50.
[4]唐贵荣,林波.高校思政课社会教学实践的环节、对象、形式与特点[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90-96.
[5]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EB/OL].(2023-05-30)[2023-11-20].http://hb.people.com.cn/n2/2023/0530/c194063-40435905.html.
[6]周良书.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历程与经验[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2):1-9.
[7]李福艳,王晓东.基于CiteSpace分析的湿地景观格局研究进展[J].中国高新科技,2020(21):39-41.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11-20].https://www.gov.cn/xinwen/
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9]张旗冉,王金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J].吉林教育,2022(29):6-8.
[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23-11-20].https://news.12371.cn/2016/12/08/ARTI1481194922295483.shtml?10000skip=true.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格局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2-XXDY-19)研究成果;山东中医药大学202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构建彰显齐鲁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体系”(项目编号:ZYZ2022015);山东中医药大学202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YY2022077);山东中医药大学2023年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红医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思考和路径探析—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为例”(项目编号:YJSSZXS202302)。
[作者简介]王文姮(1973—),女,山东济南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教师工作部部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汤培哲(2000—),男,浙江金华人,山东中医药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周小兰(1988—),女,山东济南人,山东中医药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一帆(1997—),女,湖北枣阳人,山东中医药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刘杰(1986—),女,山东泰安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