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舞蹈节目中的文物传播创新研究

2024-02-18 07:46黄薇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期

[摘要] 《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电视舞蹈节目的成功出圈,是文物传播方式的一次重大创新。文章从文物传播的媒介机遇入手,从文本创作的纬度、文化环境的变迁方面分析电视舞蹈节目中文物传播实现跨媒介叙事的优势,并基于跨媒介叙事视角,从协同叙事的实现、参与式文化的生产、故事世界的构建来剖析电视舞蹈节目中文物传播的跨媒介叙事实践,为文物的有效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媒介叙事;电视舞蹈节目;文物传播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1]。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文物的传承与传播需要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并与当代的审美需求和媒介生态格局相适应,从而唤醒和构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增强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点燃了大众对由传统文物改编的电视舞蹈节目的空前热情。此后,随着2022年春晚舞蹈节目《只此青绿》、2023年春晚舞蹈节目《锦绣》、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的相继播出,基于文物创作的电视舞蹈节目不断出圈,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获得持续性的传播效果。

从文物到电视舞蹈节目再到社交平台,此类电视舞蹈节目的成功传播,离不开跨媒介叙事中协同叙事的实现、参与式文化的生产、故事世界的构建。因此,文章试图剖析电视舞蹈节目中文物传播的跨媒介叙事实践,为文物的有效传播提供借鉴。

(二)跨媒介叙事的概念

跨媒介叙事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学者亨利·詹金斯首次提出的。詹金斯认为,跨媒介叙事不仅“横跨多个媒体平台展开故事”,而且注重“粉丝参与”,并强调“故事世界”的重要性[2]。而相比以往跨媒介叙事的内涵界定,从目前学界的最新研究来看,学者更多地将其定义为一种通过“多媒体”“多渠道”实现媒介资源整合的内容生产创新方式和新型的文化产业运营手段[3]。文章所探讨的基于文物创作的电视舞蹈节目也是跨媒介叙事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文物传播的媒介机遇

(一)电视媒体:集体记忆的凝聚与唤醒

尽管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电视媒体造成了强烈冲击,但是目前,在我国电视媒体在信息的传递、共识的凝聚、观念的塑造、文化的传承等方面仍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性与权威性。

莫里斯·哈布瓦赫指出,不具有社会性的记忆是不存在的,尽管记忆活动是由个人来进行的,然而其内容和形式却是由个体所在的集体以及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社会群体元素组成的社会框架所决定的[4]。基于文物创作的电视舞蹈节目充分利用电视媒体,以电视化的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记忆浓缩成几分钟的舞蹈视频,通过影像喚起个体的情感,使个体情感与集体情感相互交融,从而提升文物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网络媒体:个体生产内容的情感勾连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媒体已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个体成为信息生产和发布的主体,凭借自身的经验与情感对基于文物创作的电视舞蹈节目进行重新解读和阐释,并赋予其全新的内涵。

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一书中将情感、个人行为以及社会联系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其中情感被视为各种社会交际情景的动力源泉—仪式能激发个体内部的潜在情感,而情感又能进一步成为个体参与社会互动、满足彼此情感需求、实现群体身份认同的无形力量[5]。正是由于网络媒体的出现及其为媒介发展带来的机遇,个体才能站上施展自我才华的舞台,激发二次创作活力,并实现交流与互动,促进情感的勾连,推动基于文物创作的电视舞蹈节目的创新衍生。

三、电视舞蹈节目中文物传播实现跨媒介叙事的优势

(一)文本创作的纬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物是人类文化成就物化的见证,它不仅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记忆,还是一种文化符号。文物可以将人类、民族和地域群体文化血脉连接起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跨越时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6]。

文物是舞台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的灵感源自现存于河南博物院的隋代乐舞俑;2022年,春晚舞蹈节目《只此青绿》是基于《千里江山图》的创作故事而进行改编的;2023年,春晚舞蹈节目《锦绣》的构想和题材源自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文物背后所蕴含的重要历史事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美德为电视舞蹈节目中文物传播实现跨媒介叙事提供了丰富的文本素材,建立起故事世界。这些基于文物创作的电视舞蹈节目借助电视媒介和舞蹈形式让文物在舞台上“活起来”,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二)文化环境的变迁:满足个体多元精神文化需求

自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文化环境经历了从鸦片战争之前的文化自满到鸦片战争之后的文化自卑、文化自省,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文化自信的觉醒、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自信的重铸,现如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自信正快速发展[7]。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为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指引。

2023年春晚舞蹈节目《锦绣》以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为主题,通过舞蹈艺术为人们呈现两千年前西域先民和谐共处、国泰民安的景象,从而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使命……沉淀了千年的文物具有颇多让人可以借鉴学习的内容,其背后蕴含的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成为集体记忆的来源,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塑,也是电视舞蹈节目中文物传播得以实现跨媒介叙事的优势之一。

四、电视舞蹈节目中文物传播的跨媒介叙事实践

从文物到电视舞蹈节目再到社交平台,古老的文物在舞台上重现风采。基于文物创作的电视舞蹈节目的成功传播,离不开跨媒介叙事中协同叙事的实现、参与式文化的生产、故事世界的构建。

(一)协同叙事的实现—多样传播平台的打造

基于文物创作的电视舞蹈节目不仅实现从文物实体到电视舞蹈节目的跨媒介叙事,更以节目为起点,形成从电视媒介到其他媒介的“逆向生产”,打造多样的传播平台,实现协同叙事[8]。

自2022年春晚舞蹈节目《只此青绿》播出以来,人民网发布的相关微博话题#千里江山图活了#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总阅读量超过1.7亿,足以证明该节目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取得良好传播效果。2022年8月,《只此青绿》首个线下体验店—“青绿空间”在北京试营业,主题活动的定制和文创的售卖激发了人们的打卡兴趣并提高了《只此青绿》的知名度。2022年9月,《只此青绿》衍生品—图书《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和原声音乐黑胶藏品正式发布,这是从节目到图书和音乐的一次成功跨越。2023年8月,《只此青绿》电影版宣布开机,实现了从节目到电影的跨界创作。多感官、多平台、多媒介地打造“《只此青绿》宇宙”,不仅加强了《只此青绿》IP的宣传力度和传播广度,还在全国各地掀起一阵“青绿”热潮,使得更多人关注到《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了解画作背后的工艺和勤劳智慧的工匠为文物付出的努力,进一步传承、传播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刻价值。

基于文物创作的电视舞蹈节目通过多感官、多平台、多媒介的叙事方式不仅给人们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还实现文物与节目的协同叙事,创新文物传播,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参与式文化的生产—激发个体二次创作活力

参与式文化是詹金斯重点阐发的另一概念。他认为,文化产品的粉丝不仅局限于阅读或观看,而且乐于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对原文本加以修改和二次创作,由此生产出属于自己的文化产品,并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和交流[9]。

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发起#端午奇妙游手绘大赛#活动,吸引网友参与内容的二次创作,截至目前该话题互动量突破1.3万,阅读量更是高达1.7亿。此次活动为个体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发个体的二次创作活力,实现“端午奇妙游”的IP创新衍生。除了该节目官方组织的二次创作活动吸引个体参与,该节目内容文本的空白点也激发个体创作的能动性。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重要概念“召唤结构”,即文本自身具备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是其表现形式,给予文化产品的粉丝想象、再创作的空间,促进他们二次创作的积极性[10]。

在《只此青绿》播出后,众多个体对“只此青绿”IP进行拓展和二次传播,如《只此青绿》舞蹈动作教学、《只此青绿》糕点制作、《只此青绿》舞蹈曲目的乐器演奏等视频均获得破万的播放量,甚至B站视频up主对《只此青绿》的文博顾问进行采访,通过八问《千里江山图》,使人們进一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与意义。由此,个体将自己掌握的关于《只此青绿》原始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与自我技能结合在一起,生成新的内容,不仅享受创作带来的快乐,还参与《只此青绿》的内容传播,更好地融入文本意义的建构。

可见,跨媒介叙事的叙事主体不仅包括主创团队和媒介运营者,还包括众多个体。个体将不同平台收集到的故事线索进行整理并查漏补缺,对故事线索进行二次创作且以传播者的身份将自己创作的内容传播出去,从而拓展故事世界,寻求价值认同。

(三)故事世界的构建—故事延伸与IP打造齐头并进

构建故事世界是一部优秀的跨媒介叙事作品所必备的。这个世界需要核心故事和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基于文物创作的电视舞蹈节目要想构建故事世界,实现跨媒介叙事,就要创作优质的核心故事,打造IP,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吸引力。

1. 坚持故事延展,打造完整叙事体验

故事的延展是跨媒介叙事的灵魂。故事的延展往往先发生在单一媒介中,如小说连载、电影续集,然后再延展到其他媒介形式[11]。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以十四位唐宫少女为主要人物创作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展示了这些少女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该节目在用舞蹈艺术形式赋予她们独特个性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中原文化的厚重与韵味。在《唐宫夜宴》系列故事中,这套核心价值观成为整个故事世界运行的法则,而该系列的核心故事也由这短短的五分钟舞蹈搭建而成。

以核心故事为基础,故事的历史可以往前追溯或者向后延伸,充分体现跨媒介叙事中的扩展性和深入性原则[8]。例如:2021年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讲述2035年女宇航员唐小天借用科技的力量回到唐朝洛阳,结识少女唐小竹、唐小可并共度七夕的故事,展现浪漫爱情、女性发展、家国情怀和民族梦想的主题;2022年河南卫视文化类晚会《国潮盛典》的开场节目《三彩闹千灯》是《唐宫夜宴》故事内容的延续,展现赴宴跳舞后的唐宫少女的姿态,与现代女性产生共鸣。

在已搭建好的核心故事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唐宫夜宴》及其系列电视舞蹈节目运用跨媒介叙事手段将唐宫少女们的别样人生展现在人们面前,构建一个让人们能够信任、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完整叙事体验的故事世界。

2. 开发“文化+”产业链,提高文创产品附加值

故事世界的构建离不开IP的打造。节目通过提取关键元素,打造文创IP,可以开发IP的实体产业链,使IP从虚拟转向现实,实现破圈层传播。

在《唐宫夜宴》出圈之后,河南广播电视台立即成立河南唐宫文创传媒有限公司,负责《唐宫夜宴》系列IP的运营,并着手与手办、汉服、游戏等行业头部企业联合生产,实现一系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如仕女乐队手办盲盒、与汉服品牌十三余合作推出联名款汉服等,深度挖掘《唐宫夜宴》IP资源。《只此青绿》在出圈后,也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展开合作,推出“只此青绿”联名产品,如“青绿”系列的丝绒单肩背包、角色卡通徽章、丝带、纸贴画、明信片、口罩、钥匙扣等文创衍生品,并与喜茶、吉利等知名品牌合作推出联名款产品,延续“只此青绿”IP的热度。

可见,故事世界的成功构建不仅实现IP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延续出圈的热度,完成从流量到效益的转化,而且反哺内容创作的源头。

五、结语

当前,基于文物创作的电视舞蹈节目是文物传播的一次有效实践,跨媒介叙事方式的有效传播,使人们在观看电视舞蹈节目的过程中领略文物之美,提高对文物的兴趣,从而走进博物馆,认识文物,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EB/OL].(2020-09-29)[2023-11-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146219770028025&wfr=spider&for=pc.

[2]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王海琪,许艳玲.青绿千载: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跨媒介叙事研究[J].新闻世界,2023(07):111-113.

[4]刘颖洁.从哈布瓦赫到诺拉:历史书写中的集体记忆[J].史学月刊,2021(03):104-117.

[5]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侯慧梅.论文物价值的动态结构[J].丝绸之路,2014(14):64-65.

[7]张继焦,杨林.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文化转型:从文化自满、文化自卑、文化自省、文化自立、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副主席张继焦教授访谈[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66-70.

[8]钟龙辉.传统文化节目的跨媒介叙事探察: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为例[J].台州学院学报,2022(05):60-67.

[9]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0]邢夢莹.参与模式下的争议性科学纪实影像创作:以纪录片《食物的演化》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12):70-83.

[11]于成,李丽萍.何谓跨媒介叙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1-16.

[作者简介]黄薇(2000—),女,湖北武汉人,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