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视野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实践和思考

2024-02-18 15:51赵华蕾
传播与版权 2024年3期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赵华蕾

[摘要]建设性新闻是主张媒体激发公众积极情绪,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民生新闻因立足实际生活、为百姓办实事而得到广泛发展,是建设性新闻理念在我国的重要实践。文章以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小莉帮忙》为例,从线索与选题、新闻报道与组织、新闻发布三个方面分析建设性新闻理念在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运用。当前,电视民生新聞栏目仍存在议题私人化和同质化、叙事碎片化和情感化、声画娱乐化三个实践误区,应从报道主题的公共性、坚持问题解决导向、多元报道提供语境角度改进报道策略,推动建设性新闻在我国民生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电视民生新闻;《小莉帮忙》

建设性新闻是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建设性新闻在理念上,强调未来、包容;在实践上,强调解决、创新。建设性新闻具有方案新闻、预期新闻、和平新闻等多种新闻类型的特点,实验证明,建设性新闻能够使受众减少负面情绪。曾有学者总结建设性新闻的六个共性特征,即解决特定问题、强调公民赋权、维持新闻核心功能、积极情绪、记者干预和以未来为导向。在此背景下,我国新闻媒体将建设性新闻理念运用到新闻实践中。其中,电视民生新闻因立足实际生活、为百姓办实事而得到广泛发展,成为建设性新闻理念发展的重要领域,而《小莉帮忙》是对建设性新闻理念的一次实践探索。文章通过对《小莉帮忙》整体报道分析,梳理建设性新闻在我国电视民生新闻领域的发展情况,为建设性新闻理念更好地应用到电视民生新闻领域提供方向。

一、建设性新闻理念

“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Journalism)这一概念最早见于丹麦2008年的一篇新闻评论中,时任丹麦广播公司新闻部门负责人的海格拉普在专栏文章中提出,“必须用一种新的新闻标准来补充我们的传统新闻标准”。他认为,“建设性新闻”应成为一种新的新闻标准,通过对传统冲突性新闻框架的纠偏和补充,实现报道的平衡与完整[1]。2017年,美国学者凯伦·麦金泰尔和凯瑟琳·戈登斯泰提出,建设性新闻就是运用积极心理学的PERMA模式,如积极情感、参与融入、和谐关系、共同意义、任务达成来重构新闻生产流程[2]。由此,新闻媒体基于建设性新闻理念,尝试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未来为导向进行新闻报道,增强新闻内容的包容性与多样性,运用建设性的采编技巧,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实现共同创造。

虽然国内新闻并没有专门提出类似“建设性新闻”的概念,但是这种强调正向价值的基本报道立场在我国新闻实践中也得以体现。建设性新闻要求新闻从业者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新闻生产实践中,其中的“建设性”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建设性监督”“建设性角色”等“以正面宣传为主”的价值导向相匹配[3]。这些价值导向植根于我国国情和新闻生产实践,与建设性新闻理念存在一定契合度,即都注重新闻行业的建设性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但是,建设性新闻与“以正面宣传为主”之间也存在区别,这些区别为我国新闻行业创新实践提供了启发和可能。

二、建设性新闻理念在《小莉帮忙》中的运用

(一)线索与选题的建设性

相较于其他类别的新闻,电视民生新闻更具有时效性,更重视受众的参与和互动,其新闻线索的来源也较为广泛。以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小莉帮忙》为例,除了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该栏目还注重报道的广泛性,如新兴职业、猎奇事件等。除了通过传统媒体搜集新闻线索,栏目组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电话短信等方式向受众征集新闻线索。在选题方面,《小莉帮忙》选题贴合现实生活,呈现本地化特征。该栏目通过新闻报道直接向当地政府反映民生、民情、民意,从而增强决策管理的科学性,如调整管理方案以及转变行政理念等。

(二)新闻报道与组织的建设性

1.报道角色的参与性

《小莉帮忙》内容由记者采访和新闻报道两部分组成,由统一名为“小莉”的记者组成报道团队,她们以女性的细腻耐心、热情助人的风格使“小莉”成为节目IP[4]。“小莉”作为记者,不仅扮演报道者的角色,还扮演推动事件解决的参与者的角色。“小莉”角色的转变和身份的附加,是建设性新闻理念中公民赋权的体现。公民赋权强调记者不再是孤立的观察者,而是需要与受众保持密切的联系,给双方提供平等发声的权利,营造对等的公共话语空间的沟通者。

2.组织协调的建设性

如何将媒介的传播力转化为社会的公益力量是当前新闻媒体需要思考的问题。《小莉帮忙》作为媒介机构,在发挥媒体作用的基础上,和其他社会公益组织和机构展开充分合作,鼓励更多组织机构参与建设社会公益事业,体现了建设性新闻理念中协同创新的特点。建设性新闻理念在电视民生新闻生产实践中主要表现为:通过新闻报道引导受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达成新的协作方式,以实现对公共领域和社会共识的维护。

(三)新闻发布的建设性

在万物皆媒的时代,媒介生态进一步发生变革,这对新闻报道的传播格局也造成了影响。《小莉帮忙》是以电视为主要媒介进行新闻报道传播的,为了顺应传播生态和格局的变化,该栏目打破了以电视为单一媒介的传播形式,开通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官方账号,官方账号以发布轻松有趣的报道内容为主,增强了传播效果[5]。同时,《小莉帮忙》还开通了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通过内容推送、微博话题和设置投票等互动达到增强受众黏性和获知报道反馈的目的,从而提升栏目的影响力。该栏目通过各种媒介平台和公众进行交流互动,充分了解民意,使新闻媒体和公众之间达成共识,这正是建设性新闻中公民赋权理念的体现。

三、建设性新闻理念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实践误区

(一)议题私人化和同质化

电视民生新闻立足社会大众,往往以追求传播效果最大化为主要目的。得益于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以及塑造的舆论监督环境,大部分寻求帮助的受众在通过媒体报道后,可以快速解决问题。但是,这也使得部分寻求帮助的受众希望通过媒体平台来满足一己私利甚至是不合理的诉求。此外,由于新闻媒体解决问题的效果显著,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在内容上产生同质化现象,其选题大多都是邻里纠纷、征婚筹款等。

(二)叙事碎片化和情感化

当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结构已经成为固定模式,即“受众反映—记者介入—帮助解决”,对日播的大体量新闻来说是一种较为便捷的制作方式。但是,对每日推送信息次数多的新闻媒体来说,新闻制作和介入时间较短,可能导致新闻报道的事件无法在短期内解决。而为了追求时效性,记者团队会采用边解决边报道的方式将新闻事件切割为几个部分分批报道,这破坏了新闻报道的完整性,容易使受众断章取义[6]。此外,为了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部分电视民生新闻选择采用煽情化报道方式,着重报道弱势群体一方,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并引发讨论,但是叙事的情感化也使报道加入了主观情绪,甚至形成媒介审判,破坏了新闻的客观独立性。

(三)声画娱乐化

各类传播媒介平台的兴起,使电视民生新闻的表达和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在融媒体时代,声音、画面、文字、图片等各种信息形式开始融合,受众会重视声音和画面带来的感官刺激,而忽视新闻本身所要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这使得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倾向明显。同时,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为了赢得收视率,电视新闻节目开始迎合市场趋势,削弱对新闻报道的深度挖掘。声画娱乐化是新闻媒体责任感缺失的表现,严肃事件的娱乐化不仅会带来公信力危机,还会影响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和教育宣传等社会功能的发挥。对受众来说,忽略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和导向性,会影响其思维和行为方式。

四、建设性新闻理念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改进策略

(一)报道主题有公共性,避免议题私人化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报道主题的选择上,电视民生新闻应选择更有典型性、代表性以及现实性的新闻事件,切实解决受众迫切关注的问题。在涉及社会和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领域内,新闻媒体应选取更具有参考价值、真正惠民利民的事件进行深入报道。作为立足现实生活的新闻类别,电视民生新闻记者应及时发现问题、报道问题、解决问题并制作有质量、有力量、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电视民生新闻最大的受众群体是人民,因此新闻媒体的语态视角应向平民化、生活化转变,以生动、生活化的报道代替严肃、晦涩的报道。同时,在电视民生新闻中,记者的角色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采访报道中,记者从一般事件的记录人变成了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其在报道时所展现的共情也是电视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体现。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记者作为发言人,要为民发言,为公发言;作为沟通者,要给予受众平等的发声权利,建立良好的沟通空间;作为共情者,其报道语言要更能引起受众共鳴。

(二)坚持问题解决导向,避免情绪先行

新闻媒体的职能不仅是将事件呈现在受众面前,更重要的是挖掘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通过新闻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推动问题的解决。建设性新闻理念中的问题解决导向指新闻报道体现的分析问题、推动问题解决的能力,这要求电视民生新闻记者通过对解决整个事件的过程的报道,达到鼓励更多人追求理性解决冲突的目的。因此,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应具备明确的问题意识,在内容上能够给受众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在问题解决的导向基础上,电视民生新闻还应树立大局意识,延伸和拓展新闻报道的现实意义。新闻报道面向未来视野指电视民生新闻需要拓展新闻报道的维度,对意见主体的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尊重新闻事实,避免形成媒介审判或造成舆论事件。在全面报道事件的基础上,电视民生新闻记者需要关注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思路,并给予科学性、权威性、指导性意见。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前瞻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受众的焦虑情绪。

(三)多元报道提供语境,避免报道娱乐化

建设性新闻中的多元和包容理念,即报道中新闻媒体邀请多元主体进行发声,采取多方陈述的方式为公共议题提供不同视角,为受众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完整的语境和参考。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记者在报道社会公共议题时,要注重报道内容的垂直化,以及各方观点的平衡,增强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此外,电视民生新闻记者在策划报道时应树立多元视角的理念,通过多元视角构建具体、全面的语境,避免所报道事件的主体陷入舆论漩涡,进一步挖掘事件的公共属性和价值。

在适应媒介生态快速变革的背景下,新闻报道和传播形式也在不断创新,电视民生新闻仍应坚持“内容为王”理念,避免报道形式喧宾夺主的情况。在报道具有公共价值的事件时,电视民生新闻记者应坚持严肃的报道态度,探索挖掘新的叙事方法,传达社会公共理念,同时注意背景音乐、音效画面与报道主题的适配性,从而培养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和新闻素养,加深他们对新闻事件的思考。

五、结语

《小莉帮忙》作为将建设性新闻理念融入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重要实践,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提供了建设性的参考。如何将建设性新闻理念更深层次地融入新闻实践当中,仍需要新闻媒体不断探索和尝试。在未来,电视民生新闻记者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积极报道问题、解决问题,搭建好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是其现实发展的需要,更是其作为新闻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彬.建设性新闻之辨[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Z1):116-126.

[2]郭毅.建设性新闻:概念溯源、学理反思与中西对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1):72-77.

[3]徐敬宏,郭婧玉,游鑫洋,等.建设性新闻:概念界定、主要特征与价值启示[J].国际新闻界,2019(08):135-153.

[4]徐敬宏,张如坤,张世文.建设性新闻的冷思考:中西语境、理论风险与实践误区[J].新闻大学,2020(06):12-22.

[5]白红义,张恬.作为“创新”的建设性新闻:一个新兴议题的缘起与建构[J].中国出版,2020(08):3-8.

[6]邓琪.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探究[J].新闻前哨,2021(12):63-64.

猜你喜欢
电视民生新闻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写作方式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思考
试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
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得到有效发展
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民生类新闻采访策略分析
媒介融合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问题与发展前景
从“杂货铺”到“精品店”: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