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春
在华夏文明的瑰丽宝库中,古诗词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映射着民族的精神。这些精练、优雅的文字,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感倾诉,是古代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面对现代化教育的挑战和日益多元化的学生需求,传统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往往显得单一、刻板,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凝练,每首诗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理解诗词也应贴近诗人的生活时代、人生经历以及诗词创作的特定背景,以深入解读、分析、挖掘诗词的内涵。
以《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明确诗词背景,为接下来作品内容解析牢固基础。在课前预习阶段,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和阅读注释,了解这首词的基本背景和词人李清照的生平。在进入诗词讲解之前,教师播放诗词范读,帮助学生进入诗词的氛围,可以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眼,尝试在脑海中构建出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接下来,利用PPT 展示李清照的照片和生平简介,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同时,穿插一些关于词人的小故事,如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爱情故事,以及她在金兵入侵后的颠沛流离生活,以增加学生对词人的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情感世界。在诗词背景明确之后,可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的角度来解析这首词,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思考词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愁”,那么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词人为什么而愁?从哪些字眼中可以感受到这种愁?”学生回答:“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愁。”通过解答上述问题,学生对本篇词作的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诗词的朗诵,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这首词,将李清照的愁绪和悲伤表达出来,通过反复地诵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知词人的情感世界,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然后,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这首词中的意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词中的意象,如淡酒、晚风、雁、黄花等,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找出词作中最能表达词人情感的意象,并解释为什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比如,有的小组认为“淡酒”这个意象最能表达词人的情感,因为“晚来风急”中的“酒”是诗人想要排遣愁绪的工具,而“淡酒”则暗示了词人的愁绪无法排遣。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这首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地理解词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到词中所表达的愁绪和悲伤。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同主题或同风格的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和迁移能力。例如,在讲解《登高》时,教师可以引入《春望》这首诗,并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为后续的比较分析做好准备。首先,让学生寻找两首诗之间的联系,如主题、情感、风格等。学生发现,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痛苦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师可以进一步做出引导,两首诗中情感的具体表现方式是否相同?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能够发现,两首诗在情感表达方式、意象运用等方面也有相似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登高》和《春望》在写作视角、情感表达、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点,并探讨这些差异对于诗歌意境和艺术效果的影响,如《登高》和《春望》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但在具体表达方式上是否存在差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在两首诗中如何运用独特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探究《登高》首句中的“哀”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字的内涵,探讨这首诗中的自然意象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通过以诗带诗教学,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和分析两首诗歌,也能培养他们的类比思维和迁移能力,使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鉴赏其他古诗词。
在以诗带诗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选教学内容。选择与《登高》同主题或同风格的古诗词,确保所选的诗歌能够为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和迁移能力提供有效的支持。第二,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例如先讲解《登高》,再引入《春望》进行对比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第三,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比较和分析,还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第四,及时反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类比思维和迁移能力,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学习古诗词不仅要理解其内容和情感,也要学会如何运用,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仿写,提高学生的诗词品鉴水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将进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诗词仿写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将进酒》的具体内容,解读关键词句和表达方式,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如诗中的“悲欢离合”的情感变化,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欢,再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以及“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的豪情,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李白借饮酒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和狂欢的态度。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诵读示范,让学生在不同语气和节奏中感受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将进酒》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这首诗采用了古代诗歌的典型结构——长短句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学生实践的方式,让其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和韵律规律,并尝试模仿这些特点进行仿写。《将进酒》中诗人李白运用了大量的押韵、对仗等技巧,形成了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技巧的运用。在进行仿写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具体的诗词分析帮助学生寻找仿写的契机,如讲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类似的场景或情感,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诗歌的特点和风格,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诗歌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并尝试进行混搭和创意组合。在学生进行仿写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仿写的范例,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将原诗的主题和情感融入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如“我愿一饮而尽,忘却人间的忧愁。醉眼看世界,心中满是自由”。最后,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仿写作品进行点评和纠正,肯定其优点和亮点,指出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两位学生的仿写为例,学生1 从诗歌结构和韵律角度进行仿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翻滚波涛入海流。君不见高山之巅云雾绕,雄鹰展翅翱翔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待白头空悲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锤百炼始得成。”教师可做出点评,仿写的内容很宏大,与诗词整体很契合,在结构和韵律上都有一定的模仿。但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还不够深入,可以深化主题和情感,使诗歌更有感染力,要注意韵脚的运用和词语的选择,使诗歌更富有韵律美。学生2 从主题和情感角度进行仿写:“我愿一饮而尽,忘却人间的忧愁。醉眼看世界,心中满是自由。今宵狂欢畅饮,忘记明日的烦忧,让我们一起开怀畅饮,共享这美好的时光。”教师可做出点评,这首仿写诗歌较好地表达了饮酒狂欢的情感和主题,但在语言表达和诗歌结构上还需改进,要进一步留意押韵和节奏感,深化对主题和情感的表达,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通过开展仿写教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主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学生通过仿写实践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诗词的艺术特点,深化对诗词的学习,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词与学生古文学习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劝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分析解读《劝学》的具体内容。《劝学》论述了荀子对学习的重视和坚持,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对待学习的。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角度寻找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如结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鼓励他们在学习上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又如结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鼓励他们在攻克困难时保持坚持不懈。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主题和情感的角度寻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劝学》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要制定更加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安排。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实践,如将诗词中的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培养学生的文学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古诗词寓意深刻,富有启示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精神,比如《劝学》中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等观点,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寻求机会和资源,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创新诗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和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