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玮
“人物形象”既体现在人物的外貌、形态、衣着等外在特征方面,还体现在人物的动作、语言等行为方面,更体现在人物的精神品格、道德素养等方面。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建设蕴于文字细节之处,小到字词,大至结构,都是学生解读人物形象的重要切入点。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由小到大、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通篇梳理蕴含人物形象要素的语篇内容,以此启发学生人物形象解读思维,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
文章中的个别词句蕴含着直观而丰富的人物形象解读要素,在初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细节字眼、词汇着手,通过直观解析字词来构建人物形象。教师可以设计字词圈画活动,让学生通读课文,重点标注文中体现人物形象的词句要素,借助多元词汇大致梳理人物的整体性形象;而后,教师指导学生立足个别细节展开深度分析,讨论词语所体现的人物形象细节,向学生渗透由一个词语发散思维,构建人物形象的具体方法。学生能在这一过程中充分锻炼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立足语言运用的角度深度把握人物描写的意蕴。
例如,在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以下简称“本课”)教学活动中,在人物形象初始探究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圈画文本中出现的能体现人物多元形象的词块信息。学生通读后进行圈画,能树立文章大意,建立模糊的人物形象;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所圈画的词语进行分类,按照其描写性质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章节第六段中的“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拍”“掖”两个词汇属于动作描写,质朴、日常的生活动作勾勒出袁隆平不拘小节、质朴务实的人物形象;本段的“敏锐”“屏气静神”“欣喜”“激动”等词汇则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体现出袁隆平对于农业事业的专注和热爱。一位爱国主义者、一个质朴纯真的科学斗士形象跃然纸上。如此,学生能通过词语描写的重点圈画和分类,立足语言角度,初步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将独立的句子作为人物形象的解读切入点,旨在引领学生结合语境综合分析人物,由简单的词汇细节拼凑动态的、具象化的人物形象。在此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句子细读活动,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换人物形象意见,达成解读共识,并推举小组代表发言。学生能在集体讨论中充分交换思路,获得人物形象解析启示。教师可以在学生代表发言后予以学生示范性讲解或补充性问题启示,以此活化学生思路,为学生打开人物形象解析视域,丰富学生解读经验。学生能在教师的主观引领和思路点拨下逐步形成思维定势,深度培养批判性思维、思辨性思维。
以本课教学活动为例,在探究“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章节时,教师可以就“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经第14 天了”一句,请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首先,学生能从词语解析人物形象环节获得探究启示,提炼“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几个动作描写,勾勒出袁隆平院士在烈日下深入田间地头勤奋劳作的场面。初步建立起袁隆平“不辞劳苦”“身体力行”“求真务实”的科学家形象;其次,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充分交流意见,结合“已经第14 天”这一句,进一步拓展语境,将这种形象和工作强度进一步具象化、清晰化;最后,小组代表将共同的探究成果汇报给教师,再由教师对本句的人物形象解析思路进行精准化补充。学生边听边记,能在思维层面形成人物形象解析的思维定势,切实提升阅读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以段落为解读的切入点,能进一步拓宽人物形象的解析条件,将人物形象放在特定的人事物背景中去,使学生在多元语境信息的帮助下深刻感知人物形象细节,丰富对人物形象的觉知。教师可以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出发,提出鉴赏类问题,帮助学生梳理人物形象分析思维。也可以让学生联系整段分析人物形象,运用个别语句佐证个人观点,以增加人物形象分析的合理性。评析人物形象这一问题本身具有评价、鉴赏意图,学生能在段落解读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有效培养核心素养。
例如,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章节第五段为例,请学生深度阅读文本,从中提炼袁隆平的人物形象。该语段描述了袁隆平面对学术研究困境不退却的心路历程,和对我国科研水平的巨大信心,以及取得研究成果后袁隆平对于往事的感慨。在本段人物形象解析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启发性问题:①在本段中,提到哪些袁隆平克服的困难?袁隆平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②从中可以挖掘出哪些人物的精神品格?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上述问题均带有评价鉴赏导向,能指导学生有序展开审美评价思考,促使学生在鉴赏中生成个性化人物评价观点,感受人物的多元美感(形象美、语言美、精神美、品格美)。学生能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出发,通过语段解析把握人物的形象美。
立足文本整体看待人物形象,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脉,探明情感思想,感知文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人物形象一定程度上是民族精神、人文品格、道德情操的基本体现,是文化理解的切入点。立足行文结构、整体框架角度串联人物的行为选择、心路历程、经历感受,能构建丰富而立体的整体性人物形象,落实人物形象解读教学目标。在此类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能获得人物形象解析启示,还能进一步掌握从文本中提炼文化要素的能力,学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以本课教学活动为例,在深度解析人物形象的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整体性解读任务:“请整合、汇总课堂所讨论的人物形象结论,并立足文本整体,用简短凝练的语句归纳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所蕴含的精神品格。”该活动可以放在课时尾声,作为总结环节来进行。学生能在小组中讨论、汇总、书面整理袁隆平的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并达成共识后,教师可以将人物形象上升至民族品格、民族精神等层面,将一个人物视为民族的缩影,立足文化视域品读文学形象。学生能在这一思路的启发下跳出人物形象的束缚,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人物形象,解析人物形象的象征性意义,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
综上所述,解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按照文本语言要素的大小排列顺序,引导学生多遍阅读,通篇梳理,按照一定逻辑顺序整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要素,以此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人物形象解析过程中融入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在培养学生人物形象解析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构建语言解读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锻炼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在渗透阅读技法的同时深度落实文化理解教育目标。如此,能使学生阅读能力获得充分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