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抑郁情绪;学校心理辅导;情绪困扰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8-0074-02
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指有多种抑郁症状,但尚未达到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有研究显示我国有20%~44%的青少年表现出一定的抑郁情绪。
导致抑郁的原因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生物学因素,包括家族遗传和个体神经生物特质。二是早期养育经历中爱的缺失和不安全依恋,如被忽视、受虐待、亲子关系充满冲突压力等。三是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消极认知和技能缺陷,如家长过度保护和控制导致孩子独立性不足、不善于自我管理或人际交往技能不足。四是应激,包括突发的重大生活事件、挫折以及长期未能有效解决的持续性问题,如经济压力、学习困难、人际孤独。
这四种原因不一定全部存在于每个案例,可能单一存在,也可能同时存在。如案例1中,小奇的抑郁情绪既与单亲家庭关爱不足有关,也与在校学习困难和人际关系不良有关,同时存在自我怀疑的消极认知,比较缺乏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技能。案例2中,小歆的抑郁情绪出现在弟弟出生后,由于母亲对她的关注减少,引起小歆的情感失落。同时,她的学习成绩也受疫情影响而明显下降,与学习有关的现实应激加剧了亲子问题。案例3中,小涵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是母亲对学习成绩的高度关注使小涵形成了单一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再加上升入高中后学习难度加大和竞争激烈,使得她唯一的自我优势也丧失了。可见,我们在对儿童抑郁问题进行干预时要先分析当前抑郁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
既然导致抑郁的原因多种多样,那么我们处理时也要从不同角度开展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对于抑郁情绪已经比较严重、存在自伤自杀风险的来访学生,心理辅导教师有必要建议家长带孩子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遵医嘱接受医学治疗。
第二,心理辅导教师针对来访学生辅导时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安全温暖的情感支持,帮助来访学生改变适应不良的认知模式、学习新的人际和行为技能,并协助来访学生解决在校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技术和方法上,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以人为中心的疗法、表达性艺术疗法,以及其他适宜的方法。本期3个案例,案例1主要采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及行为技术帮助小奇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以及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案例2主要采用沙盘游戏的方法开展工作,以情感陪伴、鼓励表达和自我领悟为主。案例3则采用认知行为和焦点解决的技术帮助来访学生识别、重构原来的消极想法,找到资源、重拾信心。3位心理辅导教师都能较好地运用理解、接纳、共情、支持等基本助人技术,为来访学生的改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和情绪困难时,心理辅导教师应充分了解家庭、学校等环境中是否存在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通过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进行系统性工作,减少和消除不利因素,增加情感支持,提供技术性帮助以解决实际问题。这在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提升自信、缓解冲突压力所带来的情绪痛苦、培育乐观心态等方面起着积极且明显的作用。3位心理辅导教师都意识到建立积极家校联盟的重要性,与父母沟通,促进家庭关系的积极改变,从家庭层面为来访学生注入积极能量,从而有效缓解抑郁情绪。此外,他们也未忽视学校环境的影响因素,在发现来访学生的抑郁情绪可能与学习困难或人际关系问题有关时,能够主动与班主任及其他人员交流合作,为来访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如增加积极关注、指导学习方法、带领班级同学主动关心、陪伴等。学习和校园人际关系于儿童的情绪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说,学习上的成功可以提升自信和积极情绪,也有利于增强面对挫折时的效能感,而温暖、积极的人际关系则可以起到缓解压力、消化负性情绪的作用,有助于保持情绪稳定性。事实上,情绪稳定性与学习有效性密切相关,学习不好导致情绪不好,情绪不好反过来又影响学习。这种不良循环经常在有抑郁问题的儿童身上看到。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来访学生看到这种不良循环,尽早中断这一循环。无论是从改善情绪开始,还是从解决学习问题入手,都会收效。
因此,我们在解决儿童抑郁情绪的困难时,既要看到个体内在的心理脆弱性,也要重视环境中的不利影响因素,只有从生物医学、个体心理咨询、环境系统改变三条路径开展工作,才能有效解决抑郁对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破坏性影响,帮助他们尽早恢复身心健康,重新体验阳光、快乐的成长时光。
【参考文献】
[1]吴元贞,罗杰,郑毅,等.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及自杀意念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关联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4,34(3):211-214.
[2]张郭莺.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3]罗伏生,沈丹,张珊明.青少年焦虑和抑郁情绪特征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68-470.
【作者简介】刘稚颖,苏州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006)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