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员关爱导师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旨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与关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可通过促进中小学教师的身份转型和能力提升、建设多级关爱链条、优化全员关爱评价系统等多元路径实施全员关爱导师制。
【关键词】全员关爱导师制;理论基础;价值追求;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8-0007-03
一、全员关爱导师制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员导师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2020年,上海市推行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并将其界定为“中小学校全体教师按照一定机制与每一个学生匹配,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指导和开展有效的家校沟通,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教育现代学校治理制度”。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南京市于2023年全面推行全员关爱导师制,通过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做导师”的学生心理关爱机制,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优化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引导家长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逐步构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亲子关系”协调发展的人际支持体系,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全员关爱导师制的理论基础
全员关爱导师制推行的背后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支持理论以及生态系统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全员关爱导师制强调教师要从“学科教师”向“成长导师”转型,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促进学生包括智力、情感、社交、身体、劳动、社会实践能力等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国内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性因素。[1]全员关爱导师制强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亲子关系”四维关系的建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生态系统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强调个体的发展不是由单一环境因素决定,而是多个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对全员关爱导师制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即通过全员关爱生态环境的构建来充分支持个体发展。
三、全员关爱导师制的价值追求
1.彰显教育之“真”
教育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与个性需要,真正看到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和完整性,用个性优势引导全面发展。全员关爱导师制包括“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向导”五个维度,践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不仅关注学生智能的提高,而且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人生目标的树立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2.汇聚教育之“善”
新时代教师以师德师爱为起点,以对话交流为载体,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构建良好的教育关系。全员关爱导师制明确要求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家长的“育人伙伴”,构建全面而交互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友善之心、仁爱之行、和善之言,构筑学生美好的生活空间,凝聚校家社协同育人合力。
3.浸润教育之“美”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蕴藏着无限可能性。我们通过创造美好生活的方式,激活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让教师体验专业成长的美好。全员关爱导师制倡导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挫折,用团队的力量开展协同研究,以系统的方式促进问题解决。这样为教育生活带来了生命之美、创新之美、环境之美,营造出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
四、全员关爱导师制的路径选择
1.促进教师的身份转型
从学科教师转变为“成长导师”,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意味着他们需要重新思考并适应这种新的教师身份。这种转变涉及重新塑造新的职业身份认同,理解教育政策、了解学校文化和学生需求。
一是加强制度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全员关爱导师制的价值、意义与作用,帮助教师理解全员关爱导师制背后的育人理念和价值追求。如在市、区级层面组建全员关爱导师制宣讲团,以“关爱润心,赋能育家”为主题开展全域轮训工作,切实推动制度落地,凝聚共识。二是明确职能要求,织密组织网络。在市级层面出台《中小学全员关爱导师的具体职能与实施要点》,提出包括“五熟悉、五必谈、五鼓励、五上报、五记录”等25个工作要点,为各学校具体落实成长导师职能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明确的方向。同时,采用“1∶N”或“N∶1”的师生结对方式,为不同问题类型与层级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支持。三是推出优秀导师榜样示范。设置校级首席成长导师,以“师徒制”带动成长导师群体认同。每所学校设置一名首席成长导师,发挥专业领导力与榜样示范作用。
2.建设多级关爱链条
一是市级层面,主要进行政策保障与职能界定,为落实全员关爱导师制提供明确的思想指引与任务要求。如印发《关于实施南京市中小学全员关爱导师制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小学全员关爱导师制实践指导手册》等指导性文件,发放到各区及学校,鼓励各区及学校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实施方案。
二是区级层面,主要制定区域实施方案,负责督导各学校的全员关爱导师制落实进度,组织区内首席成长导师参加市级培训,开展区级专业研讨交流或现场推进会,提升成长导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三是学校层面,主要负责宣传发动全体教师参与,编制实施方案,按照1∶N的比例匹配成长导师与学生,组建成长导师组,开展日常的案例式教研活动。同时,学校还结合本校实际资源和文化特色,进行校本实践探索。如南京汉开书院学校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通过学生社团、志愿者团队等形式,在成长导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南京市莫愁湖小学设置成长导师工作的标准化考核指标体系,印发《成长导师工作手册》,帮助成长导师掌握工作流程和职能要点,做到成长导师工作有评价、有记录、有反馈;南京市钟英中学利用“爱的摆渡”家校联系本,帮助成长导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日常沟通反馈机制;南京市金陵中学进行“生涯—生活—生命”教育,面向家长、学生开展成长导师工作满意度调研,制定导师制案例研讨规范,确保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及时、全面的帮助和指导。
四是教师层面,教师积极参与市区校开展的各类全员关爱导师制主题研讨与专业培训,撰写工作心得,制订研究计划,形成“全员关爱导师制”的教师个人课题集群,围绕“导师身份、师生关系、心理案例、家校合作、制度支持、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
五是学生和家长层面,成长导师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与学生个体或群体在互动中形成“良师益友”的关系。这种互动包括定期的谈心会、主题活动日等碰面活动,有助于成长导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同时,成长导师也以“家长育人伙伴”的身份,与家长主动沟通,通过上门或电话家访、召开家庭会谈等方式协助家长应对学生出现的学习和心理行为方面的困惑与问题,建立起积极的家校合作关系。
3.优化全员关爱的评价体系
首先,对成长导师胜任力的评价。根据大量访谈与调研,结合成长导师的实际需求,初步描述出四种状态:胜任型、责任型、被动型及敷衍型。同时,根据胜任型成长导师的成长历程与经验,初步构建了成长导师胜任力的评价指标,具体见表1。成长导师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效能进行自我评估。
其次,对学校执行效能的评价。从量的角度,学校要做到成长导师与学生的充分匹配,针对学生情况的不同,灵活采用“1∶N”和“N∶1”的方式落实,并且有成长导师工作轨迹的有效记录。从质的角度,学校要把握住成长导师工作的着力点,并务求实效。重点关注四个方面:一是个性化指导开展的情况。成长导师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量身定制指导方案,确保学生通过指导,找到匹配自己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方向。二是全程育人情况。成长导师关注学生在日常教育中的思想、学习、心理、生活、生涯等各个方面的动态和发展倾向。三是有效沟通情况。成长导师能够开展人际间的有效互动,特别是“1对1”的个别化支持,能够较早发现受导学生心理问题的苗头,提前干预、及时疏通,有效化解。在“1对N”的小组活动中,能建立受导学生的人际支持网络,提高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资源整合情况。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导师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有益支持和成长机会。五是保障体系情况。学校要制定成长导师绩效的考核制度、奖励分配制度以及专业成长制度,保障成长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学校要建设良好的专业发展通道,通过落实培训和研讨机制,提高成长导师的实战与应变能力,提升专业素养。lt;C:\Users\DELL.DESKTOP-PSE3GFE\Desktop\班主任12期\班主任12期\Image\KT1.TIFgt;
【参考文献】
[1]车广吉,丁艳辉,徐明.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体系——尤·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启示 [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55-160.
【作者简介】林静,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7)心理科研员,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
*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前瞻性项目“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市域实践”(三类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