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岭南醒狮文化作为岭南文化中最具标识性的“文化符号”和最大的“文化公约数”之一,其在粤港澳地区同胞的感情维系、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培育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助推意义。该研究以岭南醒狮文化这一粤港澳三地“文化符号”和情感维系纽带为切入点,整合微观和宏观视角的平衡点;通过岭南醒狮文化产生的“锚定法则”“可得性法则”与“代表性法则”,促进粤港澳青少年民族意识成为直觉思维,整合微观和宏观视角的平衡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叙事中融入助推策略。
关键词:岭南醒狮;文化认同;助推理论;粤港澳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符号
中图分类号:J722.215"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2(c)-0066-04
Mild Infiltration: The Lingnan Lion Dance Culture Boosts the Solidarity of Guangdong Chinese Ethnicity among Hong Kong and Macau Youth
QIAO Changze, ZHANG Chengfe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uhai), Zhuhai Guangdong, 519085, China)
Abstract: As the most iconic \"cultural symbol\" and one of the largest \"cultural common divisors\" in Lingnan culture, the Lingnan lion dance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emotional connection,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compatriots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regions. This study takes the Lingnan lion dance culture, a \"cultural symbol\" and emotional bond among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as the starting point, integrating a balance between micro and macro perspectives; the \"anchoring rule\", \"availability rule\", and \"representativeness rule\" generated by the Lingnan lion dance culture promote the ethnic consciousness of young people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to become intuitive thinking, integrate micro and macro perspectives as a balance point, and incorporate boosting strategies into the grand narrative of 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Lingnan lion dance; Cultural identity; Nudge theory;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youth;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al symbol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想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前提与精神内核就在于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1]。
1 代代传承与层层铸牢:岭南醒狮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对中华文化形成自觉、自信与认同的基础上,才会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才会勃发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也是一体与多元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认同民族文化,就能在中华文化中找到认同感、归属感和满足感[3]。传承发展各民族认可并且充分体现各民族文化精髓的中华文化,才能推动各民族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醒狮”在岭南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是岭南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醒狮在岭南地区广泛传播和普及,代表着岭南人民对祖先、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是地域民众的共同记忆与共同认知,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醒狮作为岭南地域民族文化的具象化表现,最常与各类传统的节庆紧密联结在一起。它不是一种孤立的技艺,而是以一种岭南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所存在的,民众参与各种形式的醒狮文化演出活动,切身融入文化的沁润与传承中,成为粤港澳民众的重要情感纽带与“文化的最大公约数”。
舞狮在岭南地区原被称为“瑞狮”,取其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之意。1840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彰显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坚定决心;关天培忠勇殉国,是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顽强意志与怒吼。伴随着英国的坚船利炮在珠江敲响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因为“瑞”字在方言中谐音“睡”,岭南地区便开始把“瑞(睡)狮”更替为“醒狮”,意在把中华民族喻为一头沉睡的狮子,每每舞狮之时都寄托着对中华民族苏醒的期望,这种期冀也一直鼓舞着岭南地区人民奋进与斗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对一种文化的认同,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日濡月染。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然建立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其中文化的认同需要依靠历史记忆强化,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建立认同的基础,而人民对共同历史记忆的理解和认同也是塑造、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必备要素。岭南龙狮其传承的不仅是岭南地区文化,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在醒狮文化的代代传承中,人们在不断建构这一共有精神家园的同时,也在层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温和浸润与断裂弥合:岭南醒狮文化与粤港澳青少年的文化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合作[4]。所以处于新时代的粤港澳青少年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与责任。
现在,粤港澳大湾区部分青少年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贫乏、认知欲低等问题。这种对文化认同的缺失,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性的断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底色[5],其中岭南醒狮文化在中国近代百年的波折历史背景下,经过岭南地区人民的代代守护得到了传承与延续,不仅提高了粤港澳地区民众的文化认同,同时也对民族认同感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岭南醒狮文化在其萌生之初,原是岭南民众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景的祈福。但经历过特殊时代后,岭南醒狮传承者对其文化的传承,便带有了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印记;每次展演都蕴含着其对中华民族崛起的思考与中华民族意识坚定的表达。作为受众,无论身处天南海北,都会受到岭南醒狮文化对其民族意识的鼓舞,唤醒其对民族历史的回忆。构建基于岭南醒狮文化的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链条,激活历史资源和文化动力,沁润引导粤港澳青少年形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稳定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
岭南醒狮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岭南地区民众。在推广与发展中对受其涵养者能起到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是因为这一过程并不会让参与者感觉是受到“强制”的灌输或说教,而是“温和”地让受众“浸润”其中。人们在参与醒狮运动或观看醒狮展演时,抑或是观看醒狮的二次创作及文创作品时,都身处于醒狮文化温和的浸润中。岭南醒狮文化中这种温和浸润,恰是弥合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间断裂的关键,是铸牢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助推路径。
3 经验直觉与共同认知:岭南醒狮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助推
任何能够显著改变社会人行为的因素都可以被称为助推,一些社会习惯、认识的蜕变,可能都源于由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实施的小小助推。助推理论是由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和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卡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于 2008 年基于选择心理的角度所设计的选择架构(Choice of Architecture)概念,即人们无法避免选择体系及其产生的效果,就很难在做出选择时看清目前所处的形势,通过“温和”的干预可以帮助公众做出“更好的选择”。其中的直觉思维系统来自人们的情感反应,而理性思维系统来自人们的思维意识。
“经验法则”即人类思维最普遍的认知方式,是使人们产生“直觉思维”的最为常见的方式,也是“助推”形成的基础,其中包括:“锚定法则”“可得性法则”与“代表性法则”。作为非纯理性的“社会人”,人们在问题的认知与判断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启发与偏差”。这多源自在不愿去思考与分析,又不得不做出判断的情景中,便依赖“经验法则”做出判断[6]。岭南醒狮文化对铸牢粤港澳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助推,就是通过粤港澳青少年在认知过程中的“经验法则”来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一种直觉思维,形成助推着力点。再依托岭南醒狮传承人作为助推路径的起点,形成一条由个体助推群体,代际更迭助推观点内化,最终形成共同认知的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3.1 锚定与判断
锚定效应最早是由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通过观察得出的理论,指出人们在做决策或评价时会倾向于以一些特定的信息为基准,这些信息即“锚”。在文化符号、价值观等方面,人们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正确的锚定点对人们的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样,在锚定效应的影响下,人们在进行判断时,会受到具有偏差的锚点的支配与影响,使最终的判断偏出正确方向。
醒狮作为岭南地域民族文化的具象化表现,是当地民众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锚定点”。这种锚点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使粤港澳大湾区民众对民族的认同感停留在自然情感反应的直觉思维范围,在民族认同相关问题的判断中起到助推的作用。
在锚定理论中,个体对决策内容有越多的知识储备,就会越少地受到锚定值的影响。即锚定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继续深化。随着对醒狮技艺与文化的培养,民众对醒狮文化这一原本不受思考影响的直觉思维的“外在锚”,深化成为主动思考、愿意投身与参与的“内在锚”。而这一通过醒狮文化作为“锚点”的助推过程,即通过对醒狮文化的认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2 可得性与突出性
可得性与突出性对人们做出判断时的影响是巨大且直接的,因为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突出的、易知觉的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越近发生的事件会比较早发生的事件,放大人们对可能性的判断;对于记忆中保留很少或较早发生的事情,则会减缩其对人们的影响。同样,人们会认为一种记忆犹新的风险会比一种并不熟悉的风险更为严重[7]。
人类在经历过灾难后特别是经历重大灾难之后会形成记忆,通常会形成集体记忆。与辉煌的记忆不同,灾难记忆是痛苦的创伤记忆。特别是那些具有重大创伤性的记忆已经超越个人记忆,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8]。人们对混乱无秩序的恐惧是记忆犹新的,人们惧怕再出现这种情况,且错误地认为混乱无序的状态发生的频率会很高,在做出各类决策时,都会基于此直觉进行判断。
岭南醒狮作为岭南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背后代表的民族意识就是其所具备的“可得性与突出性”。醒狮活动的开展,能使参与者和受众不断感受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饱尝艰辛时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精神和坚定自信及民族自豪感,不忘近代南粤子弟在压迫与抗争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家国情怀。
3.3 代表性与相似性
经验法则中代表性法则是一种通过事物的相似性进行启发的认知方法,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会下意识地倾向于以代表性的人、事、物为参照标准。启发性认知的核心在于激发人们的联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天然密切的“双向互动”关系[9]。可以依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的延续性、结构的稳定性、归旨的一致性与自觉的超越性的特点,塑造具有代表性的岭南醒狮文化形象,激发人们对相似性的认知形成联结,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伴随着中华文明在华夏土地上绵延了数千年,从华夷一体的萌芽到近代抗争的觉醒,从新中国成立的发展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化,延续不断。舞狮源自汉代,大约在五代十国之后由北向南流传至岭南地区,后演变为岭南醒狮至今[10]。岭南醒狮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岭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是岭南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社会文化,具有浓郁的历史性。醒狮文化在港澳地区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1968年香港成立“香港中国国术总会”,2006年9月1日更名为“香港中国国术龙狮总会”;澳门舞狮运动则可追溯到 19世纪后半叶。
多样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岭南醒狮文化从造型、技艺、内涵等方面整合与吸收了多样特质,造就了“多元一体化”的文化特征。依托于“多元一体化”的独特文化结构,中华民族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具备了结构稳定性的特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归旨一致性特征,是指各民族间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理想的期待。醒狮文化作为岭南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背后所蕴含的“中华雄狮”的苏醒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寓意,象征了中华民族共同的追求。岭南醒狮在文化内涵上的迭代与发展、展演竞赛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工艺技艺上的守正与创新也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自觉超越性特征的一种体现。
4 结束语
人作为非纯理性的“社会人”,在面临自由选择的权利时并不能完全按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纯理性的判断与抉择,其中群体观点是对“社会人”判断最为重要的影响之一。因为在群体中,成为群体组成部分的个体,因同属某一群体而使其相互之间每种感情和行动都具有传染性,会与群体中的人产生从众心理。
岭南醒狮文化作为粤港澳地区民众的重要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同时在经历了屈辱与抗争后的岭南醒狮文化也被深深地烙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印记。承载了粤港澳地区人民的价值观念、集体记忆和精神纽带,是岭南地区呼唤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岭南醒狮这一粤港澳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与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来锚定粤港澳青少年对民族认同在自然情感反应的直觉思维范围;以其可得性与突出性唤醒不屈不挠的民族自信、自豪;以岭南醒狮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的延续性、结构的稳定性、归旨的一致性与自觉的超越性中代表性与相似性的联结,形成基于“经验法则”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助推。由此,形成以岭南醒狮为出发点的对粤港澳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助推路径。
参考文献
[1] 蒋永发.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22.
[2] 谭玉甜.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7):177-179.
[3] 管健,杭宁.知情意行:四维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53-67.
[4] 文超生.粤港澳大湾区舞狮运动发展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20.
[5] 理查德·塞勒,卡斯·桑斯坦.助推[M].刘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4
[6] 孔英明.政府助推的正当性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7] 王晓艳,纪元霞.灾害人类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对2020年“新冠”疫情的思考[J].民族论坛,2020(1):30-35.
[8] 李卫英,彭云青,李鹤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5):142-150.
[9] 刘亚.广东省21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31-36.
[10]中共中央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9-02-18)[2023-11-20]. 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18/content_5366593.htm#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岭南龙狮文化助推粤港澳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YJC890020)。
作者简介:乔长泽(1985-),男,辽宁沈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