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云 芜湖航翼集成设备有限公司
所谓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开展前,以成本定额或预算的形式,来对各车间、管理部门成本开支进行控制,并通过对各个车间流程及成本执行结果进行预测、核算、分析或考核,使企业经营活动得到不断地完善。以制造企业为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就是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消耗、分配,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对这些待消耗的资源通过计算、分析、预测,使其更加具有统筹性,得到最优的配置,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使其成本管控工作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相适宜,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制造企业通过开展成本管控,使管理层了解各车间、管理部门在成本流程中、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差异,通过深入研判、论证,完善成本流程,督促车间、管理部门严格执行成本定额,并通过部门之间联合,提高制造企业内部管理效率。
成本管理是一项需要企业各个车间、管理部门参与的管理活动,财务人员通过成本管理工作,可以深入车间强化沟通,使车间工作人员树立起成本节约的意识,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及有待完善的地方,为管理层寻找降低成本途径提供专业意见。
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降低制造企业运营成本,使产品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使企业综合的利润不断上升。同时,制造企业通过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新产品研发、新工艺的改进,使产品或服务产生更多附加值,能够吸引到更多潜在客户,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的能力,确保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很多制造型企业成本管理主要集中于成本核算、成本波动分析、成本预测等事务性工作。比如,通过对材料归集、人工、制造费用的分摊核算成本,将当期成本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成本波动的原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多数的制造企业是在经济业务完成后进行成本核算的,成本分析也只停留在对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未考虑影响企业经营成本的市场预测因素。目前,一些制造企业虽然使用了信息化系统进行成本管理,但系统自身仍然停留在会计核算、成本计算方面,如果成本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利用系统对成本数据进行篡改,将增加制造企业经营风险。此外,一些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成本预测的重要性,多以历史数据作为成本定额制度、产品销售价格确定的依据。此外,一些企业在成本核算中也存在不够精细的问题,这将对成本管理工作的质量与准确性产生很大不良影响。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将对产品或服务的成本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一些制造企业为了防止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会储备一些原材料,但盲目储备原材料后,将会忽视保管成本、资金占用成本、运输成本及机会。例如,当财务人员预测到未来产品原材料价格会上涨后,会采取囤积材料战略措施,造成企业大量的资金被存货而占用,存货的保管、积压、毁损成本也将相应提高。但如果企业因采购价格不断上涨而降低采购数量,将使企业原材料出现不足,无法满足订单需求,使企业出现违约及信用上受到损失。因此,企业如果只重视原材料采购价格的波动,以此作为确认采购量的唯一标准,将使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
企业成本的降低需要内部建立起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体系,制度体系中应包括原材料储备、存货管理、采购与收发、成本核算与考核等制度。但就制造企业实际情况来看,多数的制造企业并没有为成本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造成成本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例如,一些制造企业在对存货进行管理时,重视存货库存量的预警机制,能够按照机制要求及时将存货余额报送财务部门,保障生产的可持续性。但是一些制造企业由于缺少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没有按照销售量制定产品生产量,而是盲目提高生产量,使产品出现滞销,产品在保管中将产生毁损风险、价格波动风险,严重地影响着企业未来发展。
目前,一些制造企业在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基本是由财务部门完成,财务人员的专业性及业务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成本管理工作的效果。而在实际工作中,制造企业财务人员每日将精力放在日常核算工作中,没有按照业财融合要求深入车间、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在对成本费用进行分摊时,多以主观判断作为基础,会受到领导授意等原因,对成本费用分摊进行相应的调节,减少特定产品的费用承担,使得产品利润转嫁。因此,企业的成本管理若得不到全员参与管理,就不利于准确地对成本变动情况找差异、找短板,亦不利于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综上,正是由于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全部由财务部门完成,业务部门工作人员没有真正参与到成本管理工作中,才造成成本管理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目前制造企业管理模式中,多数的企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为品种法,制造费用分配的比例基本按照工时开展,在这样简单且粗放的成本核算模式下,已经无法适应制造企业多元化经营、成本因素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结果将降低了准确性及精细化度,并没有将成本变动因素与利润之间建立成本逻辑模型,无法揭示成本变动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影响,将使企业错误地计算成本与利润,无法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决策。
一些小型的制造企业,为了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使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与时效性,会适当保有一定的原材料、存货,其中,会产生一定的采购成本、仓储成本、缺货成本等。一是在存货或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方面,主要是由采购原材料的价格、相关税费及运输成本组成。从企业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制造企业应通过公开招标等手段,确定质量能够保证且价格占有优势的原材料供应商。二是原材料的仓储成本是保存原材料而发生的人员工资、厂房租金、机器设备摊销、保险费用、毁损成本、资金占用成本等。仓储的成本与仓储量成正比例关系,企业在制定原材料采购量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仓储成本的上升。三是原材料因中途缺失将会造成企业产品生产停工,以及产品缺货导致的销售损失等。企业应当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准确地计算最佳订货量,充分地考虑订货提前期、最低保有量等重要的因素,通过全面对存货进行管理与分析,使存货在采购、保管中实现最优的存货成本,使企业存货采购与保管成本实现最低。
首先,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应重视成本管理工作,增强自身成本管理意识,将成本管理纳入企业战略层面进行管理,督促生产车间、管理部门严格遵守成本管理制度,在平时工作中树立起正确的成本管理意识。其次,制造企业为了使各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到成本管理工作中,应将战略目标、成本管理目标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工作人员身上,使全体工作人员明确在成本管理中的职责与义务。同时,通过绩效考核对认真执行成本管理、节约成本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全体工作人员参与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最后,制造企业应将成本管控渗入到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流程当中,对每个成本流程进行精细化的计算与分析,在各个成本关键岗位设置一名成本工作人员,专职地负责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确保成本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在大数据、现代企业制度模式下,企业需要从生产实际活动出发,并在生产、研发、销售、仓储等各个环节内部融入成本管理理念,并为成本管理运行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体系。首先,财务人员应根据生产流程制定成本定额、预算指标、绩效考核指标等体系,以指标体系来规范制造企业经济业务活动,使企业各业务部门、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成本管理制度开展工作,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其次,企业应建立成本管理监督机制,将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与审计监督工作相结合,分析出造成成本增加的真实原因。因此,制造企业在内部应设立成本管控中心,指派专人对成本定额制定、成本制度执行及成本分析等工作负责,并强化与信息中心工作的合作。最后,制造企业应重视审计监督中发现的成本管理问题,通过定期召开成本分析、成本管理相关会议的方式,广泛地征求生产车间、行政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对成本流程改进的建议与意见,使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规范。
成本核算是对企业成本管理最终结果的真实记录与反映,成本核算的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计算、会计记录及产品销售价格制定等多方面工作。目前,制造企业中的成本核算主要包括了成本的归集、成本与费用的分配、单位产品成本的计算等过程。首先,在成本归集方面,制造企业应按照产品各类、批次进行归类。其次,在成本计量方面,企业应根据原材料实际消耗方式,可以选择实际成本法或定额成本法进行计量。最后,在分配间接费用时,应将作业成本法等先进成本管理理念引入到分配工作当中,充分论证影响制造企业成本变动的各项因素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对不同成本费用项目进行动因追溯,建立起以动因为基础的分摊标准,而不应该只停留在按照工时一种方法进行简单分摊。
价值链分析技术是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应考虑产品研发所带来的市场优势,并将成本管理与产品生产、销售、客户维护等工作相关联。制造企业在开展成本管理过程中,应强化价值链的分析,使每一个成本流程均考虑与价值链的影响与关联性。首先,财务人员应从战略角度分析问题,认真梳理出增加企业价值和降低成本的关键点。例如,如果企业在成本管理中的定位是成本降低优先战略,应充分考虑自身产品与其他企业同类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在尽量保证消费者能够享受同等功能的基础上,尽量地降低如产品包装、外观设计等方面所发生的成本。其次,财务人员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对市场需求进行识别,查找影响企业经济利益的关键因素,并通过成本管控工作来提升企业经济利益。因此,企业成本管控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数据进行价值链的分析,查找出影响企业成本的各项影响因素,从而为企业管理层降低经营成本寻找途径。
企业应建立ERP 信息化统一平台,将原材料采购、保管、生产与销售相关业务数据与信息化平台相融合,使财务人员、业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例如,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车间、行政管理等部门可将每天发生的经济业务录入到ERP 系统中,使财务人员、业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随时了解相关业务数据,方便各个部门规范与预测工作,也可简化成本管理相关流程,使成本管理效率得到提升。此外,业务部门之间也要通过ERP 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之间的核对与比对,使相关决策数据更加准确、可靠。
制造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本管理制度来对内部相关制度进行完善。首先,对成本管理相关内容进行培训,使制造企业内部形成科学、良好的成本管理文化,帮助企业成本管理落实到位。其次,进一步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将成本流程、目标、成本标准等内容纳入内控制度,以授权审批、不相容岗位分离等内控手段,来强化成本管理执行。最后,将内部控制与成本管理纳入责任成本机制当中,以考核指标的方式来调动制造企业员工参与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成本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将在提高内部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支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以制造企业为例,企业管理层应根据外界市场变化与内部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成本管理及相关配套制度体系,实现成本管理方式的创新,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成本核算。企业应确保成本管控工作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并为了成本管控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应采取制度完善、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途径,从而使企业成本管控更加可行,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