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立榜
我是贵州偏远山区的一个档案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帮扶干部。
在小说《吴家坡》中,我以驻村帮扶三年的村子为原型,以新时代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故事为线索,对扶贫的现实处境和未来进行探寻,展现出乡村全新的精神风貌。
最初下沉到村帮扶的日子,所有帮扶干部“地毯式”走村入户,把政策、把构想、把热情、把劳动、把餐桌、把床榻送进老百姓家里。通过面对面的交谈,心贴心的交流,深入了解每户家庭的情况,掌握每一户的困难,倾听每一户的心声,跟村民“打老庚”“结姊妹”,用心用情用力打好“感情牌”,全力做到“一户一策,因户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
在帮扶过程中,帮扶干部不乏会遇到固执的人,我的一户帮扶户就是这样。1949年出生的户主好客又讲义气,就是太拗,人家早就用“铁牛”耕犁了,他还在用耕牛犁田,宁愿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喂养牛;国家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驻村工作队多次上门动员他搬迁到安置点,他坚决不肯,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宁愿单家独户蜗居在山旮旯里。
我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有过苦难的经历,但我并没有对农村的贫困现状进行过深刻的思考。近些年,我以一线帮扶干部的身份深入农村、深入贫困山村的农民群体后,对“贫困”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我发现,越是闭塞的地方,很多农民的思想越守旧,他们坚持固守一成不变的历史产业,这种精神状态是帮扶工作中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尽管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一线帮扶干部仍然保持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始终当好困难群众的“贴心人”,处理和化解了群众心理和行为上的各类矛盾。
三年的帮扶工作让我近距离接触到了乡村的脱贫工作,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興的创作种子就此在心中发芽,小说《吴家坡》应运而生。《吴家坡》以转变思想为主线,通过村干部与帮扶干部龙奎对吴定炉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展示了新时代帮扶干部在帮扶一线永不退缩的风采。
在写作中,我并没有对人物进行美化,力求真实客观地把握现实,还原乡村的本来面目。
其实,参与帮扶工作的不只是在一线的帮扶干部,还有很多像小说中的廖经理、刘海等帮扶工作者。他们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不仅关注乡村,还用自身所学所想为乡村贡献一份力量,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泉。同时,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拥有不同社会背景和身份属性的个体,给予村民无私的引导和帮助,帮扶工作才得以更好地开展,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
像老寨这些古老的乡村并没有走向没落,而是因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在乡村振兴中得以重生。
在帮扶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百年乡土中国的巨变与生机,这更激发了我为乡村振兴持续奋斗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