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
[摘 要]爱国卫生运动是一项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公共卫生实践活动,在保障居民安全、預防疾病和优化人居环境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蓬勃发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性和价值性也更加凸显。文章分析和探究了社会治理视角下基层爱国卫生运动实施策略,希望为我国相关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社会治理;基层爱国卫生运动;实施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1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02-0094-03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居民在物质需求获得极大满足的基础上,对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更加关注,在此背景下,爱国卫生运动也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爱国卫生运动以提升全民卫生素养、预防流行疾病、改善居民身体素质和优化城市环境为目标。近年来,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模式不断创新,如何保证其全面而有效地实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
爱国卫生运动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受到医疗水平、经济发展和长期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人民面临着霍乱、鼠疫等传染病的危害。1952年,我国政府将爱国主义和卫生运动融合,拉开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序幕[2]。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政府以“两管五改”“环境整治”“讲卫生”“除‘四害’”为重点工作,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个人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鼠疫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建设逐渐与世界接轨,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也以“五讲四美”为主,在社会中形成了良好的风尚,提升了人民的综合素质和健康意识。近年来,爱国卫生运动从以往单纯的环境治理逐渐转变为综合性的社会治理,在强调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为核心的同时,将其融入城乡环境建设、城镇卫生环境建设和城市建设,例如农村地区的“厕所改革”等,逐步优化和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4]。
(一)路径一致
爱国卫生运动与社会治理的路径一致,都是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路径[5]。例如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时,需要发动社会组织、群体及个人,使其充分参与到运动中,群众参与是保证爱国卫生运动活力的根本;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社会治理源出基层,基层是治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参与是提升治理效果的指明灯和助推器。由此可见,爱国卫生运动和社会治理都是以基层群众为基础的,群众是二者的实施路径。
(二)内容一致
爱国卫生运动经过数年的发展,不仅起到了强化民众健康意识的作用,而且发挥了社会治理功能。爱国卫生运动包含了一定的社会治理属性,是开展基层治理的重要路径,例如,从新中国成立之际的防血吸虫病、治痢疾、反细菌战、除“四害”等卫生工作,到现在的城乡环境整理、创城等活动,都离不开爱国卫生运动。因此,爱国卫生运动与社会治理在工作内容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三)目标一致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基数较大,在卫生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基于生态社会和文明社会的理念,如何优化居民生活环境和健康情况,成为政府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6]。爱国卫生运动的目标是优化居住环境、美化生态环境、维持居民健康。社会治理是多元化、多主体的综合性管理方式,通过多个主体协商而达到公治状态。从这一角度分析,爱国卫生运动和社会治理的目标都是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构建和谐的治理格局,打造人人享有、人人尽责、人人有责的治理共同体。
(一)法制保障
法制保障是推动爱国卫生运动长效化、常态化及全员化的基础保障,我国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体系建设,重视法律法规的立法与修订工作,完善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为爱国卫生运动的全面落实提供指南和规范。同时,基于爱国卫生运动的社会治理职能,要将其融入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推动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统一指挥。在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导下,要通过制定法律明确爱国卫生运动的社会地位,包括明确各方职责、运行机制、组织体系及工作要求,防止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推卸责任、扯皮及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二)微观保障
由于现代居民对健康和卫生的诉求存在差异性,因此,在实施爱国卫生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微观保障。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的时代内涵和群众诉求,利用喜闻乐见、丰富多彩、贴近群众、接地气的活动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根据群众的年龄、群体特征、时节及地域特点提供针对性、差异性及多元化的干预服务和信息传播服务。同时,要将爱国卫生运动与当地居民健康评估、城市建设和环境优化相结合,促进开展健康家庭、健康村庄和健康社区等建设活动,夯实爱国卫生运动的社会微观基础。
(三)组织保障
为确保爱国卫生运动的全面落实,需要做好组织保障工作,明确政府主导职能。基于当前人员减少、职能弱化、工作量大、机构萎缩等现状,需要采取科学的措施优化组织保障。
首先,基于工作内容和工作需求,面向社会和高校公开招聘具有一定专业背景、从业经验和岗位能力的人才加入,丰富爱国卫生运动工作人才队伍,优化队伍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其次,建立社区、街道、区县、市、省五级联动体系,打造基于顶层设计的工作体系,便于各项制度政策的落实和执行。
最后,调动社会、组织、个人的参与积极性,明确具体单位的爱国卫生运动职能,扩大爱国卫生运动的社会辐射面。
(一)强化多方主体参与
基于社会治理的爱国卫生运动不能只依赖于某个部门、某个团体,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完善多方主体参与模式,政府不再是唯一主体,需调动群众个体、民间组织、个体商户、事业单位、企业、村委会及乡镇街道的力量。例如,武汉市各个社区成立了“爱国卫生队”,将队员和网格员混合编队,主要负责为辖区内居民讲解卫生健康知识,组织民众清理垃圾、清除杂物,美化和优化生活环境。这是社会治理和爱国卫生运动结合的典型[7]。
同时,志愿者、物业公司、楼栋长、业主委员会和村委员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平时积极参与到爱国卫生运动中,将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基层活动,切实将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转变为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2020年,我国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求志愿者、物业人员、社会工作者、计生专干、家庭医生、爱国卫生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到相关工作中,而这一《意见》也是对基层社会治理与爱国卫生运动融合的认同。
(二)创新爱国卫生运动内容
社会治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爱国卫生运动在工作目标上与社会治理存在较高的相似性,为发挥其社会治理价值,要注重爱国卫生运动内容的创新[8]。
首先,利用“创城”活动开展卫生清理和环境清洁,将“卫生城镇”作为一项文化传承而不断发扬。爱国卫生运动工作人员要组织各个参与主体,定期开展卫生家庭、卫生单位、卫生村的等评选活动,真正将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到家庭中、单位中、村庄中及社区中,增强公众的卫生意识和健康意识。
其次,將爱国卫生运动与传统节日充分结合。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每个节日都有属于自己的内涵意义,爱国卫生工作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的时机,组织人员开展环境清洁和健康宣传,例如组织人员开展清理杂物垃圾、清除卫生死角、清理楼栋垃圾及美化房前屋后等活动,引导居民在过节期间爱护环境卫生,主动承担清理垃圾的任务[9]。
最后,定期组织当地民众开展卫生宣传教育、除“四害”活动。例如在登革热流行时节,可邀请流行病学专家开展健康讲座,引导居民消灭蚊子、保持环境卫生、做好个人防护等流行病预防工作,在维护民众健康的同时,注意节约医院的公共医疗资源。
(三)丰富爱国卫生运动内涵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爱国卫生运动也要秉承“疾病预防”的初心,坚持“大健康、大卫生”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和丰富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实现其从环境卫生向社会治理的转变,促使其工作延伸到心理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
首先,积极倡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和卫生意识,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文明习惯、饮食习惯及行为习惯,例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保持个人卫生等。这种健康绿色的生活模式能够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风气,缓解社会矛盾、避免纠纷冲突。
其次,基于流行病的社会危害性,要将疾病预防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同时,各个参与主体也要认识到慢性病和流行病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危害性,提高对流行病预防的重视程度[10]。
最后,将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例如日常适量运动、调整心态、减油减脂、戒烟限酒等绿色文明生活方式,保持个人良好的心态、控制个人情绪,将其作为爱国卫生运动的时代新内涵。
(四)拓宽运动实施路径
如何全面落实和实施爱国卫生运动,是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基于爱国卫生运动的价值作用,要积极扩宽其实施路径,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首先,注重加强民族意识教育和爱国教育,将爱国作为思想引导的基础和前提,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民努力、共抗疫情,社区、街道及村委会要将其作为爱国教育的契机,为辖区内居民开设一场生动的、鲜活的爱国教育课程,通过爱国教育引领广大居民的思想观念。
其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优势,党员干部要积极下沉到社区,积极参与到爱国卫生运动中,例如实行“双报到”模式,即社区吹哨、部门报到,街道吹哨、党员报到,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引领广大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营造良好而宜居的生活环境。
最后,调动基层居民的参与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将软性引导和硬性管理充分结合,例如实行村民自治,尊重村民的自主性,强化其开展社会治理和爱国卫生运动的责任意识。同时,要鼓励广大居民为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献计献策,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探索一套更加可行、科学的实施方案。
基于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要结合当地实际,从社会治理角度创新策略,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促使地方居民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卫生素养,预防疾病流行,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团结稳定,推动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宋涛,柳东如,杨黎,等.从卫生城镇创建看爱国卫生运动[J].中国健康教育,2016(05):476-477.
[2]曾妮,朱星羽.爱国卫生运动缘何发生:基于公共价值的定性比较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05):115-123.
[3]姚富成,严兴文,刘怀珍,等.从爱国卫生运动到“厕所革命”的发展历程[J].湖北畜牧兽医,2022(03):99-102.
[4]李萍,傅义强.不同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疾病隐喻[J].医学与哲学,2019(08):49-52.
[5]王杰,韩燕.常态化疫情防控视域下北京市乡村社区爱国卫生运动的调研与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10):85-87.
[6]吴敏.四川省垃圾治理与爱国卫生运动述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24):10-12.
[7]荆蕙兰,苗庆科.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爱国卫生运动述论[J].广西社会科学,2021(04):140-147.
[8]丁继成.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创新发展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22(03):40-46.
[9]周静,周文琦.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卫生运动发展的进程、规律及现实启示[J].克拉玛依学刊,2021(05):30-36.
[10]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课题组,尹向阳,赵飞.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在健康乡村建设中的作用[J].社会主义论坛,2023(0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