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的探索和研究

2024-02-03 13:33范雯芩
江西教育C 2024年1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小学教育

范雯芩

摘   要: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之基,有效的劳动素养评价机制,能引导学生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前,小学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存在劳动素养评价内容不全、劳动教育评价主体相对单一等问题。对此,学校应建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把好评价的“方向盘”;“建实”劳动素养评价过程,走好评价的“线路图” ;“建强”劳动素养评价队伍,画好评价的“同心圆”。

关键词:小学教育   劳动素养评价   实施路径

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劳动教育的根本追求。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之基,是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校应顺应小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以坚定学生“愿劳动”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具备“善劳动”的扎实技能,养成“肯劳动”的品质和习惯,树立“爱劳动”的精神目标,积极开展劳动素养评价机制改革,培育高素质人才。

一、劳动素养评价的内涵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素养是在长期的教育和生活中逐步养成的,是决定劳动者素质的核心素养之一。科学的评价是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手段,科学的劳动素养评价要围绕培育目标,确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解决“评什么”的问题;要明晰评价主体,整合多方力量,协同育人,解决“谁来评”的问题;要对学生在各类劳动体验过程中展现出的成果、态度进行激励性评价,解决“怎么评”的问题。通过以评正向、以评促学,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坚持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小学劳动素养评价现状

(一)劳动素养评价内容不全

当前,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劳动教育只是让学生会劳动即可,劳动素养评价侧重于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情况和劳动的成效,忽视了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引导。虽然有的学校将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作为评价内容,但是没有细化各类素养的评价观测点,导致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劳动技能、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具有显性特点,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虽然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把握评价的等级标准,但是其他要素具有隐蔽性强、操作难度大、时间跨度长等特点,导致评价流于形式。

(二)劳动教育评价主体相对单一

在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过程中,班主任与各学科教师是评价学生劳动素养表现的主体,评价主体相对单一。一方面,教师往往会将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与学业成绩相关联,难以公正地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部分学校会要求学科教师、班主任、家长都参与评价,但各个主体分工不明、信息不畅,评价结果无法共享,评价不够全面。

三、新时代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的构建

(一)建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把好评价的“方向盘”

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即劳动价值观、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8个二级指标,即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知识技能、劳动创新、奉献精神、探索精神、诚信劳动、合作劳动。同时,分低(一二年级)、中(三四年级)、高(五六年级)三个学段,设置24个三级进阶目标,体现了评价的衔接性与进阶性。

第一, 劳动价值观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形成的对劳动的基本看法和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低段学生认识“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道理,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认同;要引导中段学生崇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感受劳动公平的社会意义;要引导高段学生对“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劳动观念进行批判,坚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信仰。

第二, 劳动能力是学生掌握学习与生活应具备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低段学生掌握安全劳动知识,能够安全地完成简单劳动;应引导中段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熟练地从事某种或几种一般性劳动;应引导高段学生学习理解一些劳动法律知识,具备守法劳动和保护自我劳动成果的能力。

第三,劳动精神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爱劳动、勤劳动、真劳动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低段学生主动参与各类劳动实践;应引导中段学生在完成自己劳动任务的同时,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同学共同完成;应引导高段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劳动任务的同时,能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化和生产性劳动以及新业态的劳动,并将劳动和职业规划结合,坚持不懈地学习多种技能,锤炼劳动意志。

第四,劳动习惯和品质是指学生在经常性的劳动实践中表现出的自愿行为和积极主动的人格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低段学生在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遵守时间,遵守操作规定,勤俭节约;应引导中段学生做到诚实守信,不偷工减料;应引导高段学生做到严格遵守制度,展现团结合作的行为风貌。

(二)“建实”劳动素养评价过程,走好评价的“线路图”

为保障劳动素养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在实施劳动素养评价时,教师应采取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选择适当的劳动素养评价工具。第一,教师可以制作学生劳动教育手册,记录劳动的项目、时间、次数、效果等量化的内容,用于量化评价。对于劳动态度、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等不易进行量化评价的,以手冊中记录的描述性情况为质化评价的依据,实现有据可查。第二,教师可以制作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参与劳动的情况、对劳动意义的理解、劳动情感的表达、劳动精神的认同等,了解劳动教育隐性目标的达成效果。

(三)“建强”劳动素养评价队伍,画好评价的“同心圆”

劳动素养评价是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主体的认知水平、评判方式必然会影响评价的结果。教师要充分发挥劳动素养评价的作用,汇集教师、家长、学生等为主体的评价队伍,形成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助推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第一,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劳动项目,适时组合、调试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劳动素养评价的效果。同时,要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评价权益,鼓励学生以自评树信心、通过他评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二,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联动作用。日常生活更能真实地体现学生劳动素养的高低,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家庭和社会劳动中的过程性评价,将评价内容从校内扩展至校外。这样,家庭和社会就成了校外劳动素养评价的支持者和观察者,可以确保评价的过程全方位实施,进而提升家校协同育人的契合度。

总之,合理、科学、全面的劳动素养评价机制能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内容全面、多主体参与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实现劳动育人、立德树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丽虹,吕立杰.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2(3):19-30.

[2]卞玉昌.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价值与构建[J].教学与管理,2021(26):16-18.◆(作者单位:豫章师范学院)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2023年)基金项目“基于‘五育融合’的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YJ35D)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小学教育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分析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