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龙 崔向平 沈 俊
(1. 兰州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伍伦贡大学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系,澳大利亚 伍伦贡 2522)
工业4.0 的强势来袭将人类社会带入智能化、数字化时代,并促使教育领域产生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职业教育已然不可避免地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在工业文明的迭代中,“机械化—半自动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嬗变,加快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转换,这股无形的力量推动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工业科技的驱动下,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语重心长地说:“过去码头都是人拉肩扛,现在是智能化操作集装箱。要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一定要看实际贡献!”[1]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向全面现代化阶段转移的时代需求,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必然诉求,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战略要求[2]。 孟子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当下,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主题,我国职业院校应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嵌入工业4.0 中,找出足以引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力量,即从工业4.0 赋能的角度,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工业4.0 为职业教育赋能,就是通过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实现职业教育核心内部的自我颠覆、自我革新,从而积蓄其高质量发展的能量。 因此,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工业4.0 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遵守其革命的内在规定性和固有规律性,形成职业教育正确的发展机制,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办学水平,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时代特征。
工业4.0,即第四次工业革命,概念起源于德国。 2011 年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作的一份报告,正式提出了“工业4.0 战略”。 该报告描述了当前物理技术和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信息物理系统(CPS)等概念集成的趋势,这标志着人类工业技术已经进入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3]。 有研究指出,工业4.0 可以通过物理、数字和生物世界在众多新技术中的融合来描述,这进一步扩大了工业4.0 的辐射范围[4-5]。 也有研究指出,实施工业4.0 将导致商业模式的创新,将影响企业的创办、市场的运营、生活方式的改变等[6-7]。 具体包括:(1)工业4.0 减轻了制造商当前面临的挑战,使企业更灵活,更能响应商业趋势。 这些挑战包括不断增加的市场波动、较短的产品生命周期、更高的产品复杂性和全球供应链。 (2)工业4.0 使现代经济转型变得更加便捷,从而提高生产率。 随着新的商业模式的兴起,预计区块链、智能系统和工业互联网等智能技术的使用将加快创新的速度。 (3)工业4.0 将人置于生产的中心,突出了消费者作为共同生产者的角色。 (4)工业4.0 对管理复杂项目的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灵活、协作的工作方式将变得重要。 (5)工业4.0 将通过使用现代技术找到解决与能源、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和经济影响相关的挑战的办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4.0 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类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8],从上述的内涵及已有研究中可以解读出工业4.0 有以下几个特点:(1)互联。 互联是设备、生产线、供应商和客户的结合,在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中无需人为干预,通过工业信息物理系统的有效连接,实现设备、生产、运输到服务的智能化。 (2)集合。 从客观角度来看,工业4.0相较于工业3.0 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拥有良好的集成,将数据、信息、感知和网络终端相结合,自动化完成生产到包装再到销售的全过程。 (3)数据。数据是工业4.0 独有的特征之一,主要包括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生产、生活之间交互产生的庞杂信息,涉及大数据处理和智能化分析。 (4)创新。创新是工业4.0 发展的基石,也是工业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关键,涉及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5)变换。 工业4.0 的到来,对当前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对简单重复性劳动的需求不断减少,人的知识观、技能观将受到冲击。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9]报告中指出,高质量是确定教育模式创新的第一步。 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学界学理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 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体现创新成为第一驱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10]。 其本质是实现事物内外部要素最优化的过程。 基于此,有研究认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对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和高度关切,其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强调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以完善人格、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11]。 其最终目标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并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12]。 据此来看,高质量是发展教育的核心,体现了教育发展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随着热门话题的生成,教育高质量发展引起了职业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出现了关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讨论。 有研究认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蕴含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价值期待,体现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职业教育发展的要素结构、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实现,均典型地赋予“高质量”特征,以此彰显“现代化”职业教育本质[13]。 其内涵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治理变革趋势出发,认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准确把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深度培植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变革的自觉性,全面提升相关利益群体对职业教育的满意度”[14]。 (2)从类型定位、层次结构、人才培养和办学力量出发,认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促进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政府、学校、市场三大主体的作用,形成顺畅的人才培养通道[15]12。 (3)从类型变革、办学模式出发,认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行业、企业、社会化多元参与的类型教育转变,目的是提高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15]16。 就其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而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移的时代需求,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必然诉求,是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战略要求[16]。
综上所述,工业4.0 进程中,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物理技术的深度融合触发了经济社会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加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职业为导向,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旨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面临巨大的变革挑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将被充分调动,职业教育应准确认识和把握工业4.0 所体现的时代表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新工业背景下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
工业4.0 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通过知识升级、理念创新、时代浸润、技术改造以及制度完善等要素实现职业教育核心主体的自我颠覆、自我革新,从而积蓄其高质量发展的能量。 其终极目标是构建出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各个被赋能主体既可以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又能在整个职业教育内形成整体性协作,从而营造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景象。 因此,职业教育系统将从多个维度迈向高质量发展,以此来回应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助推其走向理性化,促进其价值的实现。
面向未来职业教育,构建个体适应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的复合素质框架,具有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复合素质是指知识、技能、理解、价值观、态度及欲望的复杂组合,是在教育心理领域中个体产生的有效、具体的学习行为,具有迁移性与跨学科性[17]。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政策委员会的“Education 2030 Project”在回答“现在的个体需要什么样的学习素养”时,明确指出个体需要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整合形成的学习素养,即复合能力[18]。 当前,整个教育系统尽管在以不同的方式落实复合能力培养,但专业教育的理念认同及其实践机制使得其培养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究其原因,分化而封闭的教育使个体的知识与能力被限定在狭窄的范围内达不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19]。 因此,职业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摒弃“一专一能”的思想弊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实践教育中注重培养“一专多能”且具有跨界知识与技能的人才素质。
在工业4.0 背景下,产业升级和技术重组将低端劳动力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大量劳动强度高、机械冗余、流程化、单一性质的劳动力将被智能设备取代。 “机器换人”将引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包括以“创新发展”为主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工业化+信息化”为主线,发展智能制造业的智能网络型人才;以“绿色发展”为导向,面向绿色制造的绿色生态型人才;以及以“提质增效”为基本要求,具备强大产品研发能力、产品生产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0]。 总之,侧重于对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并且积蓄与构筑技术技能型、创新意识型、绿色观念型、人机协同型等复合素质人才质量,既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职业教育构建高质量职业人才结构类型的依据和标准。
新时代背景下酝酿的工业革命对教育再遇理性“追问”,社会转型对未来个体生存和生活能力急需教育给予“解惑答疑”,新的教育理念已然孕育其中[21]。 在信息大爆发的社会背景下,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变得多样且复杂,势必全面开启终身教育的道路。 近年来,终身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在社会教育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提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在职业教育层面,国务院于2018 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指出,“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22]。 终身教育理念与职业技术培训的融合是回应工业革命对职业教育的“追问”,是对个体未来生存和生活能力给予的“解惑答疑”,具有建设高质量职业培训的价值意义。 其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个体价值,满足个体为了生存和幸福生活而产生的学习需要。 (2)组织价值,满足组织效能提升。 通过组织内部知识的传递与创新,提升自身实力,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3)社会价值,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个体不断学习和组织效能提升,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23-24]。
工业4.0 时代强调“技术技能+技术研发”,技术环境、技术应用使市场分化严重,劳动密集型工作的优势将遭到新兴市场的削减,与高端、智能、高酬的人才要求相比,低技能、低收入的人将面临找工作越来越难、就业机会越来越少等问题。面对此等突出问题,职业教育培训有必要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提升自身实力,创新内部知识与技能,来满足个体为了生存和幸福生活而产生的终身学习需要。
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要素,构建新的教育形态需以建设高质量课程为支撑。 因此,可以确定的是,工业4.0 与高质量课程建设存在内在关联性,且工业4.0 对高质量课程建设具有强大的牵引力。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1)引发课程设计层次战略化。 课程设计层次主要反映的是“课程领域中各种知识、权利、利益关系的此消彼长,当某种知识、权利、利益关系在某个时期备受青睐,往往意味着课程设计须以战略性发展为指导”[25]。 以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的课程设计导向引领高质量的课程实践是工业4.0 时代赋予课程设计发展的重要议题。 (2)激发课程运行方式智能化。 课程的运作方式主要反映了课程学习通过学习技术促进课程运作关系和结构的现代化。 工业4.0 带来的技术创新,通过课程运行方式的智能化组合,释放课程中存在的能量和活力,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质量课程建设的重要现实关切。 (3)催发课程育人效果全面化。 课程育人效果主要反映的是催发课程文化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课程是“以文化人”的过程,文化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发展水平[26]。 工业4.0 以“共生性、智能性、自觉性、协衡性、审美性”[27]等新文化特征,成为推动课程思政文化发展和一代课程新人涌现的重要引擎。
工业4.0 与以往的工业革命不同,它所形成的知识技能体系和劳动力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是随着科技文明的更新而发生改变的。 因此,高质量课程建设也面临以科技文明为手段的新科技动态改造。 基于构建全新和优质的未来职业教育形态,彰显工业4.0 与高质量课程建设的内在联系,职业教育课程建设需要作出实践性的回应:(1)在课程设计上体现“重要议题”,实现创新与坚守的彼此消长。 (2)在课程实施上把握“现实关切”,实现智能技术与课程结构上的彼此支撑。(3)在课程育人上借助“重要引擎”,实现文化驱动性与育人全面性的彼此彰显。
工业4.0 所处的时代也是“互联网+”“智能+”时代,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终身化为主的教育变革已成为主流。 教育部于2017 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7]强调了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环境的数字化建设刻不容缓。 环境作为职业教育各要素有序开展、平稳实施的重要基础,工业4.0 为环境创新带来了技术聚力,创造了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空间等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技术聚力,指的是在特定变量、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根据一定的技术范式进行技术创新的多种可能途径[28-29]。 在“智能+”时代,技术聚力实现高质量环境创新具体表现为:(1)人工智能以超越一般工具的属性,使教师、管理者在海量的信息处理中变得得心应手,有效摆脱过去复杂、重复、枯燥的工作状态[30-31]。 (2)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等技术基于“虚实共在”的数字化思维,以形象、逼真、虚拟的环境营造特点,以可视化、实时互动、多场景转变的环境营造方式,带给师生身临其境般的课堂体验。 (3)大数据技术赋予教育管理创新,通过学习、生活数据的全过程采集,并以智慧诊断提供人本服务的科学依据,且以富媒体形式提供多元的服务资源和服务路径。(4)云计算根据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反馈进行实时在线的分析,实现教学整体的“随机应变”、教学活动实施的自适应性,使教学活动设计更具科学性。
环境创新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系统性创新发展过程[32]。 工业4.0 借助工业科技赋能学习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以智能化改造,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促使环境主体不断转变思维,改变原有的环境样貌;积极吸纳“互联网+”“智能+”时代的技术元素,进而形成技术聚力,从而为实现高质量环境创新提供各种可能。 总之,加强职业教育与信息化2.0 的融合是职业院校把握工业4.0 所处“互联网+”“智能+”时代的转型机遇,也是重塑职业教育健康新生态的最终旨归。
共育机制是一种以人才共育为特征,体现“深度合作、定向培养、能力对接”的人才培养多元机制[33]。 “多元”描述了共育主体在人才共育过程中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一方面反映共育主体之广,包括社会、政府、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另一方面反映共育内容之深,涵盖师资、经费、专业、教材、就业、资源、人力、品牌等多元项目。 其实质反映共育目标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 时下,深化多元主体共育机制,尤其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共育机制显得越来越重要,并就此引发了学界对职业教育领域高质量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高质量校企合作,其特征表现在3 个方面:(1)“一致”的共育追求。 职业教育追求公益性,行业企业追求利益性,平衡双方价值取向的关键在于找到利益的结合点。 校企合作共同的利益诉求是人才培养,行业企业需要人才持续更新产品创意,职业教育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能够满足行业企业技术、产品的创新。 (2)“互补”的共育过程。 共育主体在规模、技术、资源、制度上存在差异,职业院校应利用行业企业在这些方面具有的优势达成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协同、师资互通。 (3)“共生”的共育关系。 构建成熟的长效共育机制,即长期、稳定的共生关系是共育主体合作协同与共同进步的基础。 因此,校企双方有必要通过缔约合同确保双方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共同建设[34]。
工业4.0 带给职业教育最大的发展机遇是融合。 教育部等六部门于2018 年颁布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及2020 年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都以强化产教融合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内容[35-36]。 可见,校企合作是深植于职业教育领域的系统理念和实践机制。 而工业4.0 触发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也进一步明确了对高质量校企合作的要求:“共育主体在长期、稳定的共育关系中,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协同、师资互通的共育过程,实现提升人才数量及质量的共育追求。”
工业4.0 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表征是“工业科技文明与职业教育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技术、产业、文化、制度对职业教育系统各个组织结构、功能分支和业务流程的“耦合”与“促进”。 面对如何“赋能”,使“愿景”变为“实景”,本研究引入“引领式嵌入”和“嵌入式自主”[37]两种方式。 “引领式嵌入”是指在工业4.0 赋能理念下高质量职业教育呈现互惠互利、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工业4.0“引领式嵌入”主要表现为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融创联动、转段升级四种赋能方式。 “嵌入式自主”是指职业教育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需要,并在工业4.0 中寻求自主发展的机会。 在工业4.0 赋能理念下,职业教育“嵌入式自主”主要表现为讲“质量”根本、讲“产业”驱动、讲“融合”目标、讲“国际”视野。 基于此,工业4.0 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可描述为工业4.0 赋能理念下的“引领式嵌入”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嵌入式自主”相结合,从而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工业4.0 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工业4.0 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下产生的,而推动“制造”向“智造”跨越需要匹配一大批理论素养高、技术精湛的新型技能型人才[38]。 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质”与“优”是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诉求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而确立的。”[39]新趋势下的职业教育需以工业4.0 中的知识、技术和产业为改革的关键点,调整人才质量培养目标,找准职教服务定位。
工业4.0 和我国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未来发展的产业领域,包括:“现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设备和高科技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设备、节能新能源汽车、电力设备、新材料、生物医学和高性能医疗设备、农业机械设备等。”[40]这些领域带来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正在裂变及调整着各行各业的产品、业态以及模式,也正在加速着各行各业从传统制造业向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进行转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41]65。 这一举措在肯定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同时,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术重构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 因此,面对技术变革和产业迁移带来的巨大影响力,职业教育需要找准自身发展与服务的方向,以培养质量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理念,进而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重构职业教育专业知识的结构,优化职业教育综合育人的环境。 借此加速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变革,并最终形成一个开放、融合、智能、终身的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现代化育人体系。
实现专业建设改革的关键在于要找到现有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技能需求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一方面,工业4.0 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会要求并带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价值取向[42];另一方面,工业4.0 带来的技术进步会导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主观能动。 为强化人才发展在新时代中的有效竞争力,职业教育有义务与工业4.0 中的新兴行业、企业及产业紧密结合,重新设计和发展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新工业背景下职业教育育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专家预测,到2025 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3 000 万人[43]。 这庞大的数字预示着职业教育必须在2025 年之前根据十大重点领域做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部署出符合十大重点领域的新的专业群。 这就要求当下职业院校依托人才培养新方案,实行动态专业构建[44]。 新的专业构建,一是要依从这十大领域的发展方向及科技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产业提供人才动力,加强技术应用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二是跨越人才培训体系和专业设置的障碍,培养通用科技人才、专业科技人才和具有专业知识的创新人才,整体上培养复合创新型高级人才。 三是统一标准,实现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无缝对接,即要找到与重点领域对接的方法和途径,并不断根据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达到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动态匹配的发展要求。 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群,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培训需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专业建设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建设产业相关、技术联动、教育互通的教学、学习、研究等一站式资源共享的专业群,进而实现产业资源、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 五是重点发展以新技术、新知识为依托的新兴专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需以教师和教学设备为基础,整合校内外资源,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新技术能力[45]。
工业4.0 及我国《中国制造2025》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有了新的要求,并触发职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理念、目标、方法、途径等各个方面的改革,甚至是重构。 面对诸多变化与挑战,应先实现社会、政府、企业、学校等多主体的联动,进而形成师资、经费、专业、教材、就业、资源、人力、品牌等多项目的融创,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46]。 特别是面对技术技能、创新意识、绿色观念、人机协同等复合人才素质的培养,组建“联动式”跨界教师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并且伴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47]。 因此,要加强职业教育优质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跨界的教学队伍建设。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职业院校在新时代下的教育目标,具备符合科学的教育理念、符合道德的职业服务意识,并且促使自身知识结构水平能够达到新时代下教学变革的要求。其次,队伍建设始终要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目标,深化产教融合,从多角度、多途径提高队伍建设中的“双师”数量及质量,积极开展与前沿技术企业间的互动互联,重视教师在前沿技术知识与技能、边缘学科知识与技能等内容的培训力度,进而提高教师在新时代下教学创新与整合的能力。最后,为了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宣传教师的“工匠精神”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书”层面,还是在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层面,都要为自身及学生树立起匠心匠艺的榜样力量。 此外,队伍建设中还需加强技能大师的培养,以企业和院校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技能大师,并以全面提高和保障技能大师的社会地位为目标,让职业教师都有进入技能大师行列所拥有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较早实施工业4.0 战略的国家,都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和机制。 尤其与德国“战略”配套的国际化职教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转段升级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由国内发展的单轨阶段转向国内国际发展的双轨阶段,是职业教育转段发展的方向;由跟进转向并跑与领跑共存发展的局面,是职业教育升级的特征方向;总结凝练出以实践本位、能力本位为特征的国际化知识体系,进而走向我国独有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道路是职业教育转段升级的根本旨归[48]。
正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所指出的,拥有中国特色、国际化水平的职业教育“标准建设”,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41]64。 这要求职业教育须从提升治理及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来达到“世界一流”的地位。 因此,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职业院校之间要实施差别化发展,建设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世界级职业院校。 一流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培养优势专业,在新形势下紧密结合技术发展,吸收最新产业技术成果,更新专业教育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不同层次、专业、类型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其次需要强化政府、企业、院校、社区共同参与,并建立协同化治理的新机制。 最后,审时度势打开发展新格局,规划职业教育融入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局,并使其成为发展格局中的内生动力和优先要素。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一方面不仅要“适应规则”,还要善于“制定规则”[49]。 在借鉴国际规则、标准的“适应”尺度上,职业教育需根据自身特点,改革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规则”和“中国标准”;另一方面要统筹调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建设国际教科文交流平台,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的融通,为全球范围的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模式”。
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蓄水池功能,把人口红利更好地转变为人才红利,为我国产业迈向全球高端价值链提供生力军,职业教育必将大有可为、必将大有作为[50]。 在工业4.0 逐步推进的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也迈向了新的阶段,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也在日渐完善。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培训、高质量的课程建设、高质量的环境创新、高质量的校企合作等工作也被提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当中。 在迎接新技术、新产业、新时代赋能以及描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蓝图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站在工业历史文明迭代的角度,聚焦工业科技驱动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新方向,树立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利用工业4.0 赋能加速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