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周雄元
作者单位: 432300 湖北省汉川市中医医院
脑卒中在中医学中属“中风”范畴,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易遗留偏瘫、肢体麻木、语言障碍、感觉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造成吞咽障碍、认知障碍等严重后遗症,若治疗不及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还会增加病死率与致残率,不利于患者的预后与康复[1-2]。因此,临床需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预后。基于此,本研究观察针刺疗法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汉川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康复组与中西医结合组,各41例。西医康复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47~68(56.09±5.18)岁;病程30 d~7个月,平均(2.39±1.31)个月;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28例,出血性脑卒中13例。中西医结合组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46~69(56.12±55.15)岁;病程31 d~6个月,平均(2.42±1.28)个月;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29例,出血性脑卒中12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后遗症;(2)意识清楚、具有配合能力;(3)生命体征稳定、吞咽功能正常;(4)入组前无肌松药物或镇静药物用药史;(5)首次发病。排除标准:(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2)复发脑卒中,但无后遗症者;(3)住院后病情加重、生命体征不稳定者;(4)原发疾病严重、治疗依从性差者;(5)凝血障碍或恶性肿瘤者;(6)精神状态异常者。
1.3 治疗方法 西医康复组采用常规西药并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如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溶栓药、血管扩张药等,调节血压、血糖与血脂,平衡水电解质。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康复组基础上采用针刺疗法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1)针刺治疗:主穴选取主阳明经诸穴,配穴选取主三阴经诸穴,辨证施针:针对语言功能障碍者,增加廉泉穴、玉液穴与金津穴;上肢功能障碍者,增加肩髃穴、合谷穴、外关穴与曲池穴;下肢功能障碍者,增加髀关穴、足三里穴、太溪穴、太冲穴与丰隆穴;口角歪斜者,增加地仓穴与合谷穴。操作方法:患者取患侧在上体位,备长1~3寸毫针,以直刺法进针后,采用强刺激手法捻转,待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并留针30 min,1次/d。(2)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基础方为黄芪30~50 g,当归、赤芍、川芎、桃仁各10~15 g,红花、地龙各10 g,随证加减:如患者伴有肢体麻木,则加入半夏、陈皮各15 g;如伴有便秘,则加入杏仁、火麻仁各15 g;如伴有上肢无力,则加入桂枝、桑枝各10 g;如伴有下肢无力,则加入桑寄生、杜仲各20 g,续断15 g;如伴有语言功能障碍,则加入远志、石菖蒲各10 g;如伴有半身不遂,则加入水蛭、全蝎各10 g,地鳖虫5 g,乌梢蛇3 g。以上药物以水煎煮,留取药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150 ml/次。2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评估神经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4]评估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5]评估生活自理能力,其中NIHSS总分42分,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越好;FMA包含上肢运动(总分66分)和下肢运动(总分34分)两部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好;ADL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功能缺陷越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2)血液流变学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集患者静脉血,应用相关仪器检测、比较2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3)血脂指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集患者静脉血,经离心处理后取上清液,检测2组患者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
1.5 疗效评定标准[6-7]治疗3个月后,患者具备基本的语言及运动功能,日常生活可自理,NIHSS评分下降>90%,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评为治愈;患者语言与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NIHSS评分下降70%~90%,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减轻,评为显效;患者语言与运动功能有所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高,NIHSS评分下降50%~<70%,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减轻,评为有效;患者语言及运动功能、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无改变,日常生活仍无法自理,NIHSS评分下降<50%,评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西医康复组的75.61%(χ2=4.479,P=0.034),见表1。
表1 西医康复组与中西医结合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NIHSS、FMA、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NIHSS、FMA、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FMA、ADL评分高于治疗前,且中西医结合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西医康复组(P<0.01),见表2。
表2 西医康复组与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NIHSS、FMA、ADL评分比较分)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中西医结合组低于西医康复组(P<0.05或P<0.01),见表3。
表3 西医康复组与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4 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中西医结合组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及西医康复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低于治疗前,且中西医结合组低于西医康复组(P<0.01),见表4。
表4 西医康复组与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脑卒中属于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原因为脑血管发生破裂或堵塞,导致脑神经元缺血缺氧,引发脑组织损伤,临床分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若治疗不及时、不理想,易使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肢体麻木、偏瘫、语言不利、感觉障碍等,甚至造成吞咽障碍与认知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8]。西医认为,脑卒中后遗症的发生机制为脑卒中发生后,患者血液中的促聚集与促凝因子含量增加,抗聚集与抗凝机制受到抑制,使血液流速减慢、血液黏度增加,血液进入高凝状态,此时患者脑组织的血液供应量减少,导致神经元发生缺血缺氧性变性、坏死,最终损伤脑组织中运动中枢,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9-10]。
在中医学中,脑卒中后遗症属“偏枯”“风痱”等范畴,认为脑卒中后遗症发生的本质为阴阳失调、气血亏虚,导致血液运行无力,出现血液运行不畅、瘀阻,如患者存在正气亏虚,则易引起肌肉与筋脉失养,使患者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如患者存在血滞气虚,则易引发口角流涎、语言障碍症状;如患者存在气虚,则易出现尿频、尿失禁症状[11-13]。因此,中医治疗该病的关键为活血化瘀、益气养血。补阳还五汤是中医治疗气虚血瘀证的名方,基本方由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组成,该方重用黄芪,具有促进气血运行、补充脾胃元气的功效;臣药为当归,取归尾,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赤芍、川芎、桃仁与红花具有补气活血、疏经通络的功效;地龙则具有破血逐瘀、通经活络的功效,诸药合用,可在不伤正、不壅滞的前提下,发挥祛瘀、补血、通经脉、柔气血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能扩张脑血管,减小血管阻力,活化血小板,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达到抗凝血的目的;同时,该药能增强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受损的神经元[14-15]。针刺疗法是目前临床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常用方法,可通过毫针刺激穴位,采用平补平泻等手法,达到醒神开窍、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的目的,从而增加患者脑组织血流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上、下肢功能恢复。在实施针刺时,上肢一般选择肩髃穴、合谷穴、外关穴与曲池穴,下肢一般选择髀关穴、足三里穴、太溪穴、太冲穴与丰隆穴,同时依据患者病情,适当增加穴位。有研究发现,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能够显著增加患者脑组织血流量,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并可建立侧支循环,从而促进机体经络与气血畅达,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较西医康复组更高;治疗3个月后,中西医结合组NIHSS评分低于西医康复组,FMA、ADL评分高于西医康复组,且中西医结合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均低于西医康复组,表明针刺疗法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较佳,可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还可改善患者血液状态,调节血脂代谢。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