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长期奋斗的事业,从根本上说需要从满足社会发展急迫需求出发。创新创业教育适应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顺理成章地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根基。然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仍然面临着传统观念的阻力和应试教育体制的障碍需要突破,为此需要回归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本源,找到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起点,如此就可以为突破应试教育障碍、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强国;根基;应试教育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急迫呼唤创新创业教育
我国社会发展长远规划要在2035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为此就必须大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因为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龙头,也是教育发展整体实力的代表,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成功就是教育强国建设成功的根本标志。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创新,需要理顺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需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需要进行体制的创新,需要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最终需要通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来实现。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1],因为高等教育强国就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强适应性上,体现在高等教育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对于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急迫需求上。因为今天社会处在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如果一个人不具有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能力,就无法与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求相适应。那么,只有高等教育能够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适应了当今创新驱动发展时代的要求,才能证明高等教育是高质量的,才能说明高等教育强国已经建设成功。在今后,社会发展必然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驱动,可以说,没有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甚至社会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显然,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就必须大力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唯有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所以,大力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基所在。
目前,人们已经从理论上接受了创新创业教育,因为创新创业教育代表了创新驱动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呼唤。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适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正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指向。然而,在实践中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并不得力,因为现实中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许多观念的障碍与体制的阻力,如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办学的核心理念,也没有根据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调整,当然也没有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并进行教师评价体系改革,从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仅限于开设几门课程、举办一些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和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因而创新创业教育远未达到与专业教育融合、与通识教育融合和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程度。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人们很难摆脱对应试教育体制的依赖。应试教育的典型特征是非常注重固定知识传授而不注重个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注重一个人的考试分数高低而不注重他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如何,这种运行模式已经融化到人们的血液中,深入到人们的骨髓里,很难彻底根除。这也是为什么中小学仍然面临减负问题,也是大学生出现内卷现象的根源,甚至这种内卷现象向上延伸到研究生教育,而且向全社会扩散,这种态势就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具有无比的艰巨性、挑战性,从而必须进行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才能突破,否则单纯靠简单的命令动员或物质刺激都难以持久。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从观念转变开始
要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目前,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仍然是狭隘的、片面的、孤立的,从而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无法把它变成切实的教育行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狭隘化理解典型表现就是把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具体的某门课程与具体的某项活动,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哲学理念,与所有的课程教学有关,与每个人的成长发展有关,并不仅仅局限于高等教育范围,而是覆盖到所有教育活动类型。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的片面化就是只看创新创业的结果如何而不看具体行动过程,只重表面上热热闹闹而不重对学生发展的实质促进作用,如简单地把创新等同于做出创造性成果,把创业等同于创造出重大经济价值,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进行创办企业的培训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等。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孤立化理解就是把它局限于辅导员的工作,是政工系统的事情,似乎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是不相干的。这种理解自然就严重缩小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围,简化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从而使人们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种精英式教育,也是一种选拔式教育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而各种创新创业比赛和各级选拔似乎在佐证这种看法,这样就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不畅,难以得到人们的有力回应。
在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是大众的,而且要走向普及化,因为我国高等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是为每个人成才服务的,精英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民的根本意愿是相悖的。无论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实施“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2],都表明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每个学生,必须以促进每个学生成才为目标。
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发现每个个体的创新创业潜能为起点和以实现每个个体创新创业潜能为目的的教育。从哲学上讲,每个人都具有创新创业的潜能,因为创新能力本质上就是人们主动适应环境而改变自己的能力。显然,创新能力人人都具有,只不过每个人的潜力不同;创业能力就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理想目标而持续奋斗的能力,这也是人人都具备的潜能,当然每个人因为成长环境不同、价值追求不同从而发展潜力就不同。[3]教育的真正價值就在于能够提供比较充分的条件促进个体潜能的实现。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创新创业潜能,从而就出现了不同的人生发展规划、不同的发展路径,但只要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都应该得到有力的支持,每个学校都应该提供适当的条件促进个体的创新创业潜能得以实现,个体潜能的充分实现就是个体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所在。因为只有实现它,个体才能体验到自我成就和人生的美好价值,否则就无法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与真谛。
故而,创新创业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并非个别少数人所独有的天赋异禀,但每个人的创新创业潜能确实是不同的,教育的复杂性或真正意义就在于要善于发现潜藏在每个人身上不同的创新创业潜能,并且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展现机会,使他们获得充分的发展,最终使他们都能够成为独特的自己。故而,发现每个人的独特性并促进这种独特性的充分实现,就是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根本价值,如果教育不能为个体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教育就是不成功的,当然也不可能是高质量的。为此,教育系统必须具备包容性、开放性、丰富性和发展性,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充分展现个人潜能的机会,找到实现个人潜能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挣脱应试教育束缚
由上可以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个性化教育[4],因为如果不按照每个人的个性潜能进行施教,就不可能获得真正成功。目前,应试教育体制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最大障碍,因为应试教育体制设置了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和统一的课程以及统一的考核方法,人们只能进行内部竞争,没有其他发展路径,必然出现内卷现象。因为应试成绩就是一个人最终资源分配的依据,从而人们就不由自主地开始了激烈的争夺。所以,应试教育的逻辑就在于统一化、标准化和固定化,极度地抑制了个性创新潜能,进而也制约了创业潜能的发挥。故而,所有束缚个性的教育都很难进行创新教育,当然也无法开展创业教育,因为所有的创业都需要创新,都需要改变固定的认知模式、改变传统的行为方式、改变固有的思维习惯,如果不进行个体认知方式的创新,就难以实现个体在行为方式上的创新。如果没有行为方式上的改变,就不可能实现在具体行动上的突破,那么就难以创造出巨大业绩。
为什么一定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呢?就在于应试教育的衡量标准是外在的,独立于学生发展需求的,当然也是独立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它往往是基于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设立的,是以系统知识传授为目的的,不是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为目的的。而统一考试方式仍然在强化传统学科教育模式,通过升学考试机制进行不断的强化。虽然高校的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等开始纳入一定的创新创业元素,但仍然是一种点缀,没有成为本体。可以说,什么时候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本体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才能根本转变过来,那么人们的行为方式才能彻底改变。
当下政府最需要做的就是引导高等教育必须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理念[5],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和高校工作的中心目标,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6],把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作为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來抓[7],吸引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的改革与实践,使教学活动与科研探索之间产生良性互动,使每一位大学教师都乐于把大学生作为自己的研究团队成员进行培养,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联接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课上与课下、学术与生活的中介。这样,创新创业教育就开始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进而推动高校主动与社会产业进行合作,吸引社会产业部门主动加入创新创业教育行列,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提供广泛的实践平台和实验基地。如此,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就能够达成有机统一,那么高等教育就开始走向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如此,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就走向了成功。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体系与结构模型建构研究”(项目编号:7197416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史正东.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J].教育科学,2023,39(3):59-65.
[2]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3):54-58.
[3]王洪才,郑雅倩.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假设与实践意蕴[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6):34-40.
[4]王洪才.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树立的四个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13-15.
[5]王洪才,汤建.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110-116.
[6]王洪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J].江苏高教,2021(11):21-27.
[7]王洪才.创新创业能力评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真正难题与破解思路[J].江苏高教,2022(11):39-46.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