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琴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武汉 430205)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从1952年最初设立至今经历了70多年的历史,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革与创新。2017年10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1],拉开师范类专业认证序幕,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在联合引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又提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再次强调“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启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将认证结果作为师范类专业准入、质量评价和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2],由此师范专业建设进入了认证时代。师范类专业认证为了推进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教师人才培养质量,也促使我们对传统课程进行深刻的反思。
自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启动实施以来,一直坚持OBE 理念,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秉承两大评价理念,即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重点强调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古代汉语的课程目标的设定与毕业要求密切相关,而课程目标实现路径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可持续改进也是紧密相连。
“古代汉语”是中文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笔者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十多年,所在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19年开始接受教育部中学教育师范类二级认证,并于2020 年有条件通过专业二级认证,到现在一直持续改进与建设。专业认证前后对比,我们发现以前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目标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传统的“古代汉语”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师范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学生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1]。从师范认证的要求来看,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理念强调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强调立足社会需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认证的目的是提升师范生毕业的核心能力,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评价,从根本上提升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整个过程坚持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像以前传统“老先生”一样,板着脸,掉书袋,自顾自讲,不能仅限于做“经师”。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理念,不断与时俱进,既要做“经师”,也要做“人师”,不仅要立德修身、潜心治学,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古代汉语”是各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几乎绝大部分的教材也都涵盖“通论”和“文选”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是通论部分讲授文字、词汇、语法、语音、古注、格律、修辞、古文化常识等知识,文选部分讲授不同时代的文言文或古白话篇章,总体上看,教学内容大同小异。但是课程目标不等于教学内容,以前“古代汉语”课程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而现阶段从未来教师职业的需求出发侧重于培养师范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文言文教学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目前在师范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中课程实施部分要求“教师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要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1]。高校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要求调整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不能搞“一言堂”“满堂灌”。
师范专业认证是按照“专业毕业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的框架进行顶层反向设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整个课程体系去实现,处于课程体系中的“古代汉语”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也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与专业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息息相关。传统的课程目标评价方式主要是平时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其评价方式过于简单,难以全面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综合反映出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与毕业要求的核心能力培养要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的“古代汉语”课程必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首当其冲就是要对接师范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搞清楚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古代汉语”课程目标是什么?以及围绕这些课程目标如何去展开教学,如何去实现这些课程目标,如何更好地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自2019年以来笔者经历了教育部中学教育师范类二级认证,本课程经历了几轮教学改革探索,也一直在反思和持续改进,结合具体教学改革实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师范认证中毕业要求”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毕业要求要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1]。课程目标的设置既要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同时也须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古代汉语”课程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面临着课程价值观的转变,这也必然导致相应的课程目标重建。为了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教育部2021年研究制定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3],目前教育部也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4],这些涉及中学语文教师职业能力以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对标找准定位,根据最新的中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对多种培养要素和目标进行全面分析,直面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重建课程目标,为师范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接毕业要求,“古代汉语”课程目标重新设置,首先要使学生具备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学科素养,其次要使学生具备中学文言文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研究能力,同时也需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发展的意识,学会反思,我们重新设置三个课程目标,分别支撑毕业要求的“学科素养”、“教学能力”、“学会反思”,具体对应支撑关系见表1。
表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重新设置后接下来如何展开教学,通过哪些方式实现这些课程目标?《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中第三部分“课程与教学”第四点要求“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1]。
古代汉语教授“五四”之前的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内容相对现代汉语有一定隔阂,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普遍会觉得比较枯燥、乏味,目前大环境下各类课程教学总学时逐步削减,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合理运用数字化信息平台,展开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
首先,高校教师应主动学习掌握一些智慧教学平台,比如学习通、雨课堂、蓝墨云、微助教等,展开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经过疫情时代的洗礼,数字化技术发展迅猛,移动教学平台逐步成熟和完善,很多智慧平台开发出网页和APP,功能强大,教室端、移动端、管理端融为一体。既可以上传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类资源,也可以签到、同步直播、抢答、选人、讨论、练习测验、问卷调查、分组任务、考试、监考等,既可以进行线上教学,还可以有效管理教学数据,既能够满足独立线上教学的需求,也可作为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例如我们使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通的“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教师可以课前备课建课、课中课堂互动,课后检测和教学评估,学生可以课前预习、课中实践操作、课后复习练习,能够较好地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全过程的即时结果反馈,为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估提供便利。
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类网络资源,择其善者为“课”所用。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资源浩如烟海,迭代更新迅速。高校教师从事专业教学科研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掌握学术界的前沿信息和较权威的信息资源,可以课前分类整理好提供给学生,或者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边展示边讲解。例如,古代汉语通论“怎样查字典辞书”部分可以介绍“数字化说文解字”“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小学堂”“汉语多功能字库”等网页资源,选取其中一个网站资源进行展示工具书怎么使用;讲“汉字构造”可以介绍“汉典网”“字源”等资源展示其中的古文字图片分析其造字法;讲“古音”部分可以介绍“古音小镜”等资源,有的公众号或APP或者慕课也可以推荐学生课后学习拓展,有些比较晦涩难懂的知识也可以推荐或者上传一些爱课程、网易大学堂、超星视频、B站等视频资源帮助学生理解。
再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既有效地做好文言知识的教学,又有益地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思想,这才是求真、求实、求新的文言文课堂,是传承与创新兼顾的文言文课堂。”[5]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法、对分课堂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例如讲解通论语法文言文特殊句式部分,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法”,提前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共享一些短小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通过调查问卷或者发布练习检测收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总结。讲解文选《齐晋鞌之战》其中一处难点“不介马而驰”,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积极融入场景。讲解《论语》部分可以采用“对分课堂法”,即讲授、作业、讨论当堂对分或隔堂对分,即是在课堂上对《论语》的背景和思想精讲留白,布置好作业,班上同学分组完成不同的章节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归纳存在的共性问题。既给学生自主学习预留一定的空间,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从原来事无巨细的讲解到提纲挈领的讲解,由解决教师预设的问题到解决学生自己的问题,由满堂灌到教师讲一半学生自主学习一半。总之,多方位创设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再花哨的教学设计如果不能增强师范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无异于本末倒置”[6]。古代汉语课程应该以提高师范生文言文教学能力为课程目标之一,全方位、全过程创新课程实践力度以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是一项基本的教学方法。诵读可以让人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加深对具体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文言文句读的划分和停顿是一项基本的训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资源,在课前将一些优质的朗读示范上传到智慧平台,学生听完之后录音或者录视频进行预习。课后也可以布置实践创作作业,将一些传统的文言文文本分组制作配乐的朗读视频,然后进行师生互评或生生互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预习的效率,加强对朗诵技能的训练。
文言文教学技能的培养除了教师示范和引领,更多地还需要师范生自己脚踏实地撰写教案、上台讲解、课后反思。古代汉语一般学习两学期。第一学期初步接触繁体字,可以有选择地分组创设一些情景剧、制作绘本、讲课等形式诠释文言作品以增加大家学习的兴趣,第二学期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讲课、研讨、辩论等形式加强训练师范生的语言、台风、教态以及文言文重难点的把握。
此外还应创设“第二课堂”,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微课比赛、教学技能竞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挑战杯等一系列体现本专业特点的教学实践竞赛活动,使学生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实现以赛促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7]随着师范认证的逐步深入,本院的教学大纲中也在逐步增加课程思政内容板块,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学生的毕业要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做到以文化人,把中国语言文学的魅力渗透到人才培养工作中。
文言文是“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一体四面,指引着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脚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8]。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是文选、通论、常用词融为一体,在文选讲解或者操练过程中,我们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比如讲文选《烛之武退秦师》、《庄辛说楚襄王》可以通过文本的解读体会烛之武和庄辛浓浓的爱国情怀,文选《教学相长》《博学》篇可以让学生体会教师和学生“学学半”的精神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基本的治学之道。讲解《论语》《孟子》《非攻》《道德经》《韩非子》教会大家感受中国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的传统文化哲学[9]。比如讲解通论怎样查字典辞书,从《说文解字》到《汉语大字典》,都体现了前辈学者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辞典编撰精神,也是大国工匠精神的体现。作为中文系的学子,我们应该继承古人“为往圣继绝学”的重任。讲解古注部分,让学生体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语言系统。历史和语言有一定的隔阂,后人要读懂前人的作品必须参照古注,而且古注本身就蕴涵着天文、地理、职官、礼俗、饮食等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古注。
古汉语每一个词汇都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积累下来的。讲解古汉语词汇或字的时候,可以结合古文字的形体演变,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辨析古今词义的差别,体会古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和魅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不论文选、通论、词汇,我们积极探索语言与育人融合的文言文课程,融入各种思政元素,提高传统文化的感知力和渗透力。
“毕业要求是支撑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达成的条件,课程体系为核心能力的达成提供支撑,课程教学具体实现这一支撑,课程评价是该体系中最为基础的质量评价闭环”[10]。要保证课程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合理性,我们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明确可测评的课程目标,增加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自主积累文言文知识,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辩论、应用等过程性学习。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化管理和评价,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发言的平台和机会,并且充分调动班级同学共同参与主题讨论。这些过程性考核强调互动性、创新性、开放性、反思性,不一定给予标准答案来评价,重在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氛围,学会沟通与合作。
我们以“古代汉语I”为例,“古代汉语I”课程目标达成度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课程结业成绩考核,以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兼顾实践和平时表现,“古代汉语I”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比例、对应课程目标、对应毕业要求、实现途径、评价方法等情况具体见表2。
表2 “古代汉语I”的课程考核结构表
“古代汉语I”课程考核结果过程性考核占40%,期末考试占60%,过程性考核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期末考试一般是线下考试,特殊情况也可以线上考试。过程性考核数据通过app学习通线上收集,集中在学生观看课程学习资源次数、课堂互动表现、主题讨论、调查问卷、单元测验、作业,分组任务等方面,其中实践训练主要在线下讲练通过学习通分组任务线上上传教案、视频、教学反思,过程性考核多元,相对传统平时成绩打分标准更具有公平性和可测性。
自2019年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认证以来,经过几轮改革我们一直在持续改进。经过实践检验,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还需持续改进。
第一,课前要加强师范专业认证的介绍,让学生明确课程目标,了解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关系,了解课程考核的具体要求。多渠道建立师生之间的联系,以鼓励教育为主,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平时教学过程要通过后台数据及时督学,对于少数学困生主动联系,了解情况,提醒他们及时跟进。
第二,合理建设线上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据几轮改革,疫情期间我们上传了很多的录课视频或者音频,课堂上主要讲解重点和难点,学生当时觉得这些资源很有用,但是后面线下课程开放后,录课资源对他们觉得是负担,补充的教学视频资源有的学生认为是“压力”,所以线上课程资源,尽量不要重复而且要短小,除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难点,更多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此课程的认识。
第三,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精心设计。实践训练主要培养学生讲课技能和学会教学研究,主要在线下讲练通过学习通分组任务线上上传教案、视频、教学反思。讲课篇目选择上要有所针对性,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中学文言文篇目,想办法提高学生课堂讲练热情,鼓励大家发挥团队精神,尽量保证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所长。充分运用所学古代汉语理论与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相结合,学院安排的实践周也要加强中学语文文言文案例的教学观摩和示范。
第四,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还须完善,评价方法进一步多元化。“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不仅是执行和贯彻专业认证三个基本理念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提交的有效依据”[11]。古代汉语课程目标对应毕业要求的“学科素养”“学会教学”“学会反思”三个大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又涵盖一些小的毕业指标点,有些课程目标评价上有一些交融,但是计算起来又不好操作。比如学会发展主要在实践操练撰写的教学反思中有所体现,在平时的课堂互动或者讨论中也会反映出学生的发展意识,却不好衡量。为了促进学生平时过程性学习,形成主动学习习惯,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平时过程性成绩所占比重,所以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和方法还须不断完善。
古代汉语是一门传统课程,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守正创新。阅读和诵读、背诵这些传统方法不能一概否定,教学方法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未来我们将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立足教学课堂,努力拓展第二课堂,改进教学方法多方位培养师范生的学科素养。创新实践提升学生教学能力,融入课程思政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不断校优化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