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师范生就业选择的困境与策略

2024-02-01 03:41代黎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师范生毕业生职业

代黎明,李 琦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武汉 430205)

一、引言

“Z世代”是指出生于1995年到2009年之间的一代人,他们是第一代从小就接触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人,也被称为“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或“数媒土著”,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生活工具上,更体现在生活态度和观念上。随着这一代际人群开始步入社会,就业问题和择业观念也体现出其时代特征。同时,宏观经济环境的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因素,也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据统计,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000万人,创历史新高。然而,毕业生的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和错位[1,2]:一方面,毕业生普遍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如就业岗位不足、竞争激烈、薪酬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小等;另一方面,企业也普遍反映出“用人难”问题,如毕业生素质不高、专业不对口、能力不适应、忠诚度不够等。这些问题不仅对毕业生的个人发展和幸福感,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有巨大影响,也体现出当今时代特征,如学生更加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化的需求,不再单纯追求稳定性和安全性,而是多元化地注重兴趣、激情和挑战等等。经济社会的变动以及新时代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等特征,同时也要求着他们更灵活地面对就业挑战,掌握更多择业技巧,开放化地对待就业形势与问题。

而对于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教育职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线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不断要求师范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如信息化教育技能、跨领域专业知识的掌握等等。培养新时代需求的师范生,不仅是对教育行业变化的必要要求,更是助推教育改革和教育资源优化的重要手段。在当今社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对于培养新一代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其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解决师范生就业困难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研究聚焦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以问卷形式开展调查,抓住当代高校师范生特征与就业指导需求,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优化方案提供现实依据。

二、调查背景

(一)政策背景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经济发展的变化,毕业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强调了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不断推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到国家整体就业规划中,同时还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创业扶持、基层就业、就业见习、困难毕业生帮扶、就职和创业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维、更深入的实际帮助,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为各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和行动方向。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重视对师范生的培养,由国家组建了一批高等师范院校,专门培养教师队伍。这些师范院校在教育质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教育领域的发展需求。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师范生培养力度,降低就业成本,以保障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发展,推动优化教育资源。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变化,我国政府对师范生的培养和就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仍在不断提高。

(二)理论支撑

帕森斯职业-人匹配理论由美国学者帕森斯提出[3],是一种基于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与人职匹配三个要素的理论。帕森斯于1909年在《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深入阐述了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和条件:个体需要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应深入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以及不同职业岗位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实现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是达到人职匹配的关键。

该理论的内涵是在充分认识和了解个人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进行对照和匹配,最终选择一个与个人特长相匹配的职业。这一理论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可以测量的。同时,为了获得成功,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特性的个体,人职匹配是可能实现的。当个人特征与工作要求紧密配合时,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因此,加强对新时代下师范生就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应当在培育阶段了解并强调个人特点与兴趣特征,以便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与把握。帕森斯认为,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特点,包括知识、技能、能力、性格等方面。因此可以通过提前对不同职业的分析和了解,帮助师范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是否预期职业,以及需要哪些特定的培训和发展。同时,选择职业的过程是个人和职业需求相互平衡的过程,在择业和求职过程中,师范生通过深入了解个人特点和职业要求的匹配性,能够更好地平衡自己的需求和职业的需求,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突破就业困境。

三、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15名师范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进行数据收集。该问卷分为就业情况、就业看法、自我规划和学校培养四个维度。其中,就业情况维度包含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程度、自身就业困难程度、当前就业状态和就业影响因素等14个题项,对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观意愿和价值取向进行调查;就业看法维度包括求职条件、求职公平性、毕业生素质要求等6个题项,以了解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观意愿和价值取向;自我规划维度包括工作地点、薪资、工作性质、家庭帮助等12个题项,对毕业生当前职业规划程度进行了解,为该群体就业选择的个性化特征和差异化需求的探查提供信息基础;学校培养维度对所需求职技能、就业辅导需求、就业实训需求及帮助性等与生涯规划与培训需求相关的8个题项进行信息收集,推动完善当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表1 毕业生就业困难问卷结构

四、调查结果与总体分析

共计发放问卷315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问卷率为93.97%,其中男性23名,女性273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106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120名,教育学专业学生48名,应用心理学专业22名。

(一)师范生就业困难现状

1.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师范生普遍面临就业困难和就业焦虑

从就业情况上来看,有77.3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同时从自身主观认知考量,认为就业困难的人群高达56.1%。同时在自评的就业困难原因中,被调查者认为“就业环境不好,毕业生内卷严重”成为了主要原因。从求职者角度来说,大多数学生求职困难程度较高,图1中数据显示,过半被调查者仍在求职状态中,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的被调查者仅占11%,深造升学、二战考研、考公或创业的学生占比均低于10%。同时根据简历投递数量,大多数人(超过50%)投了1~5份求职简历,少数人(不到20%)投了6~20份,只有极少数人(不到5%)投了21份及以上。投简历的人中,多数人投出的简历数目并不多,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更加注重投递简历的质量,而非数量,大多数人都不会采用“泛投简历”的方式,而是更加注重选择性地投递符合自己背景和能力的职位。在个人能力方面,被调查者普遍认为自己的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抗挫折能力是被调查者群体中认知最低的,这表明学校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竞争实力方面,被调查者认为自身的专业技能属于优势,同时多数人认为学习成绩是最不占优势的,整体来看,被调查者对自身竞争能力的认知相对均匀。面对就业压力,超过95%的被调查者感到焦虑,其中34%的被调查者处于较高程度焦虑状态。这种焦虑情绪自进入大学前就已存在,并随着年级的变化而愈发严重,其中大四学生的焦虑情绪最为严重。

图1 当前就业状态统计

图2 毕业生择业取向统计

图3 工作性质规划统计

图4 就业规划着手时间

图5 求职技能需求统计

2.看重实用价值,关注待遇与职业发展

从师范专业毕业生主观就业看法上可以看出,他们在找工作时最看重薪酬福利,其次是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再次是个人发展机会。当前学生在择业中更看重其实用性[4],在就业公平性方面,因学历而产生的不公平成为他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大部分学生持赞成态度,认为这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说明多数学生不再追求“从一而终”,而是采取“逐步到位”的方式[5]。然而,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长远职业发展,因为频繁跳槽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积累和未来发展。

因此,师范生求职者面临的就业问题关键体现在平衡职业发展和现实需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他们需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压力和竞争压力,寻找合适的岗位来满足生计需求;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关注个人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空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来实现职业目标。

3.规划意识不强,职业意向理想化,信息渠道单一

从自我规划的角度来看,师范专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除了对薪酬福利、工作地点、个人发展机会以及单位发展前景等因素看重之外,他们对于工作性质等有着相对明确的选择和偏好,更倾向于考虑稳定的工作,如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公立学校的教师职位是他们的首选,这可能与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教育行业的需求有关。大多数师范生在大三和大四年级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择业心理准备不足,从而更容易感受到就业压力。此外,校园招聘和社会公共就业信息网是其了解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信息获取渠道单一。

综上,对于高校学生的自我规划问题应当尽早重视,平衡个人需求和现实限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竞争力、理性对待不同的意见、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有效利用就业信息渠道,增加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砝码。

4.就业帮助缺乏实践性,学校培养模式完善空间大

学校培养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规划及就业情况的关键因素。数据显示在学校培养和课程引导角度上,对于师范专业毕业生而言,获取就业信息能力、简历制作能力、应对面试能力、职业认知能力、沟通能力等社会化能力是他们最需要的求职技能。在就业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更期待学校能够提供岗位信息,提高适应社会、适应职场的能力以及提升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同时,他们认为在学校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对于学校或学院提供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大部分受访者的满意程度尚可,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师范专业求职者最需要的求职技能和社会化能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政府、社会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为师范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其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二)师范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将影响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因素分为客观环境、个人素质和学校培养三个层面。

1.社会环境复杂影响,就业市场形势严峻

从客观环境层面上来说,由经济环境、行业趋势等因素形成的严峻就业环境可能增加就业难度。一方面出现部分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导致裁员或降薪;另一方面就业者的心理状态和消费信心受到影响,导致消费需求乏力。

2.师范生实践经验和求职技巧缺乏,就业压力和焦虑情绪影响大

从个人素质层面来说,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求职技巧和策略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优势不足,同时产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也会影响其求职心态和表现,从而进一步影响求职态度和择业观[6];此外,师范专业求职者所具备的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也会对就业情况造成阻碍。对师范生焦虑原因的深入分析发现,缺乏工作经验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个人能力的担忧以及求职技巧的缺乏。这反映出高校应加强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实习经验培养,以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反思就业困境时,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识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特别是在就业相关的技能经验上,这导致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降低。现在,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而不仅仅是学历。因此,求职者应尽快转变观念,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师范生就业信息获取和职场适应困难

从学校培养层面上来说,学校所提供的培养课程与就业帮助的缺陷与不足也会影响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困难程度。在学业培养和课程引导上,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的不足,会导致师范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学生就业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就业信息获取情况,当前学校为在校学生提供的信息和渠道不足以及对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技能的培养体系不完善都有可能会影响其就业。同时,学校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不充分可能会导致师范生难以适应职场环境,从而难以稳定就业。此外,学校对学生择业观念培养不足,会影响学生形成较为功利化的就业取向,从而在真实就业情境中出现困难。[4]

五、问题讨论与对策建议

(一)问题讨论

在社会经济、国家战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当前的就业市场对高校师范专业求职者的要求也不断变革,更加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而不仅仅是学历。从学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这意味着师范专业求职者不仅需要具备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还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创新等综合素质。从专业要求上来看,就业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使不同行业与职业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因此师范生还需要具备跨专业和跨领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对新兴行业和职业的敏感度和探索性。当前时代的就业市场更加开放自由,不同形式和类型的工作机会越来越丰富,这要求求职者具备多元职业的选择能力和规划能力,以及对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目标的清晰认识。

Z时代下,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在择业理念上也逐渐发生着变化。[7]面对复杂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就业市场,他们不再满足于工作的稳定性,而是同时注重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更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兴趣[8],同时也能提供良好的培训和晋升机会的工作。在择业目标上,学生也不再以高薪为唯一的标准,而是更加重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希望找到一个能够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相符,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工作。

(二)对策建议

1.加强社会关注力度,呼吁就业观念革新

针对客观环境的现状,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们应当广泛地意识到关注师范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师范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更与个人的发展幸福,与社会整体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经济发展水平等息息相关。因此学校与社会应当加强对现代就业观念的宣传与教育,鼓励多元的就业方式。同时,宣传教育应当不仅仅局限于高校学生群体,而是将覆盖面推广至全社会。通过宣传、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等方式来提高全民的生涯培养意识,整体革新规划与就业的思想观念,形成开放、自由的社会新氛围、新土壤。家庭也应该尽早关注孩子的职业生涯发展,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学校-社会-家庭角度的多元协同指导。

2.根据社会需求变化,提高示范式就业技能

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用人岗位也在不断地向精简化、灵活化方向发展,求职者首先应当具有对就业市场要求和趋势的敏锐觉察能力,从而明确市场需求痛点,对求职技能和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大学生在求职前期或在校期间应当关注行业动态、政策变化、技术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招聘网站等渠道了解相关行业的招聘信息和人才需求,了解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和趋势。有了对市场需求的清晰了解,个体能够更有效率地、针对性地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沟通、团队协作等技能的有意识培养,提升自身竞争力。

3.加强个人需求调研,完善师范生就业培养模式

综合当前客观环境以及对个体的素质需求,面对当代师范生就业困难的挑战,高校不仅需要关注师范生的即时就业问题,更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采取一种全面、系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就业指导规划课程。当前,就业指导课在高校中已经普及,但现有的课程体系仍存在着针对性、实用性、联系性不足等问题[9,10],对于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问题可用性和可靠性不强。因此,本文结合当下就业指导课程实施与学生就业现状,提出并设计具有创新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架构,以期为当下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参考。

本课程将以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和职业规划,提高简历制作和面试应对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意识为目标,加强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以及对人职匹配的认知。课程内容包括就业市场分析、职业规划、简历制作、面试应对、社会适应、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等主要板块。其中,就业市场分析板块旨在介绍当前的就业市场情况,包括各行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和薪资水平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促进深化职业认知。职业规划板块通过讲座、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价值观,明确个人认知,制定出更具自身适配性的职业规划。简历制作板块教授学生如何编写有针对性的简历,突出自己的经历和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可以包括简历格式、内容安排、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指导。面试应对板块针对面试流程、面试技巧、常见问题和应对方法进行讲解和模拟,帮助学生掌握面试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社会适应板块通过讲座、工作坊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板块通过案例分析、创业讲座和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板块内容,促进学生对自身能力兴趣和职业具体内容的认识,在培养过程中不断训练并积累经验教训,平衡个人与职业需求,为就业选择明晰方向、减轻负担。

同时,课程拟通过一系列创新性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该系列包括讲座式授课、小组讨论与工作坊、实地考察与实习、模拟面试和案例分析四种教学方式。讲座式授课将邀请有经验的导师或企业人员分享就业市场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在小组讨论与工作坊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参加不同的工作坊或小组讨论,深入探讨相关主题,加强理解和应用。此外,组织学生到企业或机构进行实地考察或实习,了解职场环境和工作内容,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模拟面试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提高他们的简历制作和面试应对能力。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有助于实现本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持续提升课程品质,更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该课程计划根据四项措施建立一个有效的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明确设定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预期的学生学习成果,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成效,从而有效地衡量课程的总体效果;定期向学生收集反馈意见,包括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效果,定期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方法;积极寻求与企业和招聘机构的合作,邀请其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真实的案例和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期通过综合运用以上措施,建立一个有效的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不断提升课程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就业指导教育课程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我们有望看到就业指导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技术、个性化内容、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如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不同职业的特点和需求。同时,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也将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的职业发展建议。此外,网络教育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广泛的覆盖和利用。基于学生的个性化求职需求和发展目标,未来就业指导教育课程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需求,通过提供定制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产教融合与行业合作方面,就业指导教育课程应当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和招聘机构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同开发课程、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使教育与实践紧密相连。这种合作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行业需求,使未来就业指导教育课程在教学方法、合作模式、政策支持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综合素养培育,共同推动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并为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培育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师范生毕业生职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