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学探究

2024-02-01 02:17吴海艳
新教育·综合 2024年1期
关键词:初中音乐互联网+互联网

吴海艳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初中音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开拓学生音乐视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优化学科的资源融合。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音乐;育人;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音乐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考察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初中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与道德进步。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喜欢,引领学生更好地走进音乐的世界,感受不同的文化与意境,获得多姿多彩的趣味体验,更充分地发挥初中音乐课堂的育人作用。

一、利用“互联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利用更多成熟的微课作品与图片作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产生兴趣,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欲望,为高效音乐课堂的形成打下基础。网络资源的利用,极大地拓展了初中音乐教学的素材库,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实现了初中音乐课堂的高效与实效。

在进行“天路”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利用“互联网+”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藏族民歌的特点,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课之初便利用互联网资源带领学生领略了藏族地区的风景,并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学生可以从服饰、景物中认出这是藏族。教师接着道:“同学们眼中的藏族同胞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回答后,教师播放歌曲视频,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视频感受藏族淳朴的民风与歌曲中讲述的故事,最后带领学生体会歌曲中藏族同胞对青藏铁路的感情并练习歌曲的演唱。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图片与视频作为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对藏族风土人情的直观感受,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体会歌曲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二、利用“互联网+”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鉴赏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对初中学生而言,是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实际激发学生鉴赏作品的兴趣,引领鉴赏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慢慢引导学生,使其善于获取生活中的优秀音乐作品,在获取的过程中自觉地去欣赏、表达、浸润作品的情感与文化、意境与美感。

在进行“无锡景”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利用“互联网+”的形式让鉴赏的行为和品质进一步优化。我们分析这节课的作品特点:它是一首江南民歌,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教师通过教学引领学生感悟、欣赏作品,让学生浸润其中,实现从聆听到感悟作品,掌握江南民歌的特点,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地挖掘了互联网这一巨大的素材库,让学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地体会了江南民歌的风格,让学生在深入的欣赏与感受中积淀音乐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感悟中提升基本的音乐素养,夯实基础、提升能力。除此以外,“互联网+”背景下的各种资源让学生能充分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也享受不同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三、利用“互联网+”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

音乐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媒介,在歌曲里学生可以认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人文风貌,这种了解可以依托互联网的丰富资源,让学生把自己已有的文化积累与当下的学习相融合,在常态化的学习中打下扎实的基础。利用“互联网+”的形式,教师可以让音乐作品变得更生动,更具感受性,增强学生对音乐产生背景的了解,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体会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题材,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进行“‘自新大陆’交响曲”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利用互联网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教师在上课之初,先从网络上找到了世界著名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作品,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受交响乐的魅力。接着教师利用微课的形式给学生介绍交响乐的构成,让学生认识了本节课的作者德沃夏克,增强了学生的基本音乐知识,为学生之后的音乐鉴赏提供了理论知识。在学生认识了交响乐后,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本节课的音乐作品,体会其中的情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互联网+”的形式将世界顶尖乐团的作品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带领学生从多种感官的层面认识了交响乐,这种认识形式的深刻性、生动性、深入性都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课堂中的引领、熏陶、交流、互动、汇报等,都会让学生音乐视野得到真正的开拓。

四、利用“互联网+”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

音乐感受是指学生在学习、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的情绪价值。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有助于提升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提供助力。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音乐教学,可以为学生带来多感官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多重感受,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乐趣与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训练学生的节拍与律动,让节拍实体化,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教师在进行“茉莉花”一课的教学时,便利用“互联网+”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感受。首先,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在这个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了网上不同版本的《茉莉花》,通过微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茉莉花》这一小调的发展历史,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可以准确地回答出是四二拍的作品,曲调轻盈活泼、淳朴柔美,体现了江南民歌的清秀细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作品,接着鼓励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节拍与情感,增强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细致感受,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打下了基础。课余时间,教师也可以开发适合学生欣赏和感悟的互联网资源,让学生在运动、休息、娱乐等过程中,也享受音乐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感受,增加学生对不同音乐的节奏感知度。

五、利用“互联网+”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音乐作品时不仅要掌握音乐创作的技巧,还要带领学生深入挖掘音乐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进步。将互联网资源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歌曲时更好地认识歌曲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与情感,为学生道德的发展提供现实土壤,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思想上的进步。

教师在进行“共和国之恋”一课的教学时,便利用互联网强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首先,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是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在这个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课之初带领学生观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变化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感受祖国的发展与强大,为学生之后的情感分析打下了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更好地带领学生感悟了音乐作品背后的情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发展历程的了解,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民族情怀。

六、利用“互联网+”优化学科的资源融合

新课程标准将跨学科实践作为一个一级主题,要求安排10%的课时,其实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资源是可以进行跨学科融合的。而“互联网+”正好可以满足这点。

比如在对音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先从音乐的维度让学生去认识、感悟基础知识,再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其差异,从物理的音色、音调、响度等维度重新认识。除此之外,我们要充分挖掘互联网中的资源,充分挖掘音乐学科特色和魅力,将音乐与语文、物理、美术等學科充分融合,让学生感受文字、语言、图像等在表达情感过程中和音乐的异同。这种跨学科融合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至更高的维度。

总之,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道德认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练远媚.“互联网+”时代广西—东盟民族音乐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数字化应用[J].艺术品鉴,2020(36).

[2]韩励.互联网时代媒体对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影响分析[J].黄河之声,2019(18).

猜你喜欢
初中音乐互联网+互联网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