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云南省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4-02-01 02:44吕灵华
中国商论 2024年3期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融资约束金融市场

摘 要:本文基于云南省视角,利用各州市相关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云南省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经济增长效应方面,数字普惠金融能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强度来促進云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然而在包容性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反而可能加剧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数字鸿沟”现象有关。因此,云南省应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并努力缩小“数字鸿沟”,从而推动云南省经济包容性增长,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包容性增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金融市场;融资约束;创新创业;共同富裕

本文索引:吕灵华.<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3):-028.

中图分类号:F127;D9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2(a)--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应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取得新成效的同时,进一步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共同富裕要求全体人民都能实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普惠金融”始于2005年联合国国际小额信贷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减缓经济差距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数字普惠金融是对传统普惠金融的继承与延伸,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包容减贫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能够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融资门槛,使贫困群体获得资金支持,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其次,在缩小收入差距时,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创业和就业机会等途径来实现缩小收入差距。创业创新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普惠金融可以运用大数据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缓解融资约束,激励企业创业创新 。再次,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实现资金几秒内到账,缓解流动性约束,支付宝和微信等电子支付手段极大地便利了居民支付,增加了消费动机和欲望。最后,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收入差距缩小、资本积累和消费需求扩张等途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云南省地处我国边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云南省内部形成了滇中(昆明、楚雄、玉溪)、滇东北(曲靖、昭通)、滇西北(丽江、大理、迪庆、怒江、临沧、保山、德宏)和滇南(普洱、红河、文山、西双版纳)四大经济区域。然而各地区之间由于政策偏向、地理位置等原因,长期以来形成了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各区域之间发展失衡现象明显。本文试图以云南省为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作用,对了解云南省区域间经济发展现状、高效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云南省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理论假设

1.1 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

传统金融受限于地理位置和成本等原因,较少在发展落后地区开展业务,将大多数贫困人民隔绝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此外,贫困群体缺乏相应的金融活动,且缺乏对人民信用的监管意识,导致其监管体系和方法较为松散和落后,进而导致这些群体缺乏一定的征信记录,被传统金融体系排斥,更难获得金融支持。数字普惠金融依托数字技术发展,成功打破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网点的全覆盖。此外,凭借支付宝、微信等网络支付记录给予用户信用记录,缓解信贷约束,这些网络机构所提供的小额信贷也能支持人民创业等经济活动的开展。对于企业而言,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打破传统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推动企业发展。综上所述,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很强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1.2 数字普惠金融作用的异质性

云南省地理面积大,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也不尽相同,保山、西双版纳等地区与其他国界毗邻,在进出口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大理和丽江依靠本身优美的自然环境,主要从事旅游业。因此,可以推测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州市的经济增长作用和效果不相同,有异质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云南省各州市的作用具有异质性,即具有包容性。

1.3 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

传统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严重,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较高。企业创业创新得不到资金支持,成本提高、风险加大,抑制其创业创新的积极性,降低研发投入强度。而现实生活中,中小微企业往往为我国创业创新的主力军,其创业创新活动的减弱不利于我国整体创业创新及经济的良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依靠数据流动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促使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有利于调动其创业创新积极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促进经济增长。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文各州市数据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年鉴》和EPS数据库,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自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集团共同编制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2.2 研究方法

(1)基准回归模型

为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构建如下基准模型:

其中,i表示州市;t表示年份;GDP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各地区经济增长情况;DIF为解释变量,表示数字普惠金融;Controls表示控制变量;表示个体固定效应;表示时间固定效应;表示随机扰动项。

(2)中介效应模型

为验证研发投入强度的中介作用,本文参照温中麟和叶宝娟(2014)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R&D为中介变量,表示研发投入强度,其他变量含义同式(1)。

2.3 指标选取

(1)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

衡量各州市经济情况时,运用各地GDP表示。

(2)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

既往研究中常运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衡量我国各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情况,该指数包含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考虑较为全面。

(3)中介变量:研发投入强度

本文参照刘富华和宋然(2023)的研究,运用各州市R&D经费内部支出来衡量其研发投入强度。

(4)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传统金融、政府财政收入和出口作为控制变量,变量说明如表1所示。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基准回归

基准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表2列(1)表明在不加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数字普惠金融在1%水平上对云南省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从而初步验证假设H1。加入控制变量后,如表2列(2)所示,数字普惠金融仍在5%水平上对云南省各州市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H1得证。

由表2可知,传统金融发展水平、出口额及政府财政支出均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但是从系数可以看出,传统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不及数字普惠金融,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是对普惠金融的补足。

3.2 稳健性检验

参照梁玲玲等(2023)的做法,本文在进行稳健性检验时将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并更换被解释变量。

(1)将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

本文将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进行稳健性检验。由表3可知,数字普惠金融对云南省经济增长在10%水平上仍具有正向作用,可以说明实证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2)更换被解释变量

在进行稳健性分析时,本文运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一变量进行替换,结果如表3中的列(3)、列(4)所示。更换后,仍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稳健性检验通过。

4 进一步分析

4.1 中介效应检验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可知数字普惠金融对云南省各州市研发投入强度的作用在5%的水平上为正,且由列(1)和列(3)发现,在增加研发投入强度这一中介变量后,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由原来的显著变为不显著,即研发投入强度起完全中介作用,H3得证。这说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使企业得到资金支持,增加研发投入强度,从而为企业的创业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4.2 异质性检验

本文参照晏月红(2022)的做法,对云南省进行划分,检验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差异。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在各州市的作用不同,只在滇中为显著正向影响;在其余地区都为负向影响,尤其是在滇东北的负向影响最大。这可能与“数字鸿沟”相关,即由于各地数字金融和互联网发展情况存在差距,使得接触到数字金融的人群挤占了不能获得互联网和数字金融群体原先所能获得资源的权力,使得原先就贫困的群体和地区愈加贫困,违背了数字普惠金融包容性的初衷(见表5)。

5 结语

本文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云南省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对云南省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超过传统金融对云南省经济的作用;(2)研发投入强度在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云南省经济增长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3)与其他地区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对滇中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对滇东北和滇西北起到抑制作用。

为了推动云南省经济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政策支持;(2)政府需加快互联网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均衡发展,加大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力度,努力缩小“数字鸿沟”现象;(3)政府及相关机构部门应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提高各地区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识,加强对数字设施和金融的知识教育,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运用率。

参考文献

Kapoor A.Financial inclus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Indian economy[J]. Futures,2014,56:35-42.

宋晓玲.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2017(6):14-25.

张贺,白钦先.数字普惠金融减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面板门槛回归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8(10):122-129.

张子豪,谭燕芝.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6):1-7.

黄倩,李政,熊德平.數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改革,2019(11):90-101.

杨伟明,粟麟,王明伟.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收入:基于经济增长与创业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0,22(4):83-94.

刘锦怡,刘纯阳.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效果与机制[J].财经论丛,2020(1):43-53.

谢绚丽,沈艳,张皓星,等.数字金融能促进创业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8,17(4):1557-1580.

梁榜,张建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激励创新吗:来自中国城市和中小企业的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19,41(5):74-86.

易行健,周利.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J].金融研究,2018(11):47-67.

晏月红.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2(13):42-44.

陈利,朱喜钢,杨阳,等.基于空间计量的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7,37(1):40-49.

唐文进,李爽,陶云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283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34(6):35-49.

杜金岷,韦施威,吴文洋.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吗?[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0(6):38-49.

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经济学季刊,2020,19(4):1401-1418

温忠麟,叶宝娟.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方法:竞争还是替补?[J].心理学报,2014,46(5):714-726.

刘富华,宋然.数字经济是否促进了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J].当代经济管理,2023,45(6):61-70.

梁玲玲,李烨,陈松.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效应与机制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3(11):168-173.

猜你喜欢
数字普惠金融融资约束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数字普惠金融下的互联网个人征信业务探索
数字普惠金融的县域测度
数字普惠金融推动脱贫攻坚的优势分析、具体实践与路径选择
肯尼亚M—PESA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启示
农户融资约束的后果分析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盈余质量对投资效率影响路径的理论分析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