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夫云
【摘要】“双减”政策的推行,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丰富学生文化底蕴、锻炼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探究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力求全方位实现课堂教学“减负提质、赋能增效”。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意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4—0089—03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和理论指导,但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取决于每个地区、每个学校乃至每个教师的落实情况。教师要在“双减”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就需要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设计合理、科学的课后作业,进而为后续的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教学落实“双减”政策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双减”政策提倡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思考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加文化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其次,“双减”政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写作比赛、文学社团等活动,发展和展示他们在语文学科以外的特长和潜能。
(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首先,“双减”政策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时间用于课外自主学习和阅读,这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更多的探究式、实践性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次,“双减”政策强调减少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1]。这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因此,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个性化指导和差异化教学。最后,“双减”政策倡导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更多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特长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参加教育培训和研修活动,以此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备课的重要性
备课是上课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据调查显示,很多教师不考虑学生实际,不灵活调整教学,只是盲目地按照教案来执行预设,整个课堂死板,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教师过于依赖网络资源,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去细心研读教材,深刻了解学生,而是依赖在网络里东拼西凑“抄”来的东西,长此下去,不仅会削弱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还会削弱教师对学情的把控,这对于教学和师生发展而言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忽视学习的“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围绕学习目的、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自主地开展研究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满足了其心理对事物的猎奇心理,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它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知识记忆的掌握,而忽视了对于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2]。如,有的教师倡导死记硬背、大量刷题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了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动手操作少,教学停留在表层知识的教授上,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不足,不善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长此下去,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意义,让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失去很多机会和潜力。
(三)忽视学生的“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学习状况和认知能力都不相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不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培養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但据调查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仍一味地求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还会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甚至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信心,造成厌学情绪,形成个体学习心理障碍。
三、“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精心备课,拓展阅读
1.依据语文要素,精心备课。备课是教学的起点,是教育教学的首要环节,更是“双减”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备课前,对整本书的编排思路要有宏观的认识,具体到每一个单元都要有所了解。在具体备某一课内容时,要下意识地思考这篇课文的“教材定位”,将其单元位置搞清楚,人文主题搞清楚,语文要素搞清楚,课时任务搞清楚,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2.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佳,深究其源,主要是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更要指导、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首先,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通过演讲、分享经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针对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水平,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阅读任务,如阅读理解、推理阅读、主题阅读等,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培养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提问、预测、总结内容等深入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读后感、书评等形式的写作,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二)以学为中心,巧用细节
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需要运用灵活的学习方法,还要根据学习内容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综合性学习的优势,不断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比如,从小学中高年级起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点特别关键,对此,教师就要依据课标要求和单元目标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圈画、思考、发现、生成、交流、分享,万不能简单地照搬现成的答案。而且每单元要指导学生精读一篇学习方法,然后运用所学方法自读学习其余课文,以便巩固和提高。
(三)创新作业,有效延伸
1.创新作业形式,减少机械、无效的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必要补充,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作为教师,就要在作业内容上多花心思。首先,要精简作业量。合理控制作业量,避免因过多机械抄写作业而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设置合理而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其次,提供有意义的写作任务。针对不同年级和能力水平的學生,设计有意义和有挑战性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日记、写一篇小作文等。这样的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摘抄。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并引导他们摘录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学生可以将摘录的内容进行整理和解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增加自主设计作业。自主设计作业是指让学生自行选择、设计和完成作业内容,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设计作业的关键是提供一个启发性的框架和支持,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创造力。首先,要明确任务与目标。明确告诉学生作业的任务和目标,让他们清楚自己需要完成什么样的内容和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其次,要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主题,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最后,给予学生个性化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完成作业;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自主探索。
总之,“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多学习,勤思考,练好基本功,不仅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还要钻研教材和教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辉.“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尝试[J].广西教育,2023(06):05.
[2]马小荣.“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天津教育,2023(03):01.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