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盼盼,张 瑞,罗 静,刘 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慢性肾衰竭是一种以恶心呕吐、贫血等常见临床表现为特征的晚期临床综合征,往往是大多肾脏疾病的最终不良结局,并经常伴有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其主要以肾脏萎缩,无法维持肾正常功能为基础,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身组织和器官[1]。此外,慢性肾衰竭的病程漫长,对肾脏造成的损害不可逆转,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目前,血液透析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其原理是利用透析器将患者的血液引至体外,除去血液中的代谢废物等,从而保持患者体内的血液代谢平衡。因患者需要接受长久的血液透析治疗,通常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生理和经济负担,患者还会承受原发肾脏疾病的痛苦,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2]。传统护理方法中因缺少对患者相关病情、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机理的掌握,缺乏一定的干预,而基于循证护理的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则可以在一定限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循证护理的理念主要是将护理人员经验、个人技能和患者的价值观三者结合在一起,并以最新和科学的护理研究进展为依据,开展相关护理工作。循证式督导护理以加大对患者的监督力度从而提升循证护理成效,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因此,我们对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旨在探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下的循证式督导法对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为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有效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前瞻性选取本院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80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第9版《内科学》[3]中慢性肾衰竭诊断并确诊为慢性肾衰竭者;②符合血液透析指征者;③病情较为稳定者;④知情同意并配合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②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者;③有精神疾病或存在严重认知障碍者;④有血液疾病或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根据抽签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8.45±4.27)岁;病程(5.21±0.18)年;原发性疾病:慢性肾盂肾炎12例,肾小球肾炎22例,肾小动脉硬化5例,糖尿病肾病1例;血液透析时间(1.28±0.13)年;置管位置:左侧25例,右侧15例;受教育程度:初中8例,高中或中专20例,大专及以上12例。B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7.81±4.35)岁;病程(5.17±0.22)年;原发性疾病:慢性肾盂肾炎10例,肾小球肾炎24例,肾小动脉硬化4例,糖尿病肾病2例;血液透析时间(1.31±0.11)年;置管位置:左侧23例,右侧17例;受教育程度:初中6例,高中或中专23例,大专及以上1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B组 进行常规血液透析护理,具体内容如下。患者进入病房办理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细致的介绍,包括科室和病房环境等,从而缓解患者的不适及陌生感。同时利用宣传手册或视频等,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让其了解自身病情,进一步加强对血液透析知识的认知,基于此,责任护士也可更好地了解患者自身心理状况,并针对患者存在的负性情绪展开有计划的疏导,增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回答患者提出的与疾病相关的疑问,定期巡视,观察患者状况并及时处理突发状况。
1.2.2 A组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模式下的循证式督导法干预,内容如下。①建立循证式督导小组:由护士长组织科室护理循证督导小组并担任组长,组员包括血液透析经验丰富的护士与主管护师,定期进行血液透析专科知识培训,每周1次。同时学习循证式督导护理的理论与技能,培训结束后及时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内容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小组护理工作。②开展有关慢性肾衰竭及血液透析知识的讲座,以患者受教育程度为依据,针对性地讲解血液透析治疗相关知识,并着重对血液透析治疗时有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进行介绍,倡导患者积极参与,并及时回答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的问题,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③因血液透析和肾衰竭病程均较长,患者容易产生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精神状况差,所以小组护理人员需要主动热情地与患者开展交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并提倡患者之间开展同伴督导,互相进行鼓励,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④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督导护理:a.在进行血液透析前,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加深对患者的了解,减轻其心理负担,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等减压练习。b.在血液透析的治疗过程中,使用35 ℃的透析液;监督患者禁饮食,如有特殊情况,可以给予一定量的高蛋白膳食。在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增加血液透析治疗中巡视的频次,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c.治疗结束后,督导患者控制饮食,严格把控蛋白质、钠等的摄入,预防透析后出现并发症并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
1.3 观察指标 ①自我管理能力:在患者进行透析1个月后,使用自我管理量表[4]对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估,量表包含问题解决能力、同伴关系、情绪处理能力、执行自我护理能力4个方面,采用4级评分法,最终得分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呈正相关。②生活质量:干预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两组患者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健康、心理状态进行评价,每项满分均为100分,总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③自我感受负担:干预前后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包括经济方面、情感及身体方面的负担,分值越高则表明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越重。④负性情绪: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5]对两组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评估。SAS总分>50分则提示患者存在焦虑情绪,SDS总分>53分则提示患者存在抑郁情绪,量表总分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呈正相关。⑤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并比较两组血管狭窄、动脉瘤和导管血栓形成。
2.1 两组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后SF-36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SF-36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感受负担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感受负担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2.5 两组干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肾脏发生衰竭后会导致体内的毒素无法有效降解,长时间聚集在机体内,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方法为血液透析[6]。但长时间血液透析患者会产生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若无法及时进行干预会对患者的血压、心率产生损害,从而对透析治疗造成影响[7]。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做好透析患者的优质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正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可以对其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其不同之处在于,优质护理管理能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掌握程度,从而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8]。而优质护理管理模式下的循证式督导法可以利用高效的督导,强化循证护理的效果,并与循证证据相结合,能够为患者制订更具有科学性、个性化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减少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将优质护理管理模式下的循证式督导法应用于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中,取得满意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A组自我管理能力和SF-36评分均高于B组(P<0.01,P<0.05)。本研究以循证护理为基础,以最新的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护理为本研究内容,并结合患者日常生活所需,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体现了循证护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9]。此外,让患者坚持自我督导,通过工作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激励患者找寻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旁人所不具有的优点,如依从性较高等,肯定患者良好行为,增强患者对透析的信心,提高自我生活的能力和生活质量。干预后,A组自我感受负担和SAS、SDS评分均低于B组(P<0.01),提示A组的自我感受负担和负性情绪程度有所减轻。分析原因在于: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本研究更重视患者的心理方面所需,强化了患者的心理管理,针对患者因病所产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并鼓励其与家属及病友多沟通交流,适当发泄压抑情绪,从而减轻了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及相关负性情绪。此外,干预后,A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提示A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控制较好。原因在于:本研究采取的优质护理模式下的循证式督导,在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增加对患者的巡视频次,从而确保了治疗的顺利完成,并及时有效处理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并发症,此外,还通过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鼓励患者参与督导工作中,也间接加强患者的遵医行为,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在优质护理模式下,循证式督导法效果较好,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均得到提升,自我感受负担、负性情绪评分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降低,对于临床工作有很大的参考借鉴意义。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样本量较少,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此外,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增加观察指标,为临床提供更充分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