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刚 孙钰
不少人都曾深刻地感受过亲人、挚友离世后,萦绕在心头的那种巨大的伤痛。实际上,哀伤反应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虽然哀伤可能长期存在、难以结束,但通常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大多数人会有足够的能力来适应丧亲后的生活,虽然他们未必能从失去中振作,但至少能面对以后的生活。
遗憾的是,也有一小部分人,難以从丧亲的哀伤中走出来。我们称为延长哀伤障碍,即以丧亲事件为中心,持续性的、极度的痛苦体验,表现为丧失亲人之后持续哀伤超过6 个月,且难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缓解。
并不是所有人丧亲后都会出现延长哀伤障碍,如果存在下述表现,提示个体罹患延长哀伤障碍的风险大大增加。
◆长时间表现出对逝者的过度追忆。
◆沉浸在对逝者的缅怀之中。
◆不愿接受亲人已逝的现状,仍幻想与之重聚。
◆对与逝者相关的事物过度敏感,有意识地避免与逝者相关的事物。
◆对亲人离世过分自责。
◆严重者甚至会体验到关于死者的幻觉,如听到死者呼唤自己的名字,短暂地看到死者正坐在椅子上等。
◆难以进行正常的生活,找不到生活中的自我定位,不愿接受生活中新的角色,与外界隔离、疏远,不接受他人的帮助,或是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有的人甚至会表现为情感麻木,陷入孤独,对未来生活失去希望。
部分研究提示,某些高危群体包括女性、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人群、家庭收入低者,罹患此病的风险会增加。有流产史、儿童期分离焦虑、童年虐待、父母离世、与逝者关系亲密、对逝者过度情感依赖、有不安全的依恋关系、经历暴力性的致死事件、对亲人的去世缺乏心理准备、缺少有效的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会增加个体罹患延长哀伤障碍的风险。
丧亲者如何有效避免延长哀伤障碍呢?在此,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 适时、适当地表达情感。适当表达哀伤情绪、参与逝者纪念仪式等,能够帮助个体感受斯人已逝的真实性,健康地应对丧亲之痛,并去寻找和建立新的生活意义。
2. 积极自我照护。关注自己的健康,包括饮食、锻炼和睡眠,这有助于减轻悲伤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3. 寻求社会支持。与家人、朋友和社会支持组织建立联系,社交互动和情感支持对处理哀伤至关重要。
4. 避免不健康的应对策略。避免过度饮酒、滥用药物或其他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因为这些做法可能会加重悲伤。
5. 寻找新的人生意义和目标。寻找自身的生命意义,找到新的目标和方向,重建对生活的信心和掌控感。
6. 必要的心理干预。及早处理哀伤反应,包括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可以减少延长哀伤障碍的风险。丧亲者在初期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有助于尽快恢复。
如果哀伤持续时间较长且严重,丧亲者应寻求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帮助。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延长哀伤障碍治疗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伴随哀伤的严重抑郁症状或焦虑症状存在时。此外,基于哀伤的心理治疗可减轻延长哀伤障碍的症状。
丧亲者的家属或朋友,可采取以下方法来帮助丧亲者应对哀伤。
1. 鼓励丧亲者照顾好自己。提醒丧亲者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睡眠,避免不健康的习惯,如过度饮酒或吸烟等。
2. 提供实际支持。在丧亲者需要的情况下,提供生活照料,如买菜、做饭、洗澡等。
3. 定期关心。持续关心丧亲者的情况,因为延长哀伤障碍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来治愈。
4. 尊重个体差异。每个人对哀伤的处理方式都不同,尊重丧亲者的独特需求和时间表,不要给予不必要的压力。
5. 避免比较。不要试图将丧亲者的哀伤与他人的经历进行比较,以免让他们感到被误解或不被重视。
6. 倾听和理解。倾听丧亲者的感受和情绪,使丧亲者感受到陪伴,但不要评判他们的感受。
7. 提供情感支持。让丧亲者知道你在他们身边,愿意共同面对困难时刻。
8. 鼓励专业帮助。如果丧亲者的哀伤症状过于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9. 自我保护。确保自己不过于承担他人的哀伤,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