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太运用风池三针法经验介绍

2024-01-28 03:02:48朱安宁李欣孟宪军陈俊窦琳沈俊良
新中医 2023年24期
关键词:风池针法气血

朱安宁,李欣,孟宪军,陈俊,窦琳,沈俊良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2. 扬州市中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0 3. 厦门大学医学院中医系,福建 厦门 361002

朱新太主任中医师为第六、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首批名中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针灸”嫡派传人。朱新太名老中医生于江苏如皋一针灸世家,自幼随父习医,时时观摩针灸之法。后至扬州医学专科学校(现为扬州大学医学院)学习,寒窗五载,潜心苦读,行医近六十载,经验独到,至杖朝之年,仍治病救人,从无懈怠,素有神针、苏北第一针美誉。

朱新太名老中医继承朱氏针法“快针、调气、补泻、速效”的针刺特点,即:进针快、得气快;重行气,强调气至病所;重补泻,强调补虚泻实,扶正祛邪;临证力求高效、速效[1]。并在多年行医生涯中,形成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及临证特色:提出“以麻治麻,以通治痛”观点,以此指导临床,用于肢节疼痛、麻木患者,收效十之八九;尊古法,吸收齐刺、扬刺法之长,擅用局部多针刺法疗疾,如风池三针法、喉头四针法、囟会五针法、腰部三针法等。笔者跟随朱新太名老中医学习,临床观察发现朱氏“风池三针法”运用广泛,疗效显著,现总结介绍如下。

1 风池功效与主治

风池,足少阳胆经穴,首见于《灵枢·热病》,位于脑后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相平[2]。孙思邈言:“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风:风邪、风气;池:停水曰池,池塘。《医经理解》载风池乃“风所入之池”。高式国认为此穴乃风邪入脑之冲路,风之所汇如水蓄池塘,故名风池[3]。亦有“其穴所处,形凹如池,风停其中,遂名风池”之说[4]。朱新太认为,风池是风邪壅聚之所,首因风性属阳,易袭阳位,头顶之上,惟风可及;其次穴之所处为项中两筋凹陷之间,形如围墙似天然遮挡,风停其中不易外泄,留恋于此。

朱新太认为此穴风邪易聚,是人体搜风、调风、治风要穴,且无论内外,皆可取之。外疏袭表之风,治外感邪风夹寒、湿、热、燥、火诸邪者;内熄内生之风,治肝阳亢旺化风夹痰、湿、热、瘀内扰头面致癫、狂、痫者。《神应经》载:“凡患风痫疾发则僵仆在地,灸风池、百会。”《针灸甲乙经》曰:“癫疾僵仆,狂疟,完骨及风池主之。”风池属胆经穴,胆经起于目锐眦,在头面部循行较为复杂,循行所占头颅区域较大,以耳颞侧部为主,故朱新太认为风池穴可通调头部气血,促进脑络气血运行,具有清利头目、通利官窍之功,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奇经八脉考》述“阳维起于诸阳之会……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阳维之脉,与手足三阳相维,而足太阳、少阳,则始终相联附者,寒热之证,惟二经有之,故阳维为病亦苦寒热。”朱新态认为针此一穴亦可激活阳维、少阳经气,治诸般寒热病症。风池又为阳跷脉所入,可调节阳跷脉气血运行,《难经》载:“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奇经八脉考》亦载:“其脉起于跟中……至目内眦……入风池而终。”有医家认为二跷实为一脉,分行于阴阳[5],据此朱新太认为风池一穴能直接或间接调节阴阳跷脉气血阴阳,治肢体拘挛疼痛、活动障碍,眼睑开阖失调,睡眠障碍,神志异常等。《奇经八脉考》曰:“阳跷为病,阳急则狂走目不昧,表病里和”,“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数说皆论目闭目不瞑,虽不言及二跷,盖亦不离乎阴阳营卫虚实之理。可互考者也。”

手足少阳、阳维、阴阳跷脉直接或间接通过风池相互关联,故朱新太认为风池一穴可通调诸经经气,具有疏风散邪、清利头目、通利官窍、益聪明目、平肝潜阳、调和气血、安神定志、舒经解痉、缓急止痛等功效。其所治之症颇多,《针灸大成》载风池“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痎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伛偻引颈筋无力不收,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瘿气”。朱新太曾取此穴治颈椎病、落枕、过敏性鼻炎、偏头痛、中风后遗症、眩晕、失眠、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耳鸣耳聋、干眼症、飞蚊症、玻璃体混浊、眼睑下垂、青光眼、外展神经麻痹、小儿抽动症等,皆收良效。

2 三针法理论基础

朱新太认为,现代针具精细,虽能减少古代针具粗糙所致疼痛、损伤等,但相同针刺数量下,现代针具因精细反而难以取得古代针具的刺激效应。而多针刺法使穴位由点成线或成面,增加了穴位刺激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针刺刺激量,提高穴位之间的协同效应。故临床好用多针刺法,尤以三针法常见。

三针法源于《灵枢·官针》中所述“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张介宾、马莳等认为齐刺因用三针,故名三刺[6],朱新太亦如是,多称之为“三针法”,如上星三针法、天枢三针法、阳谷三针法,环跳三针法、足三里三针法、丘墟三针法等。齐刺原是指治疗痹证寒邪稽留范围小、病位较深的针刺方法[7]。操作时,多于局灶疼痛部位深刺一针,随后左右各斜入深刺一针[6]。朱新太应用此法时,保留了针刺数量,但对针刺方向、深度等有所调整,当根据患者肥瘦、病情、所取穴位位置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针刺方向及深度。并进一步扩大了此法的应用范围,不仅适用于病程长、病位深的痹证、痿证、痛证及体实病重之人,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同样适用[1]。对病情轻、病位浅、体质虚的患者,可通过浅刺、轻刺等酌情减少刺激量实现治疗效应。临证时灵活变通,以防虚虚实实之误即可。“齐”多指整齐、平齐之意,另尚有疾速、迅速之意[8],《尔雅·释诂》载“齐,疾也”,《裴骊集解》亦有“徇齐,速也”。故朱新太认为临床应用三针法有三层含义:①指针刺数量有三;②指三针针刺深度、方向、行针手法具有高度一致性;③指进针贵速,力求“稳、准、轻、快”,即:持针稳、取穴准、动作轻、进针快[1]。

3 风池三针法施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施术方法:患者坐位、俯伏或俯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40 mm 或50 mm 无菌不锈钢针沿风池穴向下颌或鼻尖方向直刺1~1.5 寸。随后在左右旁开0.5 寸处按相同针刺角度、深度及进针手法各刺入一针。刺入后,运用捻转、提插、震颤等调气手法促进得气,使针感传导扩散,直至病所。患者得气除表现为酸麻胀痛外,甚可出现头面部过电感。根据病情,施行补泻手法,或补或泻,或补中有泻、泻中有补,或平补平泻。朱新太认为补法或泻法并不完全等于刺激量的强弱,若大补大泻则采用提插捻转较多,振幅较大,刺激量大;平补平泻以徐疾提插为主,少有捻转,振幅较小,刺激量较小[1]。施行手法后,据病情留针20~30 min。

注意事项:①针具方面,不建议使用极细针具,认为针具过细不易刺入、不利行针、不易得气,且易弯曲滞针。针具以40 mm 或50 mm 为宜,针具过短,针刺过浅,不利得气;针具过长,针刺过深,恐伤及重要组织,增加医患双方心理压力。②进针方面,主张“针入贵速”,重视押手、刺手配合,押手可固定穴位,减少疼痛,保证取穴精准,刺手则利用指、腕之力快速进针,做到“稳、准、轻、快”[1]。③进针深度方面,风池由表及深依次经过皮肤、皮下组织、肌层、寰枕后膜、脊髓等,因深部靠近椎动脉、生命中枢延髓等,故针刺具有一定风险[9]。对风池的安全针刺深度,古今无统一说法,可深达2 寸,但现代研究多认可35 mm 左右为较安全[10]。张建华等[11]曾观察成人新鲜尸体风池穴的危险深度,即穴处皮肤至脊髓的最近距离平均为49.71 mm,但数据离散程度大,个体差异大。目前风池穴常见的针刺方向有向对侧眼球(目内眦)、鼻尖、横向透刺等,其中向对侧眼球(目内眦)针刺者,风险较高,需要注意针刺深度[9-11]。故朱新太认为,在选择合适针具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肥瘦、病情、得气情况、患者体质、耐受度等调整针刺深度,并掌握合适的进针方向,即向下颌或鼻尖方向,则安全无虞,无针及延髓、重要动脉情况。如此,年轻医者临证时亦可大胆操作。④重视得气与治神,朱新太认为“气至病所”与治神、患者机能状态、针刺手法有关[1]。针刺过程中,医患双方协同配合,医者需全神贯注,留意患者状态,时时询问患者主观感觉,并细细体会手下针感,若针下沉紧如鱼吞钩饵为气已至。

4 临证运用

4.1 颈椎病颈椎是人体重要结构,具有承接身之上下作用。局部神经血管丛集,当出现退行性病变影响脊髓、神经、动脉等,可出现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风池是治疗各型颈椎病的常用穴之一[12-13],《针灸甲乙经》 曰:“颈痛,项不得顾……风池主之。”《针灸大成》:“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朱新太据临床经验,首选风池三针法、颈夹脊、天柱。再结合临床表现或证候分型选穴施治,颈肩僵硬疼痛者,配合拔罐疗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头晕痛、耳鸣者,配百会、四神聪,针毕,取15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与1 mL 维生素B12(或甲钴胺)混合,于双侧风池穴大剂量穴位注射;上肢麻木者,取曲池、手三里、内关、间使,且务必使针感放射至指尖为宜,即“以麻治麻”;肝肾阴虚者,配合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太溪等;脾肾虚寒者,加灸脾俞、肾俞、腰阳关、大椎等;气虚血瘀者,加灸足三里、气海、关元。

例1:姚某,女,53 岁,头晕、嗜睡反复发作5年余。患者长期低头绣十字绣后出现头晕、嗜睡,症状反复,严重时伴头痛、手麻,自觉双侧上眼睑无力、畏光、迎风流泪,先后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效果,遂求治于朱新太名老中医。常规认为眩晕、嗜睡二症并见,多责之于虚、痰二端,正所谓“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脾胃论》亦言“脾胃之虚,怠惰嗜卧”;《丹溪心法》言“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但朱新太细审病因,认为其病根在颈椎。患者因长期姿势不良导致颈椎病变,从而出现头晕、嗜睡之症。故从颈椎病治疗着手,取风池穴三针法,并配合穴位注射,迅速解除患者苦楚。朱新太认为颈椎病症状多端,临证需细审病因,治病求本,方能一击必中。

4.2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是一种鼻黏膜的变应性疾病,临床以鼻塞、鼻痒、流清涕、打喷嚏等为主症。朱新太认为本病发于鼻,根于肺,常因感邪而发,故治疗上主张祛风散寒,通利鼻窍,主取风池三针法、上星三针法,印堂透山根、鼻通透迎香。其中印堂透山根、鼻通透迎香,强刺激,务必使酸胀感向鼻腔深部扩散,可达通利鼻窍之效。风池、上星三针法是朱新太治疗本病的特色针法。《针灸资生经》载风池“主鼻衄窒,喘息不通”。《针灸甲乙经》亦载其主治“鼻鼽衄”。《灵枢·九针论》曰“星者,人之七窍”,上星,居七窍之上,具有清头开窍之功,是治疗头面五官诸孔窍常用穴之一。两穴均取三针法,加强穴位刺激效应,从而疏风祛寒,宣通鼻窍。若遇肺肾两虚者,可加足三里、肺俞、肾俞温针灸;肝郁气滞者,可加合谷、太冲平肝理气,调节全身气机。

例2:雷某,女,70 岁,鼻塞不通十余年。患者十余年前因感冒遗留鼻塞、鼻痒、流清涕、打喷嚏等症状。病情反复,常因冷空气、粉尘等刺激加重症状发作。严重时伴呼吸不畅、头脑昏蒙、视力模糊。春秋多发,夏季减轻。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就诊之时,咳黄黏痰、口干、纳差,二便尚调,舌红紫,舌中及根部苔厚腻、白黑相间,脉弦滑硬。朱新太诊为过敏性鼻炎,痰瘀阻窍型。治当祛风散寒,通利鼻窍,取风池三针法、上星三针法、印堂透山根,上迎香、鼻通透迎香。针治3 次,即感鼻塞不通、呼吸不畅之症明显减轻,针治10 次,诸症不显。

4.3 中风后遗症朱新太认为卒中后吞咽困难、言语不利、口角歪斜流涎者,皆可取风池三针法。三症虽见于口腔、咽喉部位,实则病根在脑,脑窍受损使支配口咽局部神经肌肉失调而发病。少阳胆经支者“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故针刺风池一则可循经治标,激活局部经气,利咽开音,二则治根醒脑开窍,改善脑部循环及代谢。《类经图翼》载风池“治中风不语,牙关紧闭,汤水不能入口”。《千金方》曰:“风池、迎香、水沟,主㖞僻不能言。”吞咽困难、言语不利加取金津、玉液、承浆、廉泉、天突、哑门、风府等,强刺激为佳,必要时金津、玉液可刺络出血;口角歪斜流涎者加用面部交叉平刺法,即地仓、颊车透刺,再分别于两穴上下各0.5 寸处用针平刺,两穴互透。另外,对于中风后复视,亦可取此法。

4.4 眩晕朱新太认为眩晕不外虚实之分,然临床多为虚实并见,本虚标实。实者多责于风、火、痰、瘀,肝阳上亢、痰浊内生、瘀阻脑络,上扰脑窍是为关键;虚者多责于肝、脾、肾,肝肾阴虚、肾精不足、气血亏虚,脑窍失养是为根本。治当标本同治,补虚泻实。风池是历代医家治疗眩晕的主要穴位之一[14],《针灸聚英》载“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朱新太认为,高血压、颈椎病、梅尼埃病等多种疾病造成的眩晕,皆可用风池三针法配合大剂量穴位注射(具体操作同颈椎病)。肝肾不足、肝阳上亢者加三阴交、太溪、涌泉,用补法,合谷、太冲开四关,用泻法;痰浊上扰者加足三里补法、丰隆泻法以健脾化痰,内关平补平泻以宁心止呕;气血亏虚、瘀血内阻者加足三里、气海,用补法,血海、膈俞,用泻法,必要时膈俞可刺络拔罐放血加强祛瘀功效。

4.5 失眠《灵枢·大惑论》曰:“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失眠虽病因多端,病机复杂,但总体来说阳不入阴、阴阳失调是为关键。该病病位在于心脑,与肝、胆、脾、胃、肾相关。风池一穴联通胆经、阳维与阳跷,阳维又与督脉相通,督脉入脑,心脑相关,参与人之寐寤;跷脉则是机体阴阳交接的关键场所[15]。故朱新太认为针刺风池可直接或间接调节心脑、跷脉功能,从而调和阴阳、宁心安神。治疗失眠时,取风池三针法,多平补平泻,不宜强刺激,得气即可。除此之外,当随证取穴。照海、太溪、神门、通里交通心肾,用于心肾不交者;神门、间使、三阴交、太冲安神解郁,用于肝气郁结、内扰心神者;太冲、期门、合谷、血海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用于肝郁气滞,气血不和者;内关、足三里、三阴交、阴郄等养心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者;灸气海、关元、足三里、太白温补脾胃,用于脾胃虚寒者等。

4.6 偏头痛朱新太认为偏头痛不外乎外感和内伤,前者少见,病程较短,偶有失治误治可发展为久病痼疾;后者多见,病程漫长,病势缠绵难愈。偏头痛病位于脑侧,为少阳经循行之处,故常规从少阳经论治。风池穴属少阳,是治疗偏头痛常用穴[16],《千金方》言“偏正头风:风池、合谷、丝竹空”;《胜玉歌》载“头风头痛灸风池”;《针灸甲乙经》载“头痛,目窗及天冲、风池主之”。朱新太亦如是,且无论外感或内伤皆以风池为治,外感者取其循经主治及疏散风寒之功,内伤者取其循经主治及疏肝平肝之功。外感主取风池三针法、悬颅透曲鬓、合谷、列缺。悬颅、曲鬓属胆经,为局部取穴,二者透刺可加强疏通少阳气血;风池三针法,针感直达病所,祛风止痛;“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列缺为肺经络穴,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表里相通,原络相配,加强疏风散邪之功。内伤者,风池三针法基础上,肝郁气滞、化火上炎加太冲、太溪疏肝平肝、育阴潜阳;风寒侵袭、清阳不升加百会、头维、太阳、气海、关元助阳散寒;气血不足、肾精亏虚加足三里、中脘、太溪、复溜健脾和胃,补肾固本;气滞血瘀加膻中、血海、三阴交宽胸理气,活血化瘀。

4.7 三叉神经痛以眼、面颊部等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属于中医面痛、面风痛、面颊痛等范畴。朱新太认为此病多属寒属实,风寒邪气侵袭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经脉,致局部气血经脉痹阻,不通而痛。“以麻治麻,以通治痛”是朱新太临证特色之一,适用于多种疾病。针对三叉神经痛,朱新太主张当“温”通阳明、太阳、少阳经脉为主,温则气血流通,通则不痛。治疗以局部取穴及经验穴为主,包括颧髎、下关、颊车、巨髎、阿是穴、风池、合谷等。颧髎属手太阳小肠经,下关、颊车、巨髎属足阳明胃经,阿是穴多位于上下唇、鼻翼外侧、舌侧缘等处。面部诸穴,用温针灸,以温止痛,温则阳气振奋、风寒尽散,从而气行血行、络通痛止。风池三针法,平补平泻,一则可疏风祛邪,二则根据“同名经气相通”,针之能激发手足少阳经气,达到调整气血之效。合谷,四总穴之一,“面口合谷收”,是面部诸疾常用穴,采用泻法,可疏风散寒,宣通气血。故诸穴合治,温经散寒,气血调和,通则不痛。

例3:吴某,女,85 岁,右侧面颊部阵发性抽痛2月余。患者2 个月前贪凉后出现右侧面颊部反复阵发性抽搐性疼痛,每次持续几秒钟,缓解后面部无异常,未予治疗。1 个月前上述症状频发、加重,常因说话、进食、刷牙等诱发,疼痛剧烈难忍。白天多发,夜间缓解。予服卡马西平,疼痛不减。就诊时口干明显、寐可、二便调,舌红衬紫、少苔、舌根部苔稍厚腻,脉弦有力。朱新太分析此例患者年老体弱,素体肝肾亏虚、正气不足,又因暑天贪凉,致内外相引而发此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遂诊为三叉神经痛,肝肾不足夹痰瘀气滞型。治当活血通络,取风池三针法、颧髎三针法、下关三针法、鼻通三针法,双侧合谷。针治1 周,症减明显,续针2 周,基本痊愈。

4.8 目疾目者,肝之外候,得脏腑精华所养,乃为神窍。朱新太认为诸般目疾,症状繁多,如红赤肿胀、干涩痛痒、迎风流泪、多眵倒睫、翳膜遮睛、青盲雀目、昏花不明、目睑下垂等。其病机不外虚实二端,实者肝风、肝火循经上扰于目而为病;虚者肝肾气血精液不足,不荣于目而为病。《博济方》载:“脏腑虚实,风邪痰热所乘,风传于肝,上冲于目,故为病多矣。”《诸病源候论》言:“腑脏虚损,血气不足,故肝虚不能荣于目,致精彩不分明,故目黑。”《文堂集验方》说:“又有肾虚者,亦令眼目无光,或生冷翳,补暖下元,益其肾水自愈。”另外,朱新太还认为少壮者多实少虚,多热少寒;老者多虚少实,寒热相当。朱新太认为风池穴是治疗目疾必用穴之一,风池属胆经,肝胆相表里,且肝胆同源,故针刺风池可调补肝肾,疏风平肝泻火补肾治诸般目疾。《千金方》语:“风池、脑户、玉枕、风府、上星,主目痛不能视。”《针灸甲乙经》 载风池可治“目内眦赤痛,气厥耳目不明”;《针灸大成》亦载风池可治胬侵睛、目赤肤翳、迎风有泪等。现代研究发现针刺眼周三穴联合风池穴具有改善眼周血液循环,提高视力及视野作用[17],可能与针刺使视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提高及视觉冲动兴奋强度增强有关[18]。朱新太曾以风池三针法联合眼周穴位为主治疗上睑下垂、青光眼、高眼压症、外展神经麻痹、干眼症[19]等,效如桴鼓。

4.9 耳疾手足少阳经于耳部循行,皆从耳后入耳中,再出耳前,是治疗耳部疾患的重要经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风池为手足少阳之会,一穴通两经,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言“风池,治气发耳塞”;《针灸大成》亦载风池治“重听无所闻”。朱新太认为,风池可治耳部疾患,尤善新发、非器质性病变症现耳聋、耳鸣、听力下降等,新病效佳,久病效减。新发者病性多属实,常责肝胆,《类证治裁》言“有肝胆火升,常闻蝉鸣者”;久病者病性多属虚,或虚实夹杂,多责肾精不足,《济生方》言:“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若疲劳过度,精气先虚……遂致聋聩耳鸣。”前者泻法为主,后者补法为主,或补泻兼施。主取风池三针法、耳门、听宫、听会、耳迷根、中渚、外关。风池施以强刺激,以针感传导至耳颞部为佳。耳门、听宫、听会、耳迷根为局部取穴,四穴布于耳之前后,能有效疏通局部气血。耳迷根传统多用治胆道疾病,现代研究发现此穴位于耳迷走神经分布区域,针之可激活耳迷走神经从而治疗耳鸣[20]。朱新太认为针刺耳迷根治疗耳疾时,需沿外耳道平行方向深刺1.5~2 寸,出现酸胀感向耳内传导为佳。外关、中渚为循经取穴,可疏通少阳经气。肝火上扰者加太冲、行间、三阴交,用泻法;肝胃不和加太冲、行间、侠溪、足三里、中脘、太白等,平补平泻;肾精不足者加肾俞、太溪、三阴交,用补法。

5 总结

风池一穴通调多经,功效良多,所治颇广,是朱新太临床常用效穴之一。采用风池三针法治颈椎病、过敏性鼻炎、中风后遗症、眩晕、失眠、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目疾、耳疾、面肌痉挛、小儿抽动症等,安全有效,临床值得运用。临证应用此穴时,朱新太还强调应细审病因,仔细辨证,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或平补平泻,补泻兼施,或配合它法,刺激或强或轻,灵活随动,不可拘泥,方可针到病除。

猜你喜欢
风池针法气血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女性与气血的不解之缘
基层中医药(2021年1期)2021-07-22 06:56:52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气血亏虚 日常如何“补”救
乐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 09:30:36
墨风池诗词选
中国诗歌(2015年4期)2015-07-07 00:44:09
风池穴风池一穴锁头颅 内风外风一并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