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对事情严肃、专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一种职业心态和职业理念,应贯彻职业教育始终。文章围绕民办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育的价值及策略展开研究,分别从内容、实践、方法和环境四个视角展开阐述,以期正确指导民办院校多方位培育学生以匠人文化精神来要求自身,提升专业水准,凝心聚力,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民办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4-0070-04
我国从生产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所需要的不仅是技术专家,还需要各领域的能工巧匠,民办院校正担负着教育能工巧匠的重大责任[1]。为了实现中国梦,学校不仅要造就人才,还要培育匠人“敬业精神”[2]。随着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各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日益迫切。而民办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立德树人,培育具备匠人精神的优秀劳动者,所以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3]。基于此,本研究详细阐述了民办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希望能为院校培育社会所需的文化技术素养高、职业技能高的优秀人才提供专业借鉴。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在词典中的释意就是指专业、有技能的匠人,如铁匠铺的劳动者或木工。亦特指在其行业功底高或修养深的人,如庖丁。在以往手工业者的生产环节中,“工”主要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并从业生产的劳动员工。“匠”除了需要具備专业技能,即从业生产制造等相关工作外,还需要具有教学的能力,换句话说,“匠”是我国传统工艺制造的传承人。古代对“士农工商”的四民称呼中的“工”是指匠人,工匠现代化的含意则是指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参与生产制造的人,其专业技术影响着生产的品质[4]。虽然对工匠的描述不一样,但其主要的含义是工匠是有着精湛技艺的手艺者。工匠精神实质外在的反映则是职业行为,精雕细琢下的生产效率及其自主创新所产生的新商品。其深层次表现为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对专业的热忱程度等。
二、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
(一)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发展职业文化教育,是改变民生、推动职业创新发展的途径,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匠人精神一方面需要学习者必须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作为立业之本;另一方面需要具有优秀的职业素质,作为立身之基。每一个人优秀的职业素质、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坚定的职业信心、坚定的意志品质都是个人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在个人发展中起着引导、驱使的功能。民办院校学生一旦失去了软能力基础,个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就无法被充分调动出来,便难以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崭露头角。
(二)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院校自我发展
尽管时代在迅速进步,社会思想民主化程度持续加深,但以三六九等标准划分评价一个人的观念依然比较普遍,认为工作存在高、低、贵、贱区别。工人属于最低层岗位,从业者只能靠出卖体力养家糊口。所以,职业院校的位置始终极为尴尬,其本质在于技能人才培育,而技能人才便是大家通常所指称的工人。和本科院校相比,职业技术院校通常不会吸引家长关注,即便是民办本科院校,吸引力也明显超过职业院校。高职教育一直存在轻能力、重文凭现象。究其原因,除家庭因素外,从人才选择层面来看,企业同样会将技校生排到末尾,收入同样比本科生低。职业技术院校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公众普遍不认可技术类人才,最终实质性影响了民办院校招生工作,制约了职业院校的发展。当前,工匠精神日益引发关注,工匠在渐为人识、认可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地位也在逐渐转变、提高。但是,职校生普遍不自信,只有真正意义上把职校当成提升自我,达成人生目标的有效载体,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工匠文化的构建
工匠精神培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合格的社会建设者。职校不可能将每名学生全部培养成“工匠”,但其促进功能不可或缺。所以,其教育教学内容须融入工匠精神,培育良好的校园工匠文化环境。社会期待的工匠精神与校园工匠文化结合、融合,对安稳求质、爱岗敬业的社会化工匠环境的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工匠精神代表着奉献意识、社会使命感,能促进人人发光发热,实现自身价值,提升个体和群体素养,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能全面推动人际间的工匠文化环境构建。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探究
(一)培育内容
民办院校应加强课程内容中工匠精神的全面融入。比如,在德育教学上将道德教育和工匠精神相互融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德育主要在围绕个人、思想和意识形态开展,要求学生在道德方面要积极进取,不推诿,不扯皮,不敷衍,严谨、认真、乐业、敬业,认真对待本职岗位工作。基于岗位实践将人生价值实现。“持续热爱工作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身手艺,寻找高质量的生产和制造,以民为本”,这是我国工匠精神的本质和基本宗旨。其所倡导的做人的标准与品德教育标准相互呼应。所以,职校的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道德素养培育内容有必要互相融合,实践过程有必要同步展开,将二者作为不同于思政教育的独立课程内容。以德育课为依托,以传统式工匠精神为课堂教学宗旨,对于学生工作责任心的培养开展细腻、深入而系统地培育,推动学生摆正心态,面对未来工作岗位,在生活、学习中体现工匠精神。基于匠人精神与职业道德结合支撑,构建系统性教学内容体系,促进职业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实践提质增效。
在实践教学中坚持钻研精神。由于兢兢业业、勤奋好学好钻研是匠人精神培育的有机构成要素,也是所有匠人的必备品格。基于钻研实现完美是匠人的基本追求,而只有沉下心来,刻苦钻研,才会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钻研并不是基础理论,不是只需看书本学习即可具备,必须以实践为支撑,引导学生参与并融入工作实践中,埋下头来,潜心钻研;引导学生意识到刻苦钻研、精益求精,重视每个环境和阶段的工作,确保每个数据准确,是一名合格工匠的必备素养;产品制备环节,应精确打磨抛光产品。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操作方面的问题,及此引导学生寻找操作问题出现的原因,修正技术数据,回归标准化与规范化。为此,民办技校有必要以“次”为单位,展开教学实践,在每一次技能实战演练当中呈现出学生的钻研精神。学生不仅要勤奋还要注重细节,而非仅限做到符合要求。学生保持专业学习专注度,承担起所从事的岗位职责,达到匠人匠心境界的唯一途径就在于工作实践,要求学生必须能经受得住各种诱惑,沉得住气,保持专注。
(二)培育实践
民办院校应根据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活动提高学生的匠人专业技能。如利用互联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形式,开展“网上课堂”,利用微信、QQ展开研究,邀请著名学者远程教学,举办线上专题讲座,将工匠精神搬上校园门户网站;线下课堂教学和社会化活动也适时展开,前者包括匠人匠心纪录片观看、“微访谈”、主题风格研讨会、产品大讲堂、培训讲座等,后者包括“三下乡”“红色采访”等。在其中还能够组织参观艺术品展览、和劳模面对面沟通、拜访著名匠人等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匠人精神的真实体验,从而更好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学校应有意识地创设、争取实习机遇,引导本校学生参与其中。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职业院校的培育重点在于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打造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此类教育教学目标,就必须有更多的机遇、机会、岗位,只有如此,才能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客观需要。此类机遇创设应具有可持续性,应贯穿学生求学阶段的每个环节,即从大一开始,直到学生毕业,均应能适时参与各类岗位实践。任何造假、徇私舞弊、蒙骗上级、敷衍学生的行为,必须全面杜绝,否则只是自欺欺人。职校生的实习通常有顶岗实习与独立实习两大类,学生在独立实习时,监管工作极具决定性,部分学生可能会以直接上交盖章的实习报表为手段,应对式实习,导致实习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要避免此类情况出现,教师至少应在学生实习阶段深入学生实习单位、院校同城网一次,了解学生实习的真实状态,指出不规范实习行为并纠正单独实习学生的错误行为,要求学生必须梳理记录实习阶段所做的各项工作,提交给老师、学校,确保实习成效。顶岗实习通常由学校统一组织,一般由专职教师负责,组织方式通常为“一对多”,此类实习生必须全面遵守学校规定、企业制度、员工守则。企业技术人员通常会受聘成为学生的兼职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指导实践,重点确保学生的实习行为符合岗位标准。基于校企指导教师协作机制构建支撑,最终打造出校企联培联教的管理体系,确保实习生实习经历的真实有效,确保获得真实的实习体验,培育他们的工匠意识。
(三)培育方法
民办技术院校要采取多种方式贯彻落实工匠精神的培养。榜样示范法即可使用,此法可以使学生心里有目标,学习有依据,行动有参照。第一,观看纪实片,比如《非凡匠心》《大国工匠》,以工匠精神为主线,拍摄制作校园版《少年工匠》节目,引导激励职校生参与制作工匠类综艺节目,以团体培训为支撑,引导职校生的情感共鸣。第二,以优秀毕业生事迹为支撑,展开工匠教育宣传,把高技能人才请进课堂,现身说技,建立著名“工匠”与学生互动机制,把示范作用体现出来,引导示范效果也比较好。第三,评定专业技能,确定职业技能级别,发放职业资料证,主动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第四,教师应率先垂范,当好表率,引导并培育学生敬业爱岗。院校还可实行导师制,导师由优秀教师担任,担当每名在校生的学习、生活顾问,提高工匠理念塑造的针对性。
民办职校宜在联合公司条件下展开工匠精神培育。职校实习基地的运营标准、规范化程度明显不及企业车间,企业文化更是学校实习基地不具备的客观优势。职校生的实习一般会安排在临近毕业年进行,实习时间通常为30—180天,职校生只有极少的实习时间,而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工匠意识培育,基本上不可能,所以,更有必要以职校生的专业课程为基础,建立协同培育机制(校企间),并将这种协同培育贯穿每名学生职校学习生涯始终,强化校企联合,持续促进企业文化与学校工匠文化结合,实质培育学生的工匠思维。在岗位塑造环节中,校企合作解决与本职业学校学生特性一致的项目并对教学工作计划和实训课程等难题进行统一要求,双方之间有着更加明晰的分工,相互协作,以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在学校的实习阶段,企业方面可直接参与对学生的帮助,使其能够在工厂内开展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还可以在工厂进行企业实习,使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就业的过渡,还可以助推公司工作标准的实现。学生在此过程中既能形成真实的“工匠精神”,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养成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树立坚守意识与理想信念,以此奠定未来走进真实工作岗位,顺利进入职场的基础,与工匠文化、企业文化无缝衔接,在体验企业文化真谛的同时,对个体工匠精神培育给予更多关注。
(四)培育环境
工匠精神的本质在于长期坚持、苦苦求索、锲而不舍,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工匠思维,养成工匠习惯,任何在短期内培育工匠精神的想法均不切实际,也不可能实现。民办职校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了解、认知,首先取决于职校本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培育理念,所以,民办职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的前提在于搞好校园文化,或者可以提升校企合作的历史文化契合,打造学校对工匠文化培养的良好学习氛围。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在校企的深度合作关系上,更科学地把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融合,在学校文化中融进企业文化,将企業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内涵都融入学校文化中,并与学校文化一同结合到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氛围里,只有这样才可达到文化艺术教育的目的。构建以“工匠精神”为主体与基础的学校文化,充分利用院校传播手段包含校刊、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院校橱窗展示、活动宣传栏等的传播效果,根据校园内专业技能大赛、社团活动等相关信息,使学生在校内随时了解到工匠精神。学生接受了其陶冶,在教学的慢慢帮助中产生匠人精神的思想内涵,从而充分感受匠人精神,为以后专业技能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根基。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在学校阶段即进入到公司实训和实践阶段,将校园文化和公司的传统文化实现互动,能够全面体验未来工作的工作环境,从而具备未来工作的基本技术要求与职业素质,并在公司的传统文化规范下全面检查自己专业技能与素质上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和提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这样,他们才能在校园的文化氛围中,慢慢培养工匠精神[5]。
再比如用海报、新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展示匠人精神的内涵等,将其内涵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每一名职校学生,使他们的理解与认知水平提升;基于工匠精神宣教主旨的辩论、报告、演讲、表演等活动可以定期举办,而且应多办,力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与此同时,也可以在校园内有选择地呈现出能体现工匠精神的经典事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匠人精神认识与了解;或者通过开展技能知识大比拼,以此鼓励他们完善、提升自我,培养其优秀的技能素质,带动他们在平时学习与日常生活中主动实践工匠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弘扬工匠精神是提升民办院校优秀人才品质的保障,职业院校是培育中国职工的关键服务平台,职校生是我国未来技术型人才的主体,也是国家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人将在各行各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致力于提高人们对民办院校的认识,明确提出实施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措施。推动培育工匠精神,将其落到实处,有助于国家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秀娟,乔石,栾会妮,等. 校企合作下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与实践[J]. 黑龙江科学,2021,12(17):88-89.
[2] 卢红华,杨国强,陈李惠.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与路径研究[J]. 职业,2021(12):32-35.
[3] 李国兰.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4] 闫立文. 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5] 赵卫.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机制构建研究[J]. 吉林教育,2022(10):54-57.
(责任编辑:胡甜甜)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2SJYB0923)。
作者简介:朱生琴(1988—),女,学士,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财经管理专任教师,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