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研究生管理机制研究

2024-01-27 21:09:53王亦轩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管理机制研究生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型人才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文章首先界定了创新型人才的定义,明确了创新型人才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特性,深入探讨了其在当今社会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对当前高校研究生的管理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课程与需求的脱节、导师资源短缺以及评价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结合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深挖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如传统的管理观念、资源分配问题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文章还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高校研究生管理机制的优化建议,旨在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研究生。

關键词:创新型人才;研究生;管理机制;培养;高校

中图分类号:G4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4-0050-0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创新已经成为国家、企业乃至个人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因其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实践经验,成为各类机构争夺的宝贵资源。为适应这一趋势,高校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和管理模式亟待调整和完善。然而,现行的研究生管理机制在某些方面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在高校研究生培养中更好地融入创新元素,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研究旨在探讨创新型人才的特点、高校研究生现行管理机制的问题,并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管理机制优化建议,以期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及特点

创新型人才是指在科学、技术、艺术、管理等领域中,具备独立创新思维、能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为所在领域和社会带来新价值或新变革的人才。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协同创新的能力。现代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科技迅速发展、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时代,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在社会的发展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具有巨大的价值。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他们的研究和发明为社会带来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创新不仅是技术上和经济上的,还包括文化上和社会观念上的创新。创新型人才在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创作,对于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社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公共卫生等。创新型人才通过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由此可总结出创新型人才的三个关键能力:第一,能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创新型人才不轻易随波逐流,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形成观点并勇于表达和实践。面对复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找到核心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1];第二,知识面广且认可持续学习。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乐于探索其他领域的知识,能够在多个领域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跨界创新。他们始终保持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的渴望,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学习;第三,擅长协同合作,还可灵活适应环境变化。创新型人才擅长与他人合作,了解如何整合不同的资源和要素,共同推动项目或研究的进展。其可以迅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自己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二、当前高校研究生管理机制的现状问题及其归因分析

(一)高校研究生管理机制的现状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当前,许多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仍然沿袭传统模式,缺乏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关注。导致课程内容与社会及产业界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使得研究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可能面临困惑,在就业市场上可能会受到限制。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僵化,使研究生很难获得真正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第二,导师资源短缺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导师在高校研究生培养中不可或缺,其水平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术质量和成长。然而,现在许多高校面临导师资源短缺的问题,部分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导师数量远低于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导师在学术水平和指导经验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部分导师可能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或与研究生之间存在沟通障碍;第三,研究生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完善。传统的研究生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学术论文和考试成绩,而对于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较为缺乏。这种评价体系可能导致研究生过于追求短期的学术成果,而忽视长期的能力培养。同时,现有的激励机制,如奖学金机制、荣誉机制等,可能无法真正激发研究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真正投入研究中。

(二)高校研究生管理机制现状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一,传统管理观念对管理机制的影响。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多年以来沿袭了传统的教育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模式强调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但较少关注其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这种传统观念认为,只要研究生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就会随之提高。但这忽视了现代社会对高级人才的全方位需求,导致管理机制僵化、单一;第二,高校内部资源分配与优先度问题。在高校内部,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资源分配往往不是基于研究生教育的实际需求和长远规划,而是受到各种短期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影响。例如,一些热门或看似有前途的学科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关注,而其他同样重要但不太受关注的学科则可能被边缘化。由于高校的组织结构和文化,部分资源可能被集中于某些权力部门或个人,所以其他部门和个人则难以获得相应的支持;第三,外部环境变化对研究生管理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外部环境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一方面,新的学术领域和跨学科研究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要求高校研究生教育能够及时适应并进行自我更新。现有的高校研究生管理机制往往难以应对这种快速的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研究生管理机制建议

(一)调整课程结构,注重创新思维培养

首先,课程结构需要调整为模块化结构,即将学术课程分解为多个小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模块进行学习,这样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也要深化研究导向的课程,即研究生教育应更加注重研究方法的教授。为此,高校应设计与行业发展和学术前沿相结合的课程,如“高级研究方法论”或“领域内的创新研究趋势”。[3]其次,要鼓励研究生开拓思维,对此要推进跨学科课程建设,鼓励研究生选修与自己专业不同的课程,以促进交叉学科的思考和合作,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同时,学院也需要积极与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合作,帮助研究生进一步拓展研究方向,促进实践创新。可邀请产业界的专家来校授课,或者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践课程,让研究生能够与产业界无缝衔接,了解产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最后,要为学生设置专门的创新实验室或工作坊,并开设“团队协同”和“提高领导力”等相关课程,给予学生实践机会和合作空间,帮助学生增强组织和领导创新实践的能力。具体来说,学院要为研究生配备不同背景或领域的指导老师,以提供多元化的观点和方法。要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最新的实验设备、研究设施,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各种创新要素、获取研究成果的能力。要创造机会让研究生参与实际的项目开发、技术研发、决策咨询等,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所学。校方则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研究生将其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如申请专利、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或技术,从而增强其创新成果的实际价值。

(二)实施个性化培养计划

实施个性化培养计划,是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关键所在。但个性化的前提是,必须精准识别研究生的独特需求和兴趣。首先,建议校方通过与研究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学术特长、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需求,确保培养计划与其期望和能力相符合。进而根据研究生的兴趣和长处,提供个性化的选修课程、研究方向以及实践机会,使研究生能够专注于自己热衷的领域,并加深专业素养[4]。为了更好地促进研究生将“自由”转化为创新,应允许研究生在规定的学期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进度,如暂停学业、延长或缩短学期等,确保他们能在适宜的时间完成学业。其次,按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其细致调整多导师教学制度,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研究生参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实际项目时,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资源协助,例如实验或合作研究的牵线等,尽可能保障学生在增进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时,不会受到外部条件或内部资源的限制。学校要定期对研究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估,及时调整个性化培养计划,确保其始终符合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和期望。学校要为研究生提供职业规划、职业技能培训和心理健康支持,帮助研究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顺利进入职场或进一步深造。

(三)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结合

高校应与企业、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实践和研究项目的机会。这不仅能增强研究生的实践经验,还能使他们的研究更加接近实际,促进产业技术的创新。要鼓励研究生参与跨学科的研究和项目,使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和维度思考问题,养成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要定期组织以创新为主题的竞赛和论坛,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和合作能力[5]。还可以通过短期访学、联合研究等形式,让研究生有机会与海外高校的师生深入交流,拓宽其视野,增强其国际合作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开放研究生和导师的双向评价渠道,研究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导师的建议,导师也可以对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给予评价和反馈,有助于及时调整培养策略。校内的创新创业资源也需要向研究型人才倾斜,以此鼓励研究生人才积极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如提供创业培训、创业基金和创业孵化器等资源,支持有意愿的研究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创业项目。

(四)创设支持研究生创新的环境和机制

首先,要创新研究空间并设置灵活的学术制度。建设开放、灵活的研究空间,如联合实验室、创新工作坊等,为研究生提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机会,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思维的碰撞;调整学术要求和评价标准,鼓励研究生进行探索性、风险性的研究,而非仅仅追求发表论文数量。学校也要设立针对创新研究的奖学金和资助项目,奖励在研究中有所突破的学生。其次,应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从同行那里得到宝贵的意见。也可以建立一个在线反馈平台,学生能够匿名提交关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设施等的意见和建议。为研究生的学业发展提供全面性的保障。同时,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新资金[6]。高校可以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为研究生的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其进行高风险研究的门槛。也可以与企业或社会团体合作,为研究生的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或者使用众筹平台为研究生筹集项目资金。但高校也需要为学生提供创新资金应用指导,也就是要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学生需要在申领创新资金时,明确项目的目标和预期成果,并制订详细的预算计划,列明各项开支,确保每一笔费用都必要且合理,如购买实验材料、仪器设备租赁、数据采集、论文发表费用等,不应用于日常开支或与项目无关的方面。高校可以制订创新项目优先支持名单,如与国家发展战略、产业趋势等相符合的发展方向。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也要及时审查,例如在项目执行的中期进行一次资金使用检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并且项目进度与计划相符。项目结束时进行资金使用的全面审核,确保资金用于项目而非其他用途,以保证资金被用于研究生创新,对于成功的项目,学校可以提供额外的激励,如额外的研究资金、奖学金或其他形式的奖励,由此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积极优化自身创新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而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精英群体,其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创新型人才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高校研究生管理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优化建议。通过研究可知,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高校研究生管理机制应当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其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管理机制的优化需要整合高校内外部资源,促进多方合作,为研究生创造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和研究环境。总之,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研究生管理机制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而且有助于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郑胜钧. 数据时代高校研究生管理模式探索[J]. 互联网周刊,2023(20):55-57.

[2] 郑碧莲. 高校内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的优化研究[J]. 陕西教育(高教),2023(09):55-58.

[3] 齐玉辉,诸云. 时间管理视域下高校研究生高质量培养路径研究: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04):100-106.

[4] 王珍,王淑芬,亓占丰. 面向新工科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以大连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J]. 大学,2023(23):9-12.

[5] 胡良一,何广材,郭仁杰. “一体两翼”办学模式下研究生学生工作现状及管理模式探索:以某高校珠海校区为例[J]. 科教文汇,2023(15):22-25.

[6] 唐志远,蔡依婷. 专业认同对公共管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基于H省5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5(04):124-133.

(荐稿人:胡祖辉,南通大学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毅恒)

基金项目:202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后疫情时代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 1686);2023年江蘇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项目编号:JGKT23_C075);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法治视域下中外大学治理模式现代化体系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1215) 。

作者简介:王亦轩(1988—),女,硕士,南通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管理机制研究生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如何构建医院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11:23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0:52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