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宇 侯东丽
摘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既可增强高校美育工作实效,又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高校美育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目标一致、育人内容共通、育人途径相同,为二者融合带来契机。文章通过分析二者融合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提高重视程度、打造教师队伍、推进课堂改革、加强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五方面路径,可实现二者深入融合,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美育;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4-0010-04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自此,我国开启了美育工作的新时代。如何增强高校美育的工作实效,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界和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和美育价值。高校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之一,探索在高校美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路径,对新时代我国高校提升美育工作实效、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必要性
(一)二者融合是新时期高校美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先后印发,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开展、完善和落实美育工作有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指导。前者指出,高校美育工作要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后者明确,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3]。两者都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育精神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必要价值。
(二)二者融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要求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4]。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我国高校肩负的五大工作职能之一。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美育相融合,发挥美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优势,使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大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三)二者融合是当代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立足新时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高校将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重要使命。高校美育作为其中重要环节之一,与智育、德育、体育、劳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5]。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相融合,有助于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精华,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可行性
(一)两者的育人目标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6]在新时代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背景下,高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价值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中汲取正确的思想理念、培养优秀传统美德和塑造人文精神,从而树立正确“三观”。高校美育利用自然、艺术、社会等生活中蕴含的一切美学元素,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并转化为人格美、语言美和行为美,以提高整体素质,塑造完美人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可以实现二者共同的育人目标——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两者的育人内容共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文学、音乐、绘画、古典哲学、中医、建筑等藝术形式,汇集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种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精髓,是高校美育的文化土壤,为高校美育的开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如孔子倡导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就包含丰富的美育资源。蔡元培先生概括道:“吾国古代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述,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以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7]
(三)两者的育人途径相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通过课堂育人、校园育人两种途径在高校发挥育人作用。其中,课堂育人效果主要体现在三类课堂,即大学语文课、思政课和艺体课[8]。大学语文课通过丰富的经典诗词、传统习俗、名人典故,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思政课通过思想的引导实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艺体课通过如国画、古典音乐、太极拳等直接体验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课堂育人之外,传统文化还以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发挥育人作用。美育的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是对文化知识或艺术技能的传承,还是一种教育的理念,全方位贯穿于教育教学整个过程[9]。二者不谋而合,通过课堂内外的引导和渗透,最终达到共同的育人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现实困境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对外开放的逐渐加深导致众多西方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生代,对于爆炸式网络信息的选择、甄别和处理能力也参差不齐。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美育相融合,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但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文化传承与美育的重视程度还不足。首先,在高校顶层设计上对二者融合工作的指导缺位,相应的管理制度、资金投入不足,考核监督评价体系缺乏;其次,拥有扎实传统文化和美育知识体系的专业教师队伍不足,非美育专业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的知识学习不足;最后,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宣传氛围在校园环境和校园网络中尚未形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实践的平台作用发挥不够
傳统文化的传承与高校美育应该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然而,目前高校对美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平台作用发挥尚待提高。表现在课堂育人,非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涉及美育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所占比重很少,多以通识类选修课为主,教学设计更难形成体系;教学方式单一,多为灌输式;教学内容更新慢,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还表现在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活动少、精品更少,难以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耳濡目染的育人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育人效果欠佳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责任和时代使命,要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但众多学生在高考制度和应试教育下,更加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和个人审美能力的培养。加之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压力大、时间紧,难以在短时间内将传统文化和美育这一课补齐。众多学生,尤其是理工农医类的学生的文化和艺术基础很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不高、认同度不充分,无法从其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和精髓,缺乏文化和艺术的修养,缺乏审美情趣[10]。因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势在必行。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实践的路径
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高校美育,要从提高重视程度、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课堂改革、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优化校园环境五方面进行,实现二者融合,发挥融合的价值。
(一)提高重视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隔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1]在高校美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增强文化自信、振兴中华文化的层面认识,要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层面认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的内在要求体现在各级各类管理文件中;加大高校在文化传承和美育工作中资金投入的比例,使不同层面的美育工作有序发展;加强在科研体系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方面研究的政策倾斜。
(二)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校需要注重教师队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方面的知识背景和基本素养。首先需要加大有相关专业背景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从根本上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无人和美育薄弱的问题[12];其次,需要注重对全体教职员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方面的培养,增强教师的审美与人文素养;最后,高校还应鼓励教师运用自身的人格美、语言美、形象美,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的融合落到实处[13]。
(三)推进课堂改革
蔡元培先生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14]高校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美育内涵,落实各类课程的实践改革。首先,应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利用经典古诗词、名人故事、传统风俗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直观的方式发挥其育人作用;其次,应开设书法、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戏剧和园林建筑等一大批通识类美育课程,让学生深入学习华优秀传统文化,领略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美,塑造健全人格;最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渗透专业课程教学,围绕美育的目标,发挥各专业学科的优势。
(四)加强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最活跃的育人载体[15],在校园文化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相结合,可有效发挥二者融合的作用。第一,高校可以成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艺术类社团,通过社团组织各类丰富的传统艺术主题展演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艺术之美;第二,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校园”,让学生领略高雅艺术和传统文化之美,提高审美品位;第三,举办各类艺术文化节和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之美;第四,结合地域文化、学校特色、专业优势,打造一批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优化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环境能展现学校的教育精神和审美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16]。首先,高校应注重在校园的硬环境建设中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内涵,包括园林景观的设计,教学楼、办公楼、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楼宇的布局,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的建设,宣传栏、报刊、广播等公共设施的打造。其次,高校要充分挖掘在学校软环境中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如校训、办学理念等。最后,高校还应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营造积极向上、富有美感的网络校园文化环境。要让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价值和精神基因充盈在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引起大学生的心灵共鸣。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美育的母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美育工作在育人目标上一致、育人内容上共通、育人途径上相同,二者融合既必要且可行。通过提高大学生对美育的认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价值、打造具备丰厚传统文化底蕴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融合进课堂、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富含传统文化美学元素的校园环境,将二者融合实践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可有效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让大学生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01).
[2] 教育部. 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19-04-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 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 http://www.moe. 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l.
[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2017-01-25). http://www. 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5] 于良杰. 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逻辑、价值和路径[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1):57-60.
[6] 共产党员网.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 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shtml.
[7] 蔡元培.蔡元培经典[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6:128.
[8] 丁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效用、困境及进路[J]. 汉字文化,2022(20):176-178.
[9] 王敏,曾繁仁. 高校大美育體系的现代化建构[J]. 中国高等教育,2017(07):7-10.
[10] 张立波,程贵铭. 应重视对农科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3):72-74.
[1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19.
[12] 商晓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2):62-64.
[13] 骞真,段虹. 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3):115-119.
[14] 郭勇. 蔡元培美育思想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6.
[15] 陈武耕,张多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新时代高校人文教育的途径探析[J]. 现代教育,2018(03):43-44.
[16] 吴铁坚. 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美育实践探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20(18):55-59.
(责任编辑:郑畅)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专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林高校美育实践中的价值与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4520212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工作调研委托项目“美育工作专项调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农林高校美育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Y2103192)。
作者简介:李晓宇(1992—),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专职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侯东丽(1979—),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