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

2024-01-27 05:50:52钱雪帆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钱雪帆

摘 要:面对新一轮课程变革所提出的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加强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相结合,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开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跨学科课程的研究,有助于发挥课程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面对乡村中学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困境,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特色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探索乡村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发的新道路。基于此,完善跨学科主题学习监督机制;加强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乡村多元跨学科课程开发新形式。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1.067

2022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明确要求“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注重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那么,乡村中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乡村中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培育呢?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跨学科课程的价值内涵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教育供给侧的天然优势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了乡村教育发展。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改善了乡村教育水平,提升了乡村教育质量,同时,乡村文明在保护和传承中重现了乡村历史文化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于乡村又丰富于乡村,无一不承载着乡村丰富的历史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乡村土壤,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要探源乡村历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分成三大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文化。乡村的物质文化是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依据,是学生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作文的思路来源,也是学生提升艺术实践能力的素材;精神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是学生了解某段历史和学习语文课文的背景;社会生活文化中民风民俗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也反映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突破口,乡村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传播和弘扬的中坚力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教育资源,就是利用乡村天然优势,提升乡村教育供给侧水平。

1.2 乡村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肥腴沃土

新课程方案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历史、化学等学科相应课程标准中,新增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等相应板块。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题中之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跨学科课程,既有助于乡村跨学科课程在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肥腴沃土。以历史为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给出的10个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都重视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身边发现历史”学习主题,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使学生了解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和发展现状。比如“中华刺绣”,刺绣历史悠久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无论是宫廷刺绣、民间刺绣、少数民族刺绣,还是现代刺绣都面临着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困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学科,顺应基础教育变革,加强乡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度,也能为乡村人才振兴可持续培养打下基础。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范畴

我国基础教育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为实现素养教育的不断内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内涵和时代价值相结合,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是中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实现立德树人的深刻反映。核心价值观是特定时代里国家、社会及个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当有文化上的关照,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间汲取丰富滋养。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优势条件,扩大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覆盖面,落实学生素养教育的文化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同时,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分学段有序推进。义务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时期,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容的了解、精神的弘扬、价值的传承不仅是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教育,更是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意识,透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窗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乡村中学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制约因素

2.1 从课程标准与现实落实的差距来看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总课时中,专门规划出至少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各省市在已有跨学科学习的探索基础上,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落地实施。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置和开展依旧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教育政策执行失真。新课程方案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的鲜明特征,却忽视了各级部门和学校的适应能力,一些省市相关部门和学校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不积极,跨学科主题学习部署和动员情况与课程标准要求不符,偏离了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违背了教育政策精神。第二,学校的自由裁量权缺少监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的课程规划、教师的课程安排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和评价。但是,在现实乡村教学情况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有所欠缺且流于形式。第三,课程学习的选拔功能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功能之间的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完善,引领义務教育发展。在现实中,乡村中学如何淡化课程教学的甄别和选拔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单靠课程改革一方面,难以平衡且有难度。

2.2 从乡村教师结构体系来看

2014年,《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统一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即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5、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并且考虑实际需求,对农村边远地区适当倾斜。从2014年到2023年,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在政策制度和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我国当前的乡村教师结构体系在数量和质量上依旧薄弱。从乡村教师队伍的现状看,最大的短板是教师结构体系的不稳定。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量乡村人口流向城市,出现部分乡村学校学生人数不足的现象,使得教师数量过剩。不同地区乡村教师数量上,还存在“涝的涝死,旱的旱死”的情况。虽然国家也在不断鼓励大学生支教,培养定向生,开展“银龄讲学计划”等举措来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但是这类举措存在流动时间短、数量少、不稳定的问题,难以确保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发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乡村教师结构体系中,除了缺少专门研究跨学科的教师之外,部分乡村地区还欠缺英语、艺术、信息技术等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此外,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分布上也呈现梯度性断层,高职称、高学历乡村教师流失严重,编外教师、实习教师等,教学时间有限,不利于乡村教育发展。

2.3 从乡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发来看

跨学科教学在部分学校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相关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和学科广泛,但是,聚焦乡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明显不足。第二,大量乡村不断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开始转型升级。大面积的乡村住房拆迁转而建设成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大量承载着传统历史文化的村落逐渐消失。部分传统历史文化遗址、传统历史文化尝试恢复、维修、创建相关传统文化产业,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在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已经大打折扣。第三,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跨学科主题学习最直接的载体,在乡村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发中也带来了难度。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1082位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分析中发现,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达到63岁,60岁以上的传承人占比达到58.3%,40岁以下的国家级传承人只有7人,占比仅为0.68%,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他们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分布较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单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的宣传力度不足。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乡村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文化产业化必然趋势下,平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传统性和创新性,对于乡村跨学科课程开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路径探索

3.1 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课程标准有效落实

在貫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跨学科课程的过程中,离不开教育部、乡村学校、教师为基础的动态合作。其中,教育部是课程标准的解读者、监督者和验收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跨学科课程建设起推动作用;学校是推进教师信息交流的中介;教师是课程标准实践的主导者,确保课程标准的落实和反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繁重,层层递进,教育部多次召开会议,动员各级学校领导,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和内容。乡村学校结合地方性知识、自身学校理念和战略进行部署,教师合作探究,设计跨学科主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学科教学。同时,坚持上下联动,职责同构。教育部、学习和教师要重视精神统一,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部署与监督统筹推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课程的贯彻落实。如何平衡成绩和素养的评价标准有一定难度。因此,除了要加快综合素质评价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也要坚持有效监督。有效的监督不仅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课程是否开展的监督,也应该包括监督机制标准的制定:监督形式的创新、监督过程的透明化、监督结果的公开化等。

3.2 加强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均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跨学科主题学习离不开建设专业化、研究型师资队伍,为乡村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不竭动力,坚持“培养为主、流动为辅”,在解决乡村教师的数量问题的基础上,确保乡村教师的质量。首先,大力培养“本土化”跨学科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本土出身的乡村教师,更明白当地教育不足、更能体会当地学生切实需求、更了解当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利用教学资源,更有奉献当地教育的坚定意志,更能保证乡村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稳定开展。其次,紧缺学科的教师招聘向乡村倾斜。在教师招聘中为乡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开设专门的招聘通道,优先考虑将紧缺学科的教师分配到乡村,弥补乡村教师结构体系中这类教师的缺口,保证跨学科课程的有效开展。再者,增加乡村教师提升机会。丰富培训途径,线上线下相结合,现场教学观摩和网络视频学习相结合,培训组织单位在数量和选址上,向乡村倾斜,多组织课程标准改革专家解读会、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培训等乡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对口培训。最后,高校和乡村学校合作培养跨学科教师。以我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为基础,遵循就近原则,乡村学校联合当地的师范院校和优秀的非师范院校,研究相应乡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跨学科课程的开发和实践,针对性培养适合部分乡村小班化跨学科教学的模式,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3.3 探索多元跨学科形式,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的情景再现、问题引领、故事讲述等方式起着正向作用,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离不开乡土文明,离不开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因此,乡村跨学科主题学习也离不开乡村土壤,离不开乡土文明中优秀传统文化可挖掘的教育资源,离不开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拉动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一方面,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跨学科的开展形式。以校本课程专题式、主题式、项目化等形式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系统学习特色乡村文化,丰富学生生活,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间接融入各学科的日常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具体来说,历史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起源和发展,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语文等课程通过相关文学作品的学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基础;英语等课程是学生交流和写作的文化输出途径,对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有一定强化作用。了解、理解到表达是层层递进又相互包含的逻辑,由易到繁、由浅入深,贯穿乡村特色课程建设。另一方面,善于共享数字信息化红利,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跨学科课程的维度。面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相关研究的丰富,而缺少实证的现状,乡村跨学科课程的开发,在参考优秀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基础上,将乡村本土可利用资源与网络资源融入建立“本土乡村特色+”的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数字展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等,打通信息交流的壁垒,为乡村跨学科特色体系开发助力,为中华优秀传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积累人才,也为其他区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和资源互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

[2]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16.

[3]任映红.乡村文化难题破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研究透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01):4855+108.

[4]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EB/OL].(20141113)[20230321].http://www.moe.gov.cn/s78/A10/tongzhi/201412/t20141209_181014.html.

[5]王少峰,万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点、现状与实施要素[J].江苏教育,2022,(49):6568.

[6]吴扬红.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现状研究[J].商业文化,2022,(13):142144.

[7]左康华.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学术研究,2022,(08):175176.

猜你喜欢
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多维特征、 设计逻辑与实践指引
体育学刊(2022年6期)2023-01-21 08:25:10
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要点探析与案例反思
STEM教育何以落地中国
跨学科视域下高中化学HPS教学实践
课程育人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实施
以生态观引领“跨学科主题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7:02:50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1:43:14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