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养老服务人才有效供给的路径分析

2024-01-27 13:41俞榕清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养老服务产教融合

俞榕清

摘 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可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形成行、企、校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拓展人才的核心能力和竞争力,有利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行、企、校的协同发展。结合当前养老服务人才供给相对不足的现状及职业院校养老专业产教融合的困境,探索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促进养老服务人才有效供给的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养老服务;人才供给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04

1 加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意义

1.1 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人才的核心能力和竞争力

产教融合注重从社会和岗位需求出发,侧重实践的应用。加强产教融合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进一步拓展相关人才的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1.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途径

通过产教融合,形成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职业院校学生除了参加院校讲授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外,也可以到一线企业中学习技能、参与项目开发、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运营模式,可以到多家企业,学习多样化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将企业员工输送到院校参加系统学习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将企业文化与院校文化相结合并得到升华。

1.3 有利于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能够改革职业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新的教学标准制定和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理念上共享,职业教育覆盖面加大,创设开放的教育模式。让有意愿的人群均有权利和机会参与职业教育,建立不同教育层次的衔接机制,有利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1.4 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形成行、企、校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协同发展

产教融合重在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参与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和评价,有利于凝聚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力量,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共同参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标准等方面的制定、改革和完善,形成行、企、校共同发展的共同体,进一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行、企、校协同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2 养老服务人才供给现状

2.1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服务人才需求大

我国老龄化进程快,2018年老龄化人口已接近18%,2022年已达198%,预计2050年将达30%。2020年老年人抚养比为178%,2022年达208%,老龄化形势还将进一步加剧。在此形势下,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大量增加,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

2.2 制约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的短板——存在养老服务人才数量和质量低效供给的现象

当前形势下,养老服务行业需求缺口很大。虽然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如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培育专业养老人才,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但他们并非真正都从事养老相关行业,特别是职业院校养老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未从事养老相关行业人数超50%,养老人才流失率高,出现人才在数量方面的低效供给。在养老企业方面同样存在养老人才流失率高的现象。由于社会偏见、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各种原因,导致已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在工作几年后仍选择离开;另一方面,养老行业一线员工大部分是来自进城务工人群,年龄偏大,年龄在50~65岁之间,这部分人员自身处于围老年期,身体机能下降、耐受力低、记忆力下降,他们将会由于以上原因被迫离开养老行业,这部分人员在养老行业从事的时长有限,仅5~10年,将影响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由于养老专业人员缺口大,不少养老服务企业只能降低门槛来招募人员,这部分人员有可能未经过系统学习和培训,而是靠生活经验和参加养老工作后积累经验和技巧来开展养老服务,成为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才质量方面同样出现低效供给的现象,这些都影响了服务效果和体验,并成为制约我国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的一大短板。促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人才有效供给,是促进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3 职业院校养老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困境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养老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存在着以下困境:

3.1 产教融合立法不全面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融合制度、保障措施不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还未有行、企、校共同配套的政策制度,对于建立良好、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实施细则还未落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亟待完善。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养老专业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校企双方的深入合作。

3.2 校企合作途径单一、运作模式尚待健全

目前,不少院校的养老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是处在学生实训实习和学校输送、企业用人的浅层次的实习就业合作上,甚至仅在合作协议层面上或达成合作意识层面上,缺乏深入的合作和完善的运作模式。目前,养老产业是时代发展的新兴产业,大多数养老企业是新办企业,正处在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初期阶段;职业院校中养老专业是当代年轻的专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还处于不断摸索当中,在此背景下,养老相关的行、企、校的校企合作途径、运作模式尚在不断磨合和探索中。

3.3 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不少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并没有在深度产教融合方面达成共识,重视程度不足,积极性有待提高。在企业方面,一些养老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企业社会责任,为了提高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养老企业更愿意招聘有经验的员工,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开展顶岗实习合作,不愿意投入资金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职业院校方面,对产教融合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或仅达成合作意识和在协议层面上,未进行落实和深化。对于养老专业,有些教师不适应养老相关企业的管理模式,不适应在企业中指导学生实践和技能培养,按照先在校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后入企学习一线经验和技巧的一贯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双方较难进行全程的共同培养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较难进行深度的产教融合。

3.4 职业院校中养老专业对产业的支撑度和依赖度不高

目前,职业院校养老专业毕业生总量少。第一,与其他专业相比,全国开办本专业的高校数量少,2014年前仅40余所,多为高职院校。2015年后情况才有所改观,但总体数量偏少。第二,养老专业招生困难,有些院校养老专业连续几年招生数仅为个位数,甚至部分院校连续几年未招生。第三,养老专业人才流失率高,职业院校养老专业毕业生能在养老行业就业人数不多,据第三方用人养老机构提供的信息,养老专业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同样不乐观,能够坚持在养老行业工作5年以上者为数寥寥。根据余运英调查,养老专业毕业生在2~3年内流失率超过50%。因此,职业院校养老人才供给受限是短板,制约着对养老产业发展的贡献率、降低了对养老产业的支撑度和依赖度。

3.5 职业院校和企业文化基础不统一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培养养老人才和养老企业用人存在着“培用分离”现象。育人教育制度和用人劳动制度分离,这两者分离,是造成目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施困难原因之一。职业院校输出养老服务人才主要途径是养老企业,在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企业没有决策权,会造成用人需求、要求与育人供给不匹配的现象。无论是深层次的产教融合还是最基础的校企合作,都存在着校企文化基础不统一的现象。校企双方需要建立文化共识,形成共同体意识,共同推进产教融合。

3.6 校企合作缺乏教学的融合

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教学融合是重点。不少院校养老相关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教学融合。一是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缺乏深入融合。养老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来自职业标准,要对接职业标准;二是缺乏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的融合。职业教育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养老服务技能在实践中养成,在学生反复练习中体会、琢磨,从量变达到质变,培养学生养老专业技能最佳途径是在生产、服务、实践过程中学习获得,在这方面仍存在教师教学脱离实际,不熟悉养老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实际养老工作中的重难点,未按照工作和服务过程安排教学过程,较少带学生进入养老相关企业进行“做中学”;三是院校评价方法与养老企业评价方法的融合度不足。职业院校学习评价方式大多是通过笔试、技能操作、学生作品、过程性综合评价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的优良程度以成绩为主要标准。而企业有着自身的质量评价标准。企业的评价方法最终体现在效率、效益和绩效上,当前院校的评价方法和企业的评价方法关联度较小。

3.7 产教融合过程中师资融合度低

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师资融合是关键,进一步实现人才的融合。多数情况下,职业院校的办学和企业的运营是各自进行的,职业院校的养老相关专业師资培养和养老服务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按照教育体系和制度开展,养老企业人才储备和职业生涯发展按照企业自身文化特点进行,各成体系。在师资和人才的共享、融合方面,较多是按项目、按即时需求进行短期的合作,缺乏长效机制。

4 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养老服务人才有效供给

4.1 应健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法规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法规,完善配套政策制度、融合制度和保障措施,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制度的实施细则、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绩效评价体系等。养老行业、企业、院校可以形成一个共同体,按照各自的文化、发展情况、特色共同制定针对性的实施细则,为深度产教融合提供依据和保障。

4.2 积极推进“1+X”(老年照护)证书制度的实施,建立行、企、校共同发展的共同体,畅通养老职业发展路径,吸引养老服务人才

校企双方可以合作建立高标准的技术与服务融合和推广机制,搭建服务社会平台,积极推进“1+X”(老年照护)证书制度的实施。通过“1+X”(老年照护)证书制度的实施,养老行业、养老企业、院校共同着力于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技能标准、教学标准、教材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建立行、企、校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实现系统内各级教育的互通、学分的累计、学习成果的互认、资格的互认,形成灵活有弹性的、通畅的养老职业发展路径,吸引养老服务人才。

4.3 建立双向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养老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在此之前,养老职业教育和行业的技能培训可以说是各成体系。对此,要校企合作共同完善养老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共同开展养老项目开发和企业发展课题研究,共同开发养老培训教材,建立和完善实训条件。建立双向人才培养模式,即提倡养老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到行业企业学习一线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同样倡导养老行业企业在职员工通过继续教育获得学历证书,完善养老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4.4 鼓励开展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模式,有效供给养老服务人才

养老企业对高技能水平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很大,同时希望能得到职业院校多方的帮助。职业院校可与养老企业合作,根据养老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既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又提高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减少职业院校人才流失,促进养老服务人才有效供给。职业院校应进行组织和规划,组织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养老行业发展动向、行业现实状况、养老人才需求、定位培养方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职业规划、就业策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并做好对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并及时反馈,专业教学还要关注养老行业、养老企业新发展、新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4.5 鼓励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互利互惠的校企资源共享机制,促进院校人才培养与养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共享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目前职业院校和养老企业在资源共享方面还不够深入,需要大力推进。院校和养老企业应尽可能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如师资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实现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如技术指导、攻克技术难题、合作研发产品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要结合养老企业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综合性评价养老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院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可将先进理念、行业技术和相关服务在社会上进行推广和规范化,走内涵发展之路,增强院校对养老企业的吸引力和支撑力,提高养老企业发展的技术贡献率,促进院校人才培养与养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全国范围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养老服务人才,为养老服务行业提供专业性人才,这部分人才能否留在养老行业、能否达到有效供给是关键点。为此,校行企应抓住要点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增强养老服务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行、企、校协同发展,促进养老服务人才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政.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背景、定位与试点策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职教通讯,2019(3):3035.

[2]袁美.“1+X”证书制度下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路径分析[J].智库时代,2019,(31):258+260.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J].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4]黄成礼,庞丽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1,17(2):3339.

[5]余运英,曹雅娟.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研究——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6(04):5861.

[6]何文明.产教融合的关键是要素的融合[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9,(3):4243.

猜你喜欢
养老服务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