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4-01-26 02:54刘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效能

刘琳

(商河县人民医院慢病管理中心,山东济南 251600)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后遗症, 发病率高达55%~75%,其病因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关,通常表现为同侧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的健康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造成巨大的影响[1]。目前,积极的康复训练是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缓解病情与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但本病康复周期漫长,常规康复训练方式单调且枯燥,难以激发患者的康复信念与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康复效果[2]。1977 年,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Albert Bandura 基于社会学习观点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其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自己完成某种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结果能够影响行为动机,以及在活动中的努力程度、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持久力与耐力,而改善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约束力与应对能力,提高达到预期结果的信念[3]。目前,自我效能理论已在临床康复护理活动中得到了应用[4-5]。 为了完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案,本研究选取2022 年4 月—2023 年3 月该院收治的88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对象, 分析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康复训练取得的护理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8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 例。对照组中男23 例,女21 例;年龄46~79 岁,平均年龄(61.50±5.45)岁;病程10~30 d,平均病程(19.02±3.47)d;偏瘫侧为左侧23 例,右侧21 例;Brunnstrom 分期为Ⅲ期16 例,Ⅳ期19 例,Ⅴ期9 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8~20 分,平均NIHSS 评分(14.70±1.74)分。 研究组中男22 例,女22 例;年龄47~78 岁,平均年龄(61.52±5.67)岁;病程12~30 d,平均病程(19.08±4.02) d;偏瘫侧为左侧22 例, 右侧22 例;Brunnstrom 分期为Ⅲ期15 例,Ⅳ期19 例,Ⅴ期10 例;NIHSS 评分为9 分~20 分,平均NIHSS 评分(14.75±1.87)分。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6]中脑卒中偏瘫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认知能力良好,即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24 分; 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发病前存在躯体功能障碍;既往有颅脑外伤史或手术史;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压;合并其他严重内外科疾病;患有失语症、阿尔茨海默病、精神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1)遵照医嘱合理用药,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用药不良反应。(2)采用发放健康材料、视频动画、口头讲解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知识与康复事项。 (3)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纠正与疏导其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4)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 h 后开始早期康复训练。 ①卧床期时将患者肢体调整为功能体位,每2 h 转变1 次体位,被动活动四肢与关节,之后过渡至主动关节屈伸、抬腿活动等训练,15 min/次,2 次/d;②准备离床前持续关节活动训练,增加健侧翻身、健侧带动患侧翻身、平衡训练,直至能够独立翻身坐起,15 min/次,2 次/d;③离床期时先于床边取坐位,之后进行床旁辅助站立、独自站立、辅助行走与独自行走,且此阶段患者需要完成力所能及的生活事项,如穿衣、如厕、洗漱、吃饭等,20 min/次,2 次/d; ④康复期时根据自身情况增加室外活动及上下楼梯训练,20 min/次,2 次/d。 上述训练均以循序渐进为原则,由专人监护,若有强烈的疲劳感或不适感立即停止训练,干预时间为2 个月。

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采取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康复训练。(1)增加成功的经验: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与其共同制定阶段性康复护理计划与目标,指导其坚持按时、按量完成训练内容,每两周对患者的康复目标达成情况(完成度、基数、效果等)进行评估,对于目标达成者予以充分的肯定与赞扬,与其分析完成目标过程中获取到的成功经验,激发下一阶段的目标达成信心, 目标完成度不佳者则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分析康复训练行为的影响因素,再次优化康复运动训练方案并加强指导与跟踪。 ①上肢任务导向训练:护理人员通过指令要求患者使用患手触摸头、口、腰、小腿等身体部位,使用患手抓持木梳、塑料杯子、勺子等生活物品,使用双手进行拧瓶盖、系鞋带等协调性训练,20 min/次,2 次/d。 ②下肢任务导向训练:护理人员通过指令要求患者向左、右、前、后等方向行走,并逐渐增加上下坡、转弯等训练难度,指导患者进行单脚站立、下蹲捡物品等训练,20 min/次,1 次/d。 (2)增加替代性经验:将病情相当的患者组成小组,每组5~6 例患者,每个小组进行康复训练后由1 名患者进行单独演示,其他患者观察其训练动作与水平,如穿衣训练时将动作分解观察,首先解开纽扣,褪掉衣服,从一侧脱下衣袖,再从另一侧脱下衣服,通过观察间接评估自己的能力,鼓励患者之前互相交经验,20 min/次,1 次/d。 (3)言语劝导:采用一对一沟通方式鼓励患者表达心中情绪,以及对于康复训练的认知情况,明确康复训练行为的影响因素, 耐心予以解释与劝导,并引用大量案例激发患者对于康复的信念,15 min/次,1 次/d。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护理,以语言与监护行为激励其坚持康复训练。 干预时间为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康复训练依从性:通过自拟《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量表》评价,该量表包括训练频率完成情况、训练幅度完成情况、训练内容完成情况、主动训练意愿4 个维度,量表共有20 个条目,每个条目使用5 级评分法,分别计1~5 分,总分20~100 分,其中90~100 分为依从,80~89 分为部分依从,20~79 分为不依从。 总依从率=(部分依从+依从)/总例数×100%。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90,效度指数0.84。(2)肢体运动功能: 通过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量表评价,量表共有2 个维度,即下肢维度(0~34 分)与上肢维度(0~66 分),上下肢运动功能与分值呈正相关性。 (3)自我效能感: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价,量表共有10 个条目,每个条目使用4级评分法,分别计1~4 分,总分10~40 分,自我效能感与分值呈正相关性。(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通过改良Barthel 指数量表(MBI)评价,量表共有10 个项目,分值范围为0~100 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分值呈正相关性。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康复训练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康复训练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比较[n(%)]

2.2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FMA 下肢与上肢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 个月后,两组FMA下肢与上肢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下肢干预前 干预2 个月后images/BZ_180_1875_853_1898_884.png上肢干预前 干预2 个月后研究组(n=44)对照组(n=44)t 值P 值18.03±1.85 18.02±2.02 0.024 0.981 25.32±2.02a 21.45±2.47a 8.045 0.000 32.45±3.56 32.40±3.02 0.071 0.944 48.52±3.02a 42.75±4.02a 7.612 0.000

2.3 两组自我效能感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GSES、MBI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 个月后,两组GSES、MBI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效能感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分]

表3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效能感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aP<0.05。

组别GSES 评分干预前干预2 个月images/BZ_180_1874_1862_1897_1892.pngMBI 评分干预前干预2 个月研究组(n=44)对照组(n=44)t 值P 值18.35±2.56 18.40±3.05 0.083 0.934 35.02±3.70a 30.56±4.40a 5.146 0.000 58.87±3.50 58.95±4.74 0.090 0.928 73.59±5.48a 68.62±6.02a 4.050 0.000

3 讨 论

康复训练是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重要手段,同时能够降低患者残疾程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预防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7]。康复训练可以对大脑持续传入神经刺激信号, 促进受损神经元修复,继而改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8]。 然而,康复训练过程艰辛且漫长, 患者需要面对持续的身心痛苦,所以训练依从性并不理想[9-10]。因此,探寻合理的护理模式调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信念,提高其康复训练依从性,促进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十分必要。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于某种行为信念的自我感受与判断能力,信念越强则应对问题时展现的决心与付出的努力越多[11]。 有研究发现,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效能与健康行为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即高水平的自我效能对于健康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2]。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康复训练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护理模式,其通过增加成功的经验、增加替代性经验、言语劝导激发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其对于疾病的认知与掌控程度,并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获取满足感与自信心,充分调动内在潜能,保持健康行为,为疾病康复提供有力的保障[13-14]。 本研究对研究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了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康复训练,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 个月后研究组GSES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果说明,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增加成功的经验是帮助患者获得与验证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 增加替代性经验利于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而通过他人的建议、指导、鼓励与解释等言语劝导能够使患者感受到了外界的支持与关心,进一步增强了自我效能感。同时,研究组康复训练总依从率,以及干预2 个月后FMA 下肢与上肢评分、M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这说明,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康复训练中增加成功的经验通过制定阶段性的康复目标,可以使患者不断积累经验与成功感,逐渐增强其自信心与训练能力, 并在多次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我效能感,增加替代性经验从而指导患者观察能力水平相当的患者活动,间接评估自己的康复训练能力并获取到间接经验,利于激发其内在积极能量,妥善处理康复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与阻碍,继而保障了康复训练依从性,促进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综上所述,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康复训练能够激发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保障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