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磊
(成武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菏泽 274000)
脑出血属于脑卒中的一种,约占脑卒中的13%,患者症状复杂多样,与出血部位、出血速度、血肿大小等均相关,发病急,且病情进展快,具有较高致残、致死风险[1]。既往临床治疗脑出血时,若出血量较少多采取内科保守治疗,病情严重者则实施手术治疗,传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较为常用,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但创伤较大,影响术后恢复[2]。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微创手术在脑出血治疗应用愈发广泛,微创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手术能够在微创条件下进行脑脊液引流,及时清除血肿,减轻神经功能损害,对加快患者病情改善意义重大,但对于其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具体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3]。 基于此, 本研究选取成武县人民医院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300 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对比分析微创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手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
选取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00 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经头颅CT 扫描确诊;符合本研究手术指征;发病至手术时间<48 h,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凝血功能正常;精神无障碍。排除标准:合并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存在急慢性感染者;合并动脉瘤、外伤性出血等;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短期内实施过重大手术者。 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0 例。 对照组男82 例,女68 例;年龄56~78 岁,平均年龄(67.39±5.33)岁;出血量32~85 mL,平均出血量(58.55±3.74)mL。观察组男79 例,女71 例;年龄55~80 岁,平均年龄(67.42±5.37)岁;出血量33~89 mL,平均出血量(58.60±3.78)mL。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予以全身麻醉,根据患者颅脑CT 确定血肿大小、位置,于近脑皮质处作一切口,长度4~5 cm,常规钻孔,扩大成直径3 cm×3 cm 骨窗,后“十”字形切开脑硬膜,牵开皮质,进入血肿腔,在血肿中心置入引流管,然后使用吸引器清除血肿,初次抽吸量需<30%,避免再出血。 术毕缝合硬脑膜,留置引流管。
观察组行微创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根据患者颅脑CT,确定血肿大小、位置,将穿刺点选择在与血肿腔距离最近的头皮, 采用锥颅钻,垂直进行颅骨钻孔,穿透至硬膜下,后将锥颅钻拔除,置入脑穿刺针,将脑穿刺针刺入血肿腔内,将针芯拔出,与注射器(5 mL)连接,予以缓慢抽吸,抽吸血肿量>1/3后,退出脑穿刺针,置入带侧孔的软塑引流管。 每隔6 h 向血肿腔内注入生理盐水和尿激酶混合液,暂时用引流夹夹闭引流管,夹闭2 h 后开放引流,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术后复查颅脑CT,可根据血肿情况重复注入生理盐水与尿激酶混合液,促进血肿液化引流,待血肿基础清除或残余血肿量少于10 mL,且无出血情况后,将引流管拔除。
(1)神经功能。 术前、术后1 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纳维亚卒中量表(SSS)[5]进行评估。 NIHSS:包括感觉、视野、语言等方面,评分0~42 分,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SSS:评分0~56 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2)炎性因子水平:术前、术后1 周,抽取患者5 mL 静脉血,分离血清,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指标包括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
(3)并发症:统计两组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颅内感染等情况。
(4)生活质量:术前、术后1 个月,采用WHO 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6]进行评估,包括4 个维度,总评分0~100 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两组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SSS 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比较[(),分]
表1 两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比较[(),分]
组别NIHSS 评分术前术后1 个月images/BZ_108_1889_420_1912_450.pngSSS 评分术前术后1 个月对照组(n=150)观察组(n=150)t 值P 值33.75±2.95 33.69±3.03 0.174 0.862 24.19±1.61 20.76±1.22 20.796 0.000 9.53±1.10 9.61±1.12 0.624 0.533 23.96±3.84 31.68±4.29 16.422 0.000
术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周,观察组PCT、IL-6、TNF-α、hs-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脑出血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2 两组脑出血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组别PCT(ng/L)术前术后1 周images/BZ_108_901_1246_924_1277.pngIL-6(ng/L)术前术后1 周images/BZ_108_1348_1252_1371_1283.pngTNF-α(μg/L)术前术后1 周images/BZ_108_1805_1252_1828_1283.pnghs-CRP(ng/L)术前术后1 周对照组(n=150)观察组(n=150)t 值P 值197.76±25.73 198.31±25.80 0.185 0.854 121.65±15.34 95.85±11.56 16.451 0.000 53.56±3.24 53.37±3.32 0.502 0.616 33.65±2.89 24.43±2.16 31.298 0.000 63.95±4.61 64.20±4.65 0.468 0.640 55.42±2.81 41.06±2.33 48.180 0.000 98.36±4.59 98.42±4.63 0.113 0.910 39.27±2.99 28.65±2.13 35.430 0.00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脑出血患者并发症比较[n(%)]
术前,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两组WHOQOL-BREF 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4 两组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组别术前术后1 个月t 值P 值对照组(n=150)观察组(n=150)t 值P 值52.53±3.38 52.86±3.26 0.861 0.390 79.83±5.49 86.95±5.67 11.049 0.000 51.862 63.837 0.000 0.000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症,病因主要与脑血管病变相关,病情进展迅速,会引起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增加致残率、病死率[7]。 因此,临床需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清除血肿,减轻对脑组织、脑神经的损害。手术是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方式,既往临床多选择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虽可有效清除血肿,但存在较大创伤,术中出血量多,且伴有较高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术后恢复进程,故需选择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8]。
近年来,随着我国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创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1 个月, 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SSS、WHOQOL-BREF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术后1周,PCT、IL-6、TNF-α、hs-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在脑出血患者中实施微创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手术较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效果更显著,利于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其原因为微创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其通过脑脊液引流,可降低颅内压,减轻缺血缺氧症状,利于促进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9]。脑出血使得患者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导致炎性因子释放增加、炎症反应加重,还会引起脑组织继发性损伤,相较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手术不会对机体造成较大损伤,故患者无强烈应激反应,利于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同时,其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神经元,有助于修复脑组织, 进一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害,加快生活质量改善[10]。 此外,以钻孔引流的方式实施手术,无脑组织暴露风险,能够降低术后颅内感染风险,而患者在微创手术治疗下恢复较快, 可尽早下床活动,利于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微创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手术治疗脑出血能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