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运动训练辅助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瘫患儿平衡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4-01-26 02:54李云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肌张力脑瘫患儿

李云

(成武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菏泽 274200)

脑瘫是儿科常见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发病于脑部,可导致患儿出现持续性中枢性运动及姿态异常等症候群,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1]。 目前临床针对脑瘫患儿主要以康复治疗为主,常规康复训练虽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运动能力, 但该治疗方式缺乏针对性且周期长,疗效欠佳。 悬吊运动训练(SET)是一种体育康复方法,利用悬吊带将身体悬吊,使身体于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特定的运动训练和肌肉锻炼,从而改善躯体动态稳定性[2]。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通过表面电极将低强度直流电送入头皮下的特定脑区, 以改变脑功能,促进大脑可塑性[3]。 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18 年3月—2023 年7 月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 例脑瘫患儿为对象,对SET 辅助tDCS 治疗儿童脑瘫的具体效果进行探讨。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 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 例。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观察组中男18 例,女17 例;年龄2~8 岁,平均年龄(4.98±1.24)岁;体质指数12.38~22.93 kg/m2,平均体质指数(17.16±0.54)kg/m2;脑瘫类型为痉挛型16 例,肌张力低下型9 例,不随意运动型10 例。对照组中男19 例,女16 例;年龄2~7 岁,平均年龄(4.63±1.37)岁;体质指数12.40~22.89 kg/m2, 平均体质指数 (17.14±0.58)kg/m2;脑瘫类型为痉挛型18 例,肌张力低下型10例,不随意运动型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4]中脑瘫的诊断标准;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损伤或功能不全者; 存在肢体严重痉挛或畸形者;存在恶性肿瘤者;近期参与其他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常规康复训练。(1)Bobath 疗法:通过控制患儿的肌肉和关节,帮助其改善异常姿态,并促进其正常的运动模式,训练时间为30 min/次。 (2)引导式教育:运用综合性的康复训练方法,通过多种信息诱导和激发,促进患儿的潜力,从而达到恢复功能的目的,30 min/次,1 次/d。 持续6 周。

观察组患儿实施SET 联合tDCS 治疗。SET:(1)蹬踏。 将蹬踏训练器置于患儿的悬吊支架上,然后双脚固定在蹬踏器上,双手抓住悬挂带,做蹬踏训练。 (2)分腿。 指导并帮助患儿置于侧卧位,将吊带分别放置在膝关节、踝关节的位置,并将患儿下肢固定住,特别是脚部,随后将悬吊带缓慢地升高,促使患儿的双腿分离。(3)平衡。将患儿放置在悬吊板上,使其双脚与地面平行;患儿双手紧握悬吊绳,用身体从前向后、从左向右移动悬吊板, 以刺激不同方向上的平衡感觉,在此过程中需随之调整身体的平衡,以保持身体垂直于悬吊板。(4)屈膝。指导患儿两手将悬吊绳紧紧抓住,并协助其稳定身体;将健侧肢体置于悬吊带中,患侧下肢做伸展、屈膝的运动。(5)盆骨转体。协助患儿取仰卧位,使膝关节弯曲;将钢性的悬吊带置于患儿的一侧膝关节处,另一侧则不悬吊,在患儿的腰部系上支持带,引导其做抬臂、伸髋、伸膝、扭转骨盆关节。30 min/次,5 次/周,持续6 周。tDCS 治疗:使用经颅直流电刺激仪(江西华恒京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赣械注准20212090101,型号;MBM-IV600),将阳极电极片置于患侧大脑的中央前回上肢运动的支配脑区(M1 区), 阴极电极片放在患儿对侧肩部三角肌,阳极放置区为刺激部位,刺激强度为1.0 mA,25 min/次,1 次/d,治疗时间为6 周。

1.4 观察指标

(1)平衡能力:治疗前后,使用Berg 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共14 项,满分为56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儿平衡功能越好。

(2)运动功能:使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精细运动能力评定量表(FMFM)进行评估,其中GMFM 包含坐位能区60 分、卧位与翻身能区51分、站立位能区39 分、爬与跪能区42 分、行走与跑跳能区72 分,共88 个项目,满分264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越好;FMFM 满分183 分, 评分越高表明患儿精细运动能力越好。

(3)肌张力:治疗前后,使用改良肌张力Ashworth评估量表(MAS)评定,分为6 个等级,分值为0~5 分,分值越低表明患儿肌张力恢复越好。

(4)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后,使用巴氏量表(BI)进行评价,共10 项,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平衡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平衡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B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脑瘫患儿平衡功能比较[(),分]

表1 两组脑瘫患儿平衡功能比较[(),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30.28±2.95 30.46±2.83 0.261 0.795 36.59±3.43 41.57±3.92 5.656 0.000 8.252 13.595 0.000 0.000

2.2 两组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GMFM、FMFM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MFM、F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aP<0.05。

组别GMFM 评分治疗前治疗后images/BZ_73_786_1765_825_1801.pngFMFM 评分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145.85±16.91 146.32±16.25 0.119 0.906 169.52±20.81a 193.65±22.76a 4.629 0.000 118.87±12.79 119.10±12.53 0.076 0.940 129.37±15.56a 145.59±18.38a 3.985 0.000

2.3 两组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AS 评分低于对照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脑瘫患儿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表3 两组脑瘫患儿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aP<0.05。

组别MAS 评分治疗前治疗后images/BZ_73_788_2708_827_2744.pngBI 评分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3.21±0.35 3.16±0.40 0.557 0.580 1.89±0.32a 1.56±0.29a 4.521 0.000 48.73±5.71 48.65±5.84 0.058 0.954 69.62±6.14a 76.39±6.43a 4.505 0.000

3 讨 论

儿童脑瘫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部损伤性疾病,发病原因与颅内出血、早产、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人体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为幼儿时期,脑瘫一旦发病,会产生一系列异常运动状态,还会导致患儿残疾,严重缩短患儿的生存时间[5]。 因此,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案非常必要。

常规康复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运动训练方法,虽对患儿的异常运动模式具有一定改善效果,但因其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效果欠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BBS、GMFM、FMFM 及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M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SET 联合tDCS 治疗脑瘫患儿,能够改善患儿平衡能力和肌张力,增强肢体运功功能,进一步提高日常生活的能力。 分析原因为,本体感觉系统是指身体内和周围存在的众多感受器的总称, 其中包括肌腱、韧带等组织中的感受器和触觉、压力、振动等不同类型的外周感受器,当这些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会传递信息到大脑皮层,从而引起身体的运动和姿势的调整。脑瘫患儿的异常运动模式往往与本体感觉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 而SET 是一种康复训练方法,可通过刺激肢体关节的本体感觉感受器,提高本体感觉系统的敏感性和信息传递的效率, 从而改善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平衡能力的发展[6]。SET 将患儿置于一个不稳定的运动状态中, 需要患儿意识到身体的位置和方向,并通过肌肉控制来保持平衡和完成动作,从而提高腹部核心肌群的稳定,刺激脊髓周围一系列肌群的活动性,使肌肉发展更加均衡,进而增强患儿肌肉的协调、稳定性,调节肌张力的异常[7]。同时,SET 期间通过不断进行肢体运动和姿势调整,可有效改善肌肉痉挛状态,上调患儿协调收缩能力,并通过刺激神经元的活动,恢复患儿的肢体运动能力,同时降低患儿在康复过程中的依赖性,增强其运动的独立性和能动性[8]。

tDCSS 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技术,能够通过改变大脑神经元的静息极化状态和调节突触可塑性,从而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性,促进患儿相关功能的改善。 tDCS 的阳极可增强受损大脑区域的神经元的兴奋性, 激活代表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大脑区域,促进突触传递和神经网络的连接,而阴极则可抑制正常大脑区域的神经元,从而调节大脑两侧的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处于平衡状态,激发神经元潜能,帮助患儿进行运动功能的重组和重建[9]。 此外,tDCS 还能够调节大脑皮质区域的活动,通过刺激运动皮层,增加下肢脊髓神经网络系统的兴奋性和可塑性,改善大脑皮层与下级运动神经元系统之间的连接和通讯,以增强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 进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10]。SET 与tDCS 联合,可产生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训练效果,促进内外部的神经适应和运动学习,帮助患儿改善运动协调性,加快康复。

综上所述,SET 联合tDCS 治疗脑瘫患儿,能够快速恢复患儿的平衡及肢体运动能力, 同时改善肌张力,增强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肌张力脑瘫患儿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请您诊断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