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写作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综述

2024-01-26 20:52:01史婉莹宋时磊
写作 2023年6期
关键词:写作学

史婉莹 宋时磊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97-198页。之后,习总书记多次阐发这一重要论述。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5-46页。“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论述对中国写作学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写作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此背景下,2023年11月10日至12日,中国写作学会“写作与讲好中国故事”学术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旨在倡导写作学界同仁通过写作的方式,挖掘中国故事、建构中国话语、传播中国价值观,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本次会议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由中国写作学会和湖南大学主办,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承办,得到写作杂志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支持。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上海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80 多所高校,以及各省、市、区20多个写作学会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会员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共设置17 场主题发言,收录参会论文77 篇。在“写作与讲好中国故事”主题下,与会专家学者主要聚焦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写作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大会主题发言,同时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写作学教材建设、中国写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近年来中国写作学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取得成就与存在问题、海外写作学科发展动态研究等学科热点展开分论坛研讨。研讨会涉及的写作类型包括文学写作、应用文写作、公文写作、通识性写作、创意写作、非虚构写作、类型化写作、影视写作、新媒体写作等,覆盖面较为广泛。

会议不仅总结了前一阶段写作学学科建设与研究成果,也在写作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提出可开拓的新领域、新问题、新方法,为推进中国写作学学科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写作学界的智慧与力量。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体系建构与路径探索

2021 年,中国写作学会会长方长安在给《当代写作学40 年(1980—2020)》一书所作序言中,曾提出“建设中国写作学派”的主张①方长安:《改革开放时代的写作学——〈当代写作学40年(1980—2020)〉序》,《写作》2021年第4期。。本次学术年会的开幕致辞环节,方会长分析了年会主题“写作与讲好中国故事”的题旨和要义,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写作学派”问题。他认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重要论述,为中国写作学的建设提供了目标和指向,那便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写作学。他指出,中国写作学要放在世界中定位,其本质特征是中国性和中国精神,“建构的基本维度与核心问题是学科体系建设、学术体系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它们构成中国写作学派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与特征”。他还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特色写作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的三项任务。这三项任务为写作实践和写作人才培养以及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一)顶层设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与会学者从中国传统写作教学经验以及西方创意写作学科体系中汲取养分、开拓创新,结合中国特色的现实要求,提出建设性意见。武汉大学萧映以民国时期的“作文”教学、70 年代末—90 年代初开设的“作家班”、近年来创立的人工智能写作教学与创研实验室为切入点,描述了武汉大学写作学科建设的历程。华东师范大学黄平以“创意写作传统溯源与讲好中国故事”为题发言,指出1936 年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的创立,标志着创意写作在全球意义上的出现,而清华大学1928 年开设的“新文学习作”课程、北京大学1931 年开设的“新文艺试作”课程还走在爱荷华大学前头。上海大学张永禄呼吁立足新文科背景,建设以人民性为底层逻辑的中国化创意写作。他讲述了中国化创意写作建设过程中异彩纷呈的故事: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作家2.0提升版故事、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专业作家培养故事、以上海大学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故事。西南大学李金凤在《思维、方法与过程:作为教育教学的创意写作》中认为,创意写作与教育系统密切相关,作为方法的创意写作应在创意写作学中占据核心地位,没有与创意写作理念相配套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意写作的观念和目标也就难以落地生根。昆明理工大学赖若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边疆院校写作学科建设探析》中提出,要反思当前边疆少数民族写作教学的发展瓶颈,发掘少数民族在互动中共生的族裔意识、民族认同以及文化共同体等内涵,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写作教学理论视域,实现合理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各民族从客观事实中更深入地认识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学术体系建设方面,高校代表教师分享了各院校写作课程的建设特色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萧映介绍了武汉大学2019—2021年间的核心写作课程和特色写作项目,强调武汉大学写作学始终秉持学术与文化活动相结合、论文写作与文学创作两手抓、课程改革与专业实习相结合、国际与国内双向交流的基本理念。山东大学谢锡文以“文学生活馆‘讲好中国故事’的经典故事”为题发言,分享其依托文学生活馆搭建“写作与讲好中国故事”实体空间的学术体系建设经验。她提到,文学生活馆同时承担着调研、教育、传播的功能,通过领读经典、人文课堂、作家讲堂、学术工坊、经典十课、走进科学六个课程群组,课堂、直播、图书、音频、视频五个知识平台,实现了经典文本的故事化讲述、经典场景的通识化讲授和经典日常的生活化体验。张永禄介绍了上海大学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五大学科平台,以及对创意写作理论和教育方式的大力引介、对自主理论的初步探索。曹柳星以清华大学的通识课“写作与沟通”为例,探讨高校写作课程建设方式。清华大学基于对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写作课程的深度调研,摸索出独特的写作教学路径,即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与中国通识教育创新为导向,专注于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课程建设,采取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的教学模式。谭军武提出湖南大学将其所倡导的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公共精神与写作通识教育结合起来,借助全过程的开放式培养、写作主体间的对话,打造高品质的公共写作教育平台,为讲好中国故事创造有利条件。金立从浙江大学写作课程建设的经验出发,介绍了浙大人如何以人、自然、社会、创意为支点讲好中国故事。她从理性人格与审美情操的汇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动、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的结合三个方面阐述了浙江大学写作课程的发展理念。

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针对中国话语一度“失语”现象和西方美学的迅猛发展,学者们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性的写作学话语体系。会议探讨了马正平提出的“非构思写作”学说。非构思写作学作为中国学者独立言说的写作学理论,具有范式革新的意义。马正平回忆了20 年前发表《非构思写作学宣言》的始末,认为非构思写作学是文学写作和艺术创作的深层原理,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高等写作、理想写作、生命写作,是对中西古今传统写作学的当代转化与升华发展。他表示,如何将非构思写作学的基本思想运用到国家新课标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是当前值得研究者思考的问题。崔言默、吴远稳《中国学者讲好中国故事,从传统转化生成非构思写作范式——20年来“非构思写作学”评论综述(上)》一文认为,非构思写作学作为中国本土学者的原创性学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文论的现代转化,不仅在国内建立了独立的体系,还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学者的独立言说和思维方式使非构思写作学超越了传统学科,成为前沿的学理,为文学与写作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发。济宁学院杨景生分享了其“整合中西方理论资源,构建中国现代写作学话语体系”的构想,并总结了自己基于“写作理论资源系列研究”的研究方向制定的“每种理论单独研究”和“各种理论在写作环节上整合研究”的研究路径。西北政法大学曾文芳《新时代调查研究的价值导向和公文定位》一文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新时代我党各项事业的基本价值导向,调查研究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这一方针。在调研的实施过程中,选题要紧贴百姓生活,重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实践的积累和沉淀,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对调研成果的论证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成果的转化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调研报告的公文文本创作要从主题、语言、风格上全面彰显“人民性”,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二)人才培养:高等院校与中小学的写作教育

高等院校教育层面,学者们首先围绕写作课程理念与教学设计展开讨论。张永禄提出,高校文艺学科以培养理论研究、批评者及教育者为主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符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重点是文艺创作型人才,而不仅是文艺批评家。新文科战略要求高校发展创意写作学科,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回应时代之需。中北大学廖高会以中北大学课程“文旅项目创意写作”为例,探究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文旅产业写作人才培养模式。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刘碧辉分享了欧卡牌在高职院校公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刘禹珉、郭征帆结合铜仁学院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秘书学专业教学中提高学生新闻采写水平。郑升分享了重庆工商大学“通专结合”理念下商科类高校“主题式”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该课程以人民性、当代性与中国性为立足点,通过主题式、习得式以及三课堂联动等方式方法,助益商科类高校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与素养提升,为新时代商科类、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和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提供有益案例。

高等院校写作教材编写亦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论题。中国写作学会“十四五”重点教材项目由中国写作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设立,目前已遴选立项两批次十余种重点建设教材。多位该教材项目的编写者参与了本次会议。南开大学金鑫分享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写作》的编写策略,指出《大学写作》以调研为先导,立足学生主体性,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走向社会,并以开放的教材结构,培养学生写作研习的自我引领意识。四川美术学院田源总结了《大学艺术写作》教材编撰的美育导向与通识理念。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刘伟关注公文写作教材编研创新的困境与突破。

中小学教育层面,来自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及相关研究者结合丰富多样的课堂案例,分享创意写作课程设计与实施情况。他们也注意吸收高校写作研究最新成果,探索创新中小学写作教学方式方法。安徽师范大学袁丹探讨了非虚构写作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非虚构写作强调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以“我”的在场进行写作,这与高考作文命题、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要求学生关注现实的导向相契合。将非虚构写作引入高中语文教学,能为写作教学提供创新视角,并适当改善学生在写作中脱离现实、假大空的问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温州大学陈妍歆从“思维训练”的视角探析创意写作对我国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崔言默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漫画的启示》为例,展示如何将思维操作模型运用于小学作文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行文达到非构思之境。江亦欣、桑锐、肖佳琦、袁刚、张祖荣等人亦关注到中小学写作教育与创意写作的结合,尝试突破传统写作教学的局限性,提升学生写作思维能力,增强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及有效性。

(三)写作实践:传承性、现实性、前瞻性

参会学者注重传承原有写作研究成果。多位专家对与中国现代写作实践相关的讲义、作文选等实用性文献材料进行考察,为当代写作学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武汉大学陈建军、沈瑞欣从陈望道《作文法讲义》出发,探究中国现代写作理论的早期形态。作为“五四”以后最早系统论述白话文写作的著作,《作文法讲义》借助表意清晰的现代概念、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方法对写作规律进行多层次累积式的揭示,为晚出的其他写作学著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西北民族大学崔正升关注孙俍工的《论说文作法讲义》,结合论说文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近代变革过程,认为孙俍工通过构建文类系统与作法系统,实现国文教育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扬州大学王逊围绕《江苏学校国文成绩》展示民国初年编者收录、编排学生作文的规划思路与突出特点。

参会学者及时关注现实写作现象。刘慧、秦钰分析了欧阳黔森的脱贫攻坚报告文学集《江山如此多娇》的叙事艺术,认为作品书写新时代贵州的“山乡巨变”,讲好了“贵州扶贫故事”,表明主旋律创作与文学审美之间其实并无鸿沟。陈劲松关注我国政府疫情防控通告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郭泽琛探究了“梗文化”背景下“疯狂星期四”广告策略;黄颖以“抖音”为例分析短视频中幽默语言的运用;刘莹关注21 世纪小小说类文学期刊的美学意蕴和文体价值;莫丽君从方言、方物、方志三方面聚焦《北流》的地域书写;汤权扬关注陈忠实书写乡土时采用的民族志写作方式;吴浪平发掘非虚构视域内的行旅文学;杨梦慈以“高铁上是否应该售卖卫生巾”议题为例分析网络公共论辩话语特点;庄桂成探讨了方言写作的意义及限度等。

参会学者充分发掘有价值的写作研究生长点。山东师范大学李红春、韩品玉指出人工智能虽然不能取代人类文学写作,却能代替大部分非情感性写作。泰山科技学院孔唯佳探讨了ChatGPT的出现是否会导致作家群体日益焦虑、文学秩序是否会被打破等问题,认为“文学已死”产生的根源在于AI带来的人的机械化与“赛博格”化。但她同时提出,ChatGPT 的写作也会为人类中心主义控制下的文学创作带来无限可能。湖北经济学院刘婕从美国爱荷华写作模型出发,重新审视该模型所强调的三个主要原则“写你所熟知的”“找到你自己的声音”以及“展现出来、不要告知”,探讨如何在创意写作已有的模式中发展其疗愈可能。武汉大学史婉莹梳理了“返乡书写”概念的生成与传播过程,对中国21世纪长篇小说返乡书写研究进行述评。

二、“写作与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挖掘与意识强化

(一)展现中国形象与中国特色,让世界全面了解当代中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和反映中国当下时代发展的作品受到与会者关注。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刘娟以“木兰”母题为例,探究在图像媒介逐步取替文字书写的新媒体时代语境下民间故事的艺术改编,提出彰显民间文化品格的文艺作品业已成为铸造崭新民族形象的一项重要媒介。民间故事资源的发掘和诠释,关涉中国形象塑造的问题。西北大学关峰由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山本》切入,认为贾平凹的日常生活写作传达了集体无意识的民族日常生活信息,传播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日常文化传统。黑龙江大学杨越以满族作家老舍为例,探析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民族性的创意表达过程,提出少数民族文学作家应当在创意发生阶段完成从个人生活到民族史诗的开掘,在创意发展阶段深化与加强对民族特质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在创意实践阶段从视角、语言和体裁等方面将创意落实。东北师范大学佘飞聚焦当代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创作,认为何建明扎根在中国大地,书写时代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命题,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蕴含着丰富的世界品性。这些观点为中国文学创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深刻的民族性、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独特形象,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论建议。

(二)凸显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学者们汲取中国传统文论及现当代写作精华,提炼具有中国特色风貌的思想与方法,从写作学角度凸显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南宁师范大学高维明认为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形成的文德观对指导当代应用写作有积极作用:既要继承传统之德、兼融政治之德,也要强化写作主体道德素质,规避道德品质存在的偏失,努力加强应用写作的德行思想体系化建设。浙江农林大学曹渊从中国传统写作观中提炼出两大特征:一是“德本文末”说;二是将写作活动等同于生命活动,喻德文关系为根与枝叶的关系。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李文庭以“元宇宙叙事”为切入点分析华语电影《瞬息全宇宙》,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所营造的“视界”实现了对西方虚无主义“盲视”的救赎,彰显了中华民族蕴藉深厚的精神力量,创造性地将中国智慧转化为破解西方虚无主义思想的精神动力,推动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在西方世界传播,促进中国智慧在异域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传播中国价值观,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诸多承载中国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既能让世界人民了解并喜欢中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于无形之中推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蒙古大学李艳茹《文道共兴讲好中国故事》一文,由“文道关系”出发,总结历代文学作品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案例。武汉大学刘诺认为中国改编版电影《忠犬八公》呈现出当代中国发展语境下人与动物、生命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与灵动之美,对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的要求做出了回应。

不少学者提出写作教学应与课程思政教学紧密结合。云南保山学院李娜提出,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挖掘写作独特的育人功能,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陈道雷、赖若良、王美芸、徐芳、张雪梅、段泗英、朱垚颖均讨论了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在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世界推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下的优秀写作实践成果。

三、新时代写作学科“讲好中国故事”的未来展望

(一)发掘优质写作素材,提升中国故事内容质量

武汉诗意文化教育研究院沈学武分享了自己主持的课题成果,遴选100个中国古代经典故事,涵盖成语、寓言、典故、历史、诗词、民俗、神话、诸子等十个类别,启迪青少年从中国传统故事中学习写作技法。重庆电讯职业学院陈道雷认为毛泽东诗词蕴含丰富的“四史”内容,彰显高度的文化自信,体现博大的人文精神,饱含厚重的民族精神,展示鲜活的时代精神。高校可以抓住在线课程建设、早自习诵读、实践课、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前五分钟分享等实践路径,用毛泽东诗词讲好中国故事。浙江农林大学王美芸提出将红色经典作品融入大学写作课程思政。湖南师范大学林申祺从小说《望春风》看格非对传统文学资源的借鉴,例如“史传”传统、“诗骚”传统和中国传统小说技法等。研究者们倡导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汲取写作养分,实现对古典文学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使当下写作者所讲的中国故事增添一种富有本土化和民族性的厚重质地与深沉底蕴。

(二)融合多种写作媒介,增强中国故事传播能力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林晓琳认为大屏幕(电影)、小屏幕(电视)与微屏幕(手机)的媒介演进和人对故事的需求不断地改变着屏幕写作(Screen Writing)的创作形式和接受体验。朱垚颖结合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中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分享了“数字化生存”等主题写作课设计,通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设置和说理写作训练,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台州学院王正提倡“融媒式写作”。他认为,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写作与传播方式,“融媒体”的主要特征在于:新媒思维与新型文明,海量信息与全觉传受,量身打造与个性设置,开放融合与互动交流,全天在线与实时高效。武汉大学夏琼提出,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时间和空间被完全解构,传播者与接受者实时互动,需要新闻生产者尽快适应媒体融合的大环境,做好未来媒体核心产品,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西南大学张纯静《基于读者思维的新媒体写作特性分析与策略探究》一文提出,在读者思维主导下,新媒体写作以“读者本位”的写作姿态对传统写作构成挑战,过去那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自嗨式”写作逐渐向对象化、聚焦式、赋值式、时效性、阅读社交性、风格化的写作转变。创作者应当在写作中调整传统认知,明确目标读者定位,立足行业内容垂直深挖,并建立召唤结构,实现与读者的情感关联,促成文章的裂变式传播。在面向网络媒体中的西方读者传播中国声音时,这种读者思维的新媒体写作意识至关重要。

(三)提炼核心写作概念,打造中国故事学术品牌

河南省写作学会会长管曙光提出“大写作教育观”,来适应新文科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及信息社会和全媒体时代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并指出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写作教育教学在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三明学院谢明辉倡导读写合一的“井字格教学法”。武汉大学王海龙以美国创意写作研究组织(Creative Writing Studies Organization)推出的《创意写作研究期刊》(Journal of Creative Writing Studies)为中心,了解海外写作学界对“创意写作研究”的思考。他提醒道,《创意写作研究期刊》的产生有其本土研究语境,“创意写作研究”术语的提出也有其本土学术背景。对于中国而言,固然可以移植外来概念,但不能简单挪用,不应忽视海外的研究语境和学术背景,也不应忽视中国学术研究的现实情况。如果引入“创意写作研究”的概念,那么对于“创意写作研究”的术语合理性问题、学科身份问题及其与“创意写作”之间的关系问题,需要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写作学实际出发,审慎思考。

四、结语

当今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丰富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地反映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是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极佳途径。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息息相通,能够使外国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承担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中国文学走出去、彰显其世界意义正当其时。

此次会议以世界为视野,立足中国写作实践,紧扣“写作与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探讨如何在新时代向世界讲述中国。方长安会长在开幕致辞中指出:“长期以来,我们研究写作现象,无论是从哪个方面切入,诸如题材处理、主题表达、语言修辞运用,诸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写作研究,诸如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创意写作、科幻写作、应用文写作、人工智能写作等,其实都是在研究如何叙事与抒情,如何讲述世界,如何讲述中国,如何讲述我们自己。而如何写好、讲好中国故事是其中的核心主题。”中国写作学会在对中国写作学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构建中国写作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努力建设中国写作学派,加强与不同国家地区写作学界的联系,文明互鉴,在国际写作学界发出中国写作学的声音,使中国写作学成为世界写作学科谱系中的重要力量。①方长安:《改革开放时代的写作学——〈当代写作学40年(1980—2020)〉序》,《写作》2021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写作学
改革开放时代的写作学
——《当代写作学40年(1980—2020)》序
写作(2021年4期)2021-11-21 19:07:54
高校写作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路径
全媒体视野下高校基础写作课程现状研究
文学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5 23:50:30
全媒体视野下高校基础写作课程的新构
文学教育(2021年9期)2021-09-27 13:13:52
文章学、写作学与文艺学的辨证
大众文艺(2019年14期)2019-01-27 11:31:55
彭小明与写作教学研究
汪曾祺小说与中国写作学传统
北方论丛(2018年5期)2018-09-10 09:15:39
“写作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文教资料(2017年16期)2017-08-21 07:34:08
从“写作学”转向“创意学”
——创意写作本土化的可能趋势
写作学的尴尬处境与创立学科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