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杨梦溪?肖瑶
摘 要:新文科建设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如何按照新文科的要求做好课程思政的引领与实施,以全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金融学专业为例,以新文科的建设要求为指引,分析了新文科的内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剖析了传统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促进新文科专业教育与金融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新文科 金融学专业 课程思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金融业也得到了长足进步。金融学专业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金融人才的重任,对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新经济形态的出现,金融行业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金融人才成为金融学专业面临的新挑战。2019年,教育部提出要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文科建设为金融学专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新文科理念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如何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打造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新格局,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以培养适应新要求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拟通过分析新文科的内涵及特征,剖析传统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以期为新时代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新文科的内涵
新文科作为一个教育新理念,于2017年由美国的希拉姆学院首先提出,是在现有传统文科教育基础上进行重构、升级和改造的新生事物。2019年4月,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将新文科作为战略发展方向,并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一起,组成“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拉开了中国新文科建设的序幕。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在继承传统文科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重塑与升级,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新文科建设迅速成为高校改革的新方向,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这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新文科有以下几个内在特征。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注重道德塑造和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是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提高数据处理和数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四是实现文理交叉与融合,培养综合素质,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五是推进产教融合,减少产教脱节,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1]
二、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
相較于传统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现科技赋能,促进专业转型。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类进入“数智”时代,传统的金融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与科技实现了深度融合。金融专业建设需要利用新科学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赋能人才培养,提升育人水平。[2]
二是推进学科交叉,培养复合人才。新一轮科技革命给金融业带来了良机,也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金融与科技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因此,金融专业必须进行改革创新,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进行知识体系重构,实现与计算机、数学、统计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同时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培养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都具备的“双素质”人才;通过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金融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大数据等新技术,能更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成为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三是加强产教融合,对接产业需求。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的专业教育与产业实践呈现出融合发展的特征,二者互相支撑、同向同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金融专业而言,在产教融合的趋势下,应以课程为抓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使人才培养真正对接产业需求,为培养复合型实践型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四是开阔国际视野,胜任国际竞争。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新文科建设要服务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战略,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因此金融专业的建设要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培养学生的国际前沿知识储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提升他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应对能力。
三、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学专业教学的对象是未来从事金融业的学生,因此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肩负起培养学生品德的重任。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后,许多高校都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思政意识不强
部分金融学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思想上没有把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忽视了价值观引领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导致课程思政存在“重形式、轻内容”“有名无实”的现象,课程思政建设形同虚设。
(二)思政元素挖掘不成体系且陈旧化
面对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的冲击,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进行转型升级,既要突出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又要实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即打破学科界限,与计算机、统计、管理等学科实现交叉融合。因此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要体现这些新变化,但是目前金融专业课程政建设多停留在原则和框架层面,没有将行业转型新特点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且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时候不成体系,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不利于推进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建设。[3]
(三)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单一且生硬灌输
当前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价值观引领方式还多停留在直接灌输和说教层面,主要依靠教师课堂讲授,很少采用讨论、案例研究、课程设计等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也很少设置情境模拟、金融实践等实践环节。这导致课程思政存在知识传授占比过多、思政融入生硬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四)评价体系不健全且评价手段单一
当前金融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教学评价的主体多是教师,评价则是教师主观的评价,缺乏学生之间的评价;二是评价形式较为单一,评价多停留在期末考核这种单一评价上,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价和全程跟踪评价,无法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效果做出全面系统的判断。
(五)缺乏课程思政的体系化设计
目前思政教学往往局限在单门课程里,时常出现教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现象,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较少,整体上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较弱,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缺乏课程思政的体系化设计,专业思政的引领作用不强,这就难以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优秀案例和创新经验体系化、制度化,协同育人效果较差。[4]
四、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结合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和金融学专业的特点,针对传统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新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明确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明确的目标体系,是进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依据。结合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构建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时,应当突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家国情怀,树立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涵。同时,针对金融专业的特殊属性,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系还应强调诚信意识、合规守法、防控风险、服务实体等方面的培育。因此,目标体系构建要从“国家发展—社会服务—个人素养”三个层面进行目标设置,从而实现从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到金融业社会责任,最终落实到个人职业素养的有机衔接。教师通过描绘国家经济与金融业的发展历程,让学生理解自身专业与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进而分析金融机构的社会服务价值,使学生确立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责任担当;最后将这种责任感转化为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推动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主动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行合一。
(二)构建基于专业思政引领下的专业课程群
首先,金融专业应基于目标体系构建专业课程群,将课程按基础工具类、产教融合类、科技赋能类和国际化类进行分类,以符合新文科要求。其次,立足专业思政目标,深入挖掘课程群的思政元素,设置国家发展、社会服务、个人素养这三大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再设置若干二级指标,将这些指标与不同课程群相匹配,引领课程思政融入。最后,把家国情怀作为贯穿各课程群的主线,其他指标重点融入不同课程群,形成相互关联的思政元素体系。通过课程群建设,加强师生和课程之间的沟通协作,全面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5]
(三)建设完备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库
根据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系,教学团队要深入挖掘各门课程及其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元素库。
一是使用分解法和关联法,先将金融专业思政目标进行拆分,分配到不同的课程群,再深化到单个课程,形成课程群思政要素和单课思政要素。然后将课程群和单课中的相近思政要点进行关联和融合,形成若干条相互衔接的思政主线。通过思政面向课程矩阵的构建,有机梳理各课程思政要素,避免重复和碎片化,实现思政要素的递进和协同,从专业思政引领到课程思政落实的有机过渡和内在统一,真正发挥专业思政的引领作用。二是按照“国家发展—社会服务—个人素养”三层内涵挖掘思政元素,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角度充分开发思政育人资源,同时要特别注重创新精神的培育、科技思维的塑造、国际视野的开阔等,从而形成新文科引领下的专业思政育人体系,实现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共同育人。只有构建起系统完备的课程思政元素库,才能为不同课程和教学团隊的建设提供共享资源,显著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新文科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积极创新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范式
针对不同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思政元素特点,教学团队要研究并创新教学范式,使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实现有机统一。
一是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以课程群为基础开发课程思政案例库等教学资源,同一个课程群的教师可以进行不断沟通打磨,抓住该课程群的主线进行建设,提升建设成效。二是丰富教学方法,学生可通过课堂辩论、探究学习、头脑风暴、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自主提炼思政元素,教师可以借助现代科技,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开发新的教学情境,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除创新范式外,还要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依托于课程群的思政建设定位,各门课程要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元素,注重学科交叉、科技赋能和国际化提升,做到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融入,从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任务等多角度同频实施,使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6]
(五)构建多元化多主体的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
思政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有赖于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
一是要多主体实施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组间评价和组内评价,全员参与,提升评价的可信度。二是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一方面要建立包含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要素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学期或课程开始和结束时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测试,比较结果的变化,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既能检查学生的专业学习,又能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实现全面监控并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全方位进行评价,从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组织到教学效果反馈等各个环节都开展评价,形成循环反馈机制。教师通过对各环节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实现思政教学的持续改进。
(六)落实多方合作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落实多方合作是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讲,一是落实校企合作,通过产教融合引入行业资源与专家,在实践中推进课程思政,深化协同育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二是落实院系合作,整合学校资源,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交流研究,共同开发课程思政案例库,提供经验支撑;三是落实师生合作,在教学全过程中发挥师生主体作用,教师负责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提炼思政元素,互动中实现价值塑造。多方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有利于打破课程思政建设的孤立状态,形成合力,在实践中推进课程思政不断深化,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五、结语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要求。本文结合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针对传统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创新,从明确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构建基于专业思政引领下的专业课程群、建设完备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库、积极创新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范式、构建多元化多主体的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落实多方合作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推动新文科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为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2] 董必荣.思政引领下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财会通讯,2022(18):35-41.
[3] 滕昱,周晓夏.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路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2(21):81-84.
[4] 高磊,李媛媛.新文科背景下财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J]. 商业经济,2022(6):183-186.
[5] 杨梦溪,刘濛,姚洋.应用型财经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37):105-108.
[6] 谢文武,韩瑾.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的融合——以金融核心课程群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33-135.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北金融学院校级课程思政教改专项“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为例” (2023KCSZ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