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悦蕊?石飞
摘 要:语言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象征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塑造城市独特文化风韵与文化形象。因此,在研究语言景观时,有必要关注其在文化内涵、教育场域以及身份认同中的独特功能。本文以南京大学城语言景观为样本,试分析语言景观在教育场域中所具有或体现出的独特功能,以期为其他大学城的语言景观设计与相关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京大学城 语言景观 教育牵引功能 世界文学之都
兰德里(Landry)和波里斯(Bourhis)最早提出“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的概念,认为“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是由公共路牌、广告牌、街道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建筑物公共标牌上的语言组成的”。国内关于语言景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多集中于景观调查[1]、景观建设、语言服务[2]、旅游景区、多模态、研究述评[3]等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已有学者注意到了语言景观在教育场域中的特殊功能,如孔悠静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结合高校教育场域的特殊性,分析隐藏在语言景观背后的意识形态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4]
不难看出,以往研究多侧重于语言景观的实际应用,而关于教育场域内的语言景观,近几年虽有学者展开尝试性探索,但仍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基于此,本文以南京大学城的语言景观为样本,试分析语言景观在教育场域中所具有或体现出的独特功能,以期为其他大学城的语言景观设计与相关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南京大学城语言景观的现状
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随着南京各大学的聚集,于城内形成了三个主要的大学城: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浦口大学城。各大学城周围的语言景观建设各具特色,却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大量出现为倡导文明新风尚、培养良好政治素养、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从而积极发挥大学城语言景观的教育牵引功能与文化塑造功能的官方标牌。这在仙林大学城的语言景观中则尤为突出,诸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标语几乎随处可见。项目组成员对南京各大学城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借助影像拍摄等方式对语料进行记录,共收集到600余张语言景观照片,并将其进行编码处理、分类计数。下面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分析其语言景观的现状。
仙林大学城的语言景观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给予了充分关注,如随处可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板,以及印有“行善是福”标语的广告牌等。在设计语言景观时,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关照,或将有利于推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我们也发现其语言景观建设存在如下几个问题:① 公交站台标有的语言景观陈旧、重复;② 政策性的宣传标语较多,文学性的则较少,亟待提高“文学之都”的身份自觉;③ 仍有较多可利用的语言景观空间被闲置;④ 语言景观数目较少,且缺少鲜明的城市特点;⑤ 语言景观的主题、形式仍较为单一、单薄,需要有所创新。
此外,课题组对大学城校内的语言景观进行了调查。由于调查期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学城内各大学暂停开放,课题组故采用线上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截至2023年2月,共收回222份答卷,其中无效答卷为7份,有效答卷总计为215份。本次调查兼顾了南京城内三个主要的大学城——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浦口大学城,同时也覆盖了大学城中的多个群体。调查结果显示,校内语言景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精神文明标语、学生制作的活动宣传海报、校风校训等校园宣传标语、具有校园或专业特色的标牌或标语为主,以前两类最为常见。这也与课题组对校外语言景观的调查相符合,说明相关部门在南京大学城设置语言景观时,有着重关注到语言景观在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社会主义思想层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课题组也关注到,大学城中的各个群体期待在校内看到的语言景观类型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精神文明的、反映社会焦点问题的、具有南京方言或本地特色的、有名人名言或名家事迹的、双语或多语言的等,并以前三类最为显著。
问卷结果亦反映出大学师生对南京大学城语言景观的建设现况总体持认可态度,并对其建设前景充满期待,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93.95%的受访对象认可大学城语言景观的文化塑造功能,并期盼其以文化塑造功能为抓手,向深发挥其教育牵引功能。然而他们也指出,当前文化塑造功能多停留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先进文化上,或可在此基础上,拥有更多可能,如:反映当下流行风尚以营造亲民校风、体现少数民族文化以深化民族认同、运用方言因素彰显城市特色、呈现南京文人事迹以展示文都风范等(见图1)。
第二,当前南京大学城校内语言景观建设存在标语老旧、久失更新,内容僵化、刻板、“模式化”,内容重复、冗余,主题恰当但用语、表达不当,部分主题不符合时代、环境的要求以及“受众意识”弱,对主要受众“大学生”关注不足等问题。其中,以内容僵化、刻板、“模式化”和“受众意识”弱,对主要受众“大学生”关注不足等问题最为显著。除此以外,也有不少受访者表示其内容老旧、久失更新,这亦与课题组在进行实地考察时得到的结论相一致。由此,他们由衷期待着相关部门可以扭转当前语言景观内容“模式化”的趋势,积极创新以激发其无限活力,通过“特色化”大学城语言景观,进一步展现其独特的教育牵引功能(见图2)。
第三,大部分受访对象表现出期盼丰富大学城语言景观文化内涵、更新组成部分的意愿。例如,100%的受访对象都期待着少数民族文化能在南京大学城的语言景观中有所呈现,其中有75.81%的受访对象则表示十分期待,这也为大学城语言景观发挥深化身份认同的教育牵引功能及营造民族和谐、互爱氛围的文化塑造功能提供了坚实的受众基础;又如,80%的被测者知晓南京在201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文学之都”名列,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91.63%的受访对象表示非常期待“世界文学之都”的身份在南京大學城语言景观上有更多体现,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文化塑造功能、科普人文知识的信息传递功能、深化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的教育牵引功能等提供广阔的展现空间。
这也引发了项目组的思考:大学城作为高校聚集地,其内部语言景观的受众多元——以汉族大学生为主,同时又兼有少数民族学生、外籍教授等,并且,不同群体对教育语言景观亦有着不同的需求与期盼。相关部门在设计、建设南京大学城语言景观时,对语言景观在文化内涵、教育环境与身份认同方面的独特功能关注度不足,可以通过重点关注语言景观在教育环境中的多元功能,以使大学城语言景观更加符合新时代与所处的特殊教育环境的要求。
二、南京大学城语言景观的多元教育功能
语言景观具有多元功能,具有信息功能、象征功能,于象征功能中蕴含着语言权势与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映射。[5]在教育场域中,语言景观则体现出明显的教育牵引功能,如孔悠静以南京医科大学内的语言景观为例,结合高校教育场域的特殊性,揭示其意识形态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功能。[6]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除此以外,教育牵引功能还具备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与应用空间,亦在大学城中得到独特而集中的体现。我们通过分析实地调查及以面向大学城内各主要受众的调查问卷结果,总结出以下三种具体表现。
(一)促进“二语习得”
围绕“语言景观在外语学习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个问题,早有学者提出探讨。戈尔特(Gorter)和西诺兹( Cenoz)提出,语言景观可以作为二语习得重要的输入来源,有助于学习者习得语用能力、多元识读能力并加强语言意识的主张;尚国文从理论层面出发,介绍了国际语言景观作为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的发展理论,鼓励广大中国教师将其引入实际的外语教学中,以使其特殊作用得到充分发挥。[7]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践以检验、分析语言景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殊作用。潘红英运用语言景观空间三位一体教学法于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展了英语写作实践,印证了语言景观对于二语习得的特殊作用,具体表现在其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促进学生习得多模态识读技能等方面[8];杨金龙、梅德明采集乌鲁木齐市、库尔勒市和喀什地区的语言景观,分析当地语言景观对普通话习得的独特作用,探讨新疆双语教育模式的理性选择及过渡方式等。[9]
可以说,语言景观作为二语习得重要的输入来源,精良的多语互译有助于学习者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在宁大学生大多都有通过英语四六级的需求,并且84.83%的被测者表示自己关注过中文标牌的英文翻译且认为其对英语学习有所帮助,由此可见,语言景观在大学城中所具有的促进二语习得的功能愈加明显。同时,课题组对南京各大学城的语言景观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存在部分双语标语排版不当、不符合外语的读写习惯、中英文不对应的问题,且英文部分字体较小、难以认读,几乎失去其应起到的信息传递的功能,亟待通过“精细化”中英对译保障大学城语言景观促进大学生及留学生“二语习得”的教育牵引功能的发挥。
(二)完成“价值引领”
语言景观作为语言政策的具体呈现,同时,也成为语言政策的能动性的载体,是各认同之间的互动与冲突在实践中的体现,亦是各认同自我选择的结果,能够反作用于以语言为载体的个人思想观念塑造、集体价值观念引导上,于潜移默化中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10]也因此,在设计大学城语言景观时,必须重视语言景观的公共语言服务功能,重视其具有的能动作用。俞玮奇提出,当政府的语言管理意识与当地民众的语言生活、语言需求之间出现距离时,或许应该通过文化多元主义的模式,使各种语言、文化和谐共存,促进不同族群间的理解和沟通[11],以最大程度发挥语言景观对观念塑造、价值引领的能动作用。
考虑到在大学城中,语言景观存在着多元受众群体,98.59%的受访对象又尤其期待在南京大学城内,能够出现具有南京方言及本地特色的或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语言景观。因此,语言景观设计相关部门可通过于校内外设立方言角、定期或轮流举办少数民族文化宣传活动等方式,满足以上群体对于大学城语言景观的多样需求,以丰富所在地语言景观的文化内涵,扩展其教育牵引功能的应用面,完善大学城语言景观的建设。
(三)深化“身份认同”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设计语言景观时应该关注到不同受众的多样需求,践行文化多元主义,因为语言景观是多方互动产生的话语赋权的结果。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群体以其对语言资源的不同使用和评价标准,不同程度地塑造着语言景观的形态。也因此,语言景观呈现出主体及受众多元化、内涵及功能多样化、应用渠道丰富化的趋势。怎样制定科学的语言政策,运用合适的语言景观反映地区对国家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贯彻实施情况,对语言政策的制定产生积极的反馈作用,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现实依据,提高语言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协调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语言问题,促进集体身份认同[12],亦是当前大学城语言景观建设亟须回答的问题。
大学城内的受众群体较为多元,因此相关部门在建设大学城语言景观时,在关注个别群体的需求的同时,还需综合考虑其他群体的期待,拟立建设计劃后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以深化各群体的身份认同,引导各群体之间形成“互晓、互助”的友爱之风,最终发挥语言景观促进集体身份认同的功能。
总的来说,语言景观各功能间的协调与否及对各功能的不同侧重,构成了地区语言景观的不同特点。作为大学聚集地,大学城在关注地区语言景观常规功能的基础上,也应对其在教育场域中所具有的教育牵引、文化塑造等独特功能给予更多关注,以扭转当前语言景观内容“模式化”的趋势,积极创新,通过“特色化”大学城语言景观,激发其教育牵引功能的无限活力。
三、结语
调查结果反映,南京大学城当前的总体建设情况良好,基本满足各方需求。但同时,在丰富语言景观文化内涵、扩展其在教育环境中的多元功能与贴合“世界文学之都”的身份等方面,各受众群体对其后续建设仍抱有不少期待。除此以外,相关部门在设计、完善大学城语言景观时,也需重视语言景观在教育场所中的多元功能,以使其各功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然而在大学城语言景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被关注的功能可能远不止这些。因此,语言景观在教育场域中所表现出的功能多样性,值得更深入地探讨与研究,从而指导大学城语言景观的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 邱莹.上饶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6(3):40-49.
[2] 孙浩峰.体育赛事场地广告语言景观研究——以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20(4):92-100.
[3] 陈睿.论语言景观研究热点的多维取向[J].江淮论坛,2021(6):187-192
[4] 孔悠静.高等医学院校语言景观研究——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21(3):50-53,11.
[5] 尚国文,周先武.非典型语言景观的类型、特征及研究视角[J].语言战略研究,2020(4):37-47,60.
[6] 尚国文.语言景观与语言教学:从资源到工具[J].语言战略研究,2017(2):11-19.
[7] 潘红英.语言景观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22(2):19-22,25.
[8] 杨金龙,梅德明.新疆双语教育模式的理性选择与过渡——一项基于语言景观的实证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6(4):35-41.
[9] 俞玮奇,王婷婷,孙亚楠.国际化大都市外侨聚居区的多语景观实态——以北京望京和上海古北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6(1):36-44.
[10] 聂鹏,木乃热哈.西昌市彝文语言景观调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7(1):70-79.
[11] Landry. B., R. Bourhis.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1):23-49.
[12] Cenoz, J., D. Gorter.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Minority Languag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2006(3):67-80.
[13] Cenoz, J., Gorter, D. Linguistic Landscape as An Additional Source of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2008(46):257-276.
基金項目: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南京‘大学城语言景观研究” (202214436014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