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面与尽情之间

2024-01-25 10:18杨静宜
文教资料 2023年18期
关键词:红楼梦

杨静宜

摘 要:“秦可卿之死”作为《红楼梦》死亡叙事的一部分,贯彻了作者“无一笔相重”的写作理念,“秦可卿之死”在全书结构中处于类似话本小说中“得胜头回”的地位,而且秦可卿是一个高度意象化的人物。基于上述三方面的考量,作者并未正面交代秦可卿的死因和死法,通过在体面与尽情之间求得平衡,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内涵和永恒艺术魅力的人物。

关键词:《红楼梦》 死亡叙事 秦可卿之死 艺术构思

以往对于“秦可卿之死”的研究,都是通过《红楼梦》正文里透露的蛛丝马迹来还原被隐去的真事,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事实层面。关于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文字被隐去的原因,为人所普遍认同的便是脂批《红楼梦》中所说,“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是作者“大发慈悲心也”[1]。但这仅仅是从情节内容方面对隐去的原因做出了解释,并未从小说结构布局和叙事手法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拟从《红楼梦》叙事理念、“秦可卿之死”在全书结构中的地位以及秦可卿在书中的形象这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尝试从小说叙事艺术的角度来理解作者如此设计的意图。

一、 “无一笔相重”的创作理念——以死亡书写为例

脂批中提到,作者“总不重犯,写一次有一次的新样文法”[2],绝不肯用同一种笔墨来描写相似的情节。《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大大小小的死亡,仅仅是体现在回目中的就有十二回,分别是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第十六回“秦鲸卿夭逝黄泉路”、第三十二回“含耻辱情烈死金钏”、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第六十三回“死金丹独艳理亲丧”、第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第六十九回“觉大限吞生金自逝”、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比例达到了15%。可以说,死亡叙事反复出现在小说之中,构成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于其中不断变换笔墨,在相似的情节中写出了不同,以服务于主旨表达和人物塑造。

(一)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死亡有不同的写法

书中人物死法各异。冯渊是被薛蟠手下打成重伤死的;张财主之女金哥,“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那守备之子闻得金哥自尽,他也是个极多情的,遂也投河而死”[3],颇有《孔雀东南飞》的影子;贾府中女性人物如秦可卿是自缢(病死);秦可卿的丫鬟瑞珠,在秦可卿死后“触柱而亡”;金钏是跳井;鲍二家的“吊死了”;尤三姐是自刎;尤二姐是吞金;晴雯是病死;“虽是厨役之女,却生的人物与平、袭、紫、鸳皆类”的柳五儿“素有弱疾”[4],因为玫瑰露的事“受了委屈烦恼,回家去又气病了”[5],不久便“短命死了”;香菱在夏金桂大闹薛宅之后就生了病,请医服药也不见效,不久之后便“香魂返故乡”了。

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死亡书写采取不同的叙事节奏和手法,从形式到内容都与所写人物的性格相吻合。风流袅娜的秦可卿在天香楼上悬梁自缢,作者只在判词中隐约模糊地提及。性情爽快的尤三姐拔剑自刎时,作者的叙述也非常干脆,丝毫不拖泥带水,用“一听”“连忙”“便”“只”等几个词串联起了尤三姐自刎前的全部行动,其节奏之快,不仅小说中的人物反应不过来,读者也丝毫没有反应的时间。然后作者突然改换叙事节奏,用韵文截住了快节奏的短句,使行文一顿,极具画面感的同时,也仿佛是用文字为尤三姐这样一个性情刚烈、爱恨分明、行动果决的人物配上了退场时的背景音乐,从中足以见出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怜惜。尤三姐是当众自刎,而心痴意软的尤二姐则是在深夜人不知鬼不觉地吞金自尽,作者于此处百般曲折地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行文也一并染上了忧郁苦闷的色彩。尤二姐死后,因为她“实在温和怜下,比凤姐原强”,众人“谁不伤心落泪,只不敢与凤姐看见”[6],和秦可卿死后“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7],在行文上十分相近。

在篇幅详略的安排上,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死亡书写也各有侧重,承担不同功能,“省却多少累赘笔墨”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相似情节之间的相互关联和补充照应。死于秦可卿前后的贾瑞和秦钟,一个对自己的嫂子有意,一个和比丘尼有染,二人都死于情欲与礼教的双重压力,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处于二者之间的秦可卿的死因。在“秦可卿之死”中,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葬礼之排场,并借由葬礼引出了后文中陆续登场的人物。例如,秦氏死后,贾代儒带领贾家子孙前来商议如何料理后事,其中就有后文经常出现的贾芸;尤氏的几个眷属、忠靖侯史鼎的夫人来祭吊,为接下来尤氏姐妹、史湘云的出场做了铺垫。尤氏姐妹的相关情节则重在对死亡过程的描写,以第六十九回为例,先是下人们不听使唤、暗中讥讽气病了尤二姐,加上秋桐的有意欺压,之后又来了个胡庸医乱开药导致尤二姐小产,身心都受尽折磨的尤二姐,最终在自愧自悔中选择自我了结。尤二姐吞金自尽前的心路历程,未尝不是秦可卿所曾经历过的。金钏和晴雯的死亡则借由书中多个人物之口补出,并未直接描绘。在宝玉为晴雯而作的《芙蓉女儿诔》中,将“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垅中,女儿薄命”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8],又为黛玉的死亡埋下伏笔。

(二)同一死亡事件会有不同视角下的多个版本

作者对于同一个人物的死亡有时会切换不同的视角来完整交代前因后果,或者写出不同的版本,让人难以分辨真假。单是冯渊之死,小说中就轮番使用了贾府、贾雨村、冯家下人、门子、薛蟠五个视角交代前因后果。先是在第三回末提到贾府视角下“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9];其次是第四回開篇贾雨村视角下“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致殴伤人命”[10]的官司;再由冯家下人说出前因后果;接着由门子向贾雨村详细讲述了冯家情况和英莲下落;最后是薛蟠视角下的“因恃强喝令手下豪奴将冯渊打死”[11]。在这五个事件关涉方的视角下所叙述的同一件事中,不仅仅“英、冯二人一段小悲欢幻景,从葫芦僧口中补出,省却闲文之法也”[12],同时由此引出了薛家,并于其中穿插了对香菱和薛家兄妹性格的交代。贾瑞正照风月鉴被镜中人拿铁链套走之后,作者紧接着便从一旁服侍之人的视角来描写贾瑞的死状。金钏的死亡有四个版本,首先是从一个老婆子的口中补出金钏被赶回家后的情形和结局;接着是王夫人和宝钗说金钏因为弄坏了自己的一件东西被撵回家,“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宝钗听到后,宽慰王夫人的说法是“(金钏)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13];后来又有贾环添油加醋说给父亲贾政的版本,将金钏的死说成是被宝玉强奸未遂赌气投井。在这四种视角中,虽然金钏“死在井里”这个事实没有变,对于她死在井里的原因和过程却有四种说法,这四个叙述人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也由此活现于纸上。柳湘莲跟随跛足道人不知所踪之后,作者又借薛姨妈之口道出“靠那道士,能往那里远去,左不过是在这方近左右的庙里寺里罢了”[14];而薛蟠店里一个伶俐的伙计又提供了一个新说法,也许柳湘莲“看破那道士的妖术邪法,特意跟他去,在背地摆布他,也未可知”[15]。尤二姐的死因,虽然书中明明白白说是吞金自逝,传到贾母耳朵里的却是“痨病死的”,这和同样卧病在床但死后“合家皆知,无不纳罕”的秦可卿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手法也用在了写晴雯之死上。晴雯临死前托梦宝玉来道别,晴雯死后,宝玉向两个小丫头询问晴雯死前的情况,一个小丫头说“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夜”[16],另一个则说晴雯被天上的神仙请去做了芙蓉花神。虽然后一种版本不过是小丫头顺着宝玉心意胡诌的,可是通部《红楼梦》又何尝不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的是,在作者的创作理念中,真与假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不过是从不同视角对既有材料进行组织和剪接罢了。书中的伶俐人是这样宽慰人心的,作者也是这样组织和重构秦可卿死亡情节的。

从《红楼梦》的死亡书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创作脉络,即作者在行文中会根据具体人物来变换叙事手法和视角、裁剪素材,使行文不至于单调的同时,也在起着塑造人物的作用。只在正文中略做点染、“虽实写而却未写”的“秦可卿之死”,正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写作理念的具体应用。

放眼前八十回,书中写到人物的死亡无外乎三种类型:第一,不同视角下的多个版本,例如冯渊、金钏、柳湘莲、晴雯;第二,浓墨重彩地进行正面描写,例如贾瑞、秦钟、尤氏姐妹;第三,用几句话一带而过,例如张金哥和守备之子、柳五儿。前两种有时兼有亦真亦幻的色彩,唯独“秦可卿之死”没有单独使用上述任何一种框架进行叙述,但每种类型都有所涉及——有多个版本的视角,有梦幻描写,对于具体死亡过程语焉不详,却又在行文中、在相近情节和相似人物的写作中充满暗示,可以说是融合了上述所有类型的、一种全新的也是通部书中独一无二的类型,从中可以看出“秦可卿之死”在全书结构和作者眼中重要又特殊的地位。

二、“秦可卿之死”是红楼一梦的引子

已有研究者指出,“秦可卿的警幻故事,从结构上统领了这支大厦将倾、瞬息离散的‘红楼梦曲。秦可卿的全部故事“只留下引梦、入梦、生病、死亡等直接相关于小说主题的片段和瞬间,且多侧笔交代”。[17]秦可卿的死亡可以说是书中所有重要女性死亡的蓝本,而秦可卿本人则有着书中所有主要女性角色的影子。秦可卿的故事作为一个开端、一个引子,可以类比话本小说中的“得胜头回”,在行文上自然要简略,不能过多着墨,这样才不会过多占据正文的篇幅,影响正文的表达。

情节在小说中的位置与功能规定了其内容与表达方式。正如第五十回芦雪广联诗时所说的长诗的开头要为后文留地步一样,作为小说后文以及古往今来无数风流故事缩影的“秦事”,下笔自然不能过于详细具体,要克制才能有无限生发的可能性。正如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生住异灭的过程一样,作者在叙事中也在尽量还原现实中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因此需要层层递进,不会一开篇就是高潮,也不会一开篇就详细展开。从结构安排上来考虑,天香楼一节似乎也并非必不可少的文字。秦可卿的情色故事固然会为人物增色,但更为重要的是借由“秦氏之死”,引出“阿凤正传”。

三、秦可卿是一个高度意象化的人物

“情既相逢必主淫”,秦可卿是一个兼具情与淫的人,这点在判词中说得很明白。秦可卿卧室中充满暗示和隐喻的陈设,也可以看作是对其“淫”的属性的强调。

关于秦可卿的身世,书中虽然提到她是秦业由养生堂抱来的,但其实并未作实质性的交代,尤其是相对于香菱、黛玉这种明白交代了父母以“见其根源不凡”的人物而言。不难看出,书中涉及秦可卿的文字,总是语焉不详、似是而非。

在人物关系上,贾母眼中的秦可卿“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18]。秦可卿又联结着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个主要人物,在贾宝玉梦中,是秦可卿将他引到太虚幻境;同样的,在小说中,也是由秦可卿给凤姐托梦,“剧透”了小说主要情节。秦可卿退场之后,本书主线故事就正式开始了。秦可卿还与书中的人物有着复杂的对应关系,金陵十二钗正册的首尾分别是宝钗、黛玉和秦可卿,副册里唯一一个被提及的就是香菱,又副册的首页是晴雯,紧接着就是袭人。香菱是“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19],晴雯则是“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20],同时作者又赋予秦可卿警幻仙姑的妹妹“兼美”的身份,“其鲜妍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21]。秦可卿出现在正册最后,却是十二钗中最早退场的,也是前八十回中完整交代了结局的人物,作者这样设计绝非偶然。可以说,秦可卿是一个高度意象化的人物。

对于这样一个意蕴丰富的人物,作者落笔时自然会格外慎重,秉笔直书或许会影响她的形象,但作者也无意将其塑造为道德完人,在叙事方式上自然要不同于其他人物。曹雪芹对于秦可卿的故事是“不写之写”,对尤氏姐妹的故事则大书特书。而写到王熙凤的风月文字,一般则会“云烟渺茫之中,无限丘壑在焉”[22]。例如第二十一回中,前有贾琏和多姑娘儿的一段“丑极太露之文”,而等“大姐毒尽癍回……贾琏仍复搬进卧室。见了凤姐”之后,则变成了“更有无限恩爱,自不必烦絮”[23]。第七回中,周瑞家的给凤姐送宫花,听见平儿“叫丰儿舀水进去”,此处甲戌本有双行夹批云:

妙文奇想!阿凤之为人岂有不着意于风月二字之理哉?若直以明笔写之,不但唐突阿凤声价,亦且无妙文可赏。若不写之,又万万不可。故只用“柳藏鹦鹉语方知”之法,略一皴染,不独文字有隐微,亦且不至污渎阿凤之英风俊骨。[24]

试想,既然“阿凤之为人岂有不着意于风月二字之理哉”,那么和王熙凤交好的秦可卿,作为“擅风情秉月貌”“形容袅娜,性格风流”的人物,如何能够不着意于风月呢?但“若直以明笔写之,不但唐突阿凤声价,亦且无妙文可赏”,故只“略一皴染”。此处虽然是在说凤姐,但也未尝不可将其当作对秦可卿文字的注脚。或许曾经有过一个“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草稿,但是作者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原先的构思,不再进行正面描寫,故“隐去天香楼一节”。

四、结语

基于“无一笔相重”的创作观念,以及秦可卿在书中的重要地位,作者“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在不损害秦可卿“兼美”形象的同时,又强调了其作为情欲化身的形象。“花看半开,酒饮微醉”,借由这样幽微隐曲、云遮雾绕的笔法,作者在体面与尽情之间求得平衡,塑造了一个来去匆匆、身世不明、死因不明的人物。在人物的终章中,将一个“情天情海幻情身”的秦可卿形诸笔端,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效果。

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只将《红楼梦》当作是对作者家世生平的如实记录,则忽略了本书作为小说的艺术成就。沿着这个思路,着眼于小说的虚构性,甚至可以说,书中所谓“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25]的“作者自云”,其中口吻,更像是书中的贾宝玉在“既证之后”的自述,并未脱离小说正文,还是作者在“瞒过看官”,而读者实际上“已入幻境矣”。

参考文献:

[1] [2] [12] [22] [24] [25] 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235,191,154,249,191-192,98-99.

[3] [4] [5] [6]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23]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俞平伯,校;启功,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57,655,686,766,132,885-886,37,38,45,346,735,738,872,49,75,817,59,221.

[17] 白灵阶.论秦可卿的警幻特征及其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62-164.

猜你喜欢
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四大名著大字本)
论改琦《红楼梦图咏》的观看之道
茹志鹃与《红楼梦》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红楼梦》(纪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