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在西方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接受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 进入21 世纪,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全球化的到来加剧了我国单方面学习并接受外来文化的态势。 但是,这种单向的文化输出已经不适合我国目前经济、文化、政治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和积极实践正是扭转这一不利局势的重要环节和步骤。 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改善了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整体生态,高等教育工作者努力在实践工作中、在一线教学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并以此为原则设计教学方案,编写教材。
作为高科技人才储备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避免“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否则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必然流于形式,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有大量机会处于国际交流一线,科学精准的课程思政能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并将之付诸国际交流实践。 因此,针对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思政方案应该着眼于“卓越人才”,让这些未来科技人才既能完成学术交流,又能在学术交流的同时身体力行地展示中国文化精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为了达到以上教育培养目标,提升研究生的跨文化演讲能力就成为外语教育的任务之一。
我国研究生的招生体量和学科规模都在逐年递增,近20 年研究生招生人数持续增长,在部分高校中研究生的年招生数量已经与本科生持平。 据教育部《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2021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117.65 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达105.07 万,2021 年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333.24 万人。 而1998 年,我国在校研究生仅有19.89 万人。 从以上数据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研究生招生的扩张速度。 如此体量庞大的学生为我国经济发展及各行业的提升奠定了科技人才基础和支持,同时也对研究生教育中数量不多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
各高校依据教育部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将提高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针对各自的博士、学硕和专硕培养方案都对英语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国际期刊论文写作、国际会议参会及外文文献阅读等。 通过对某双一流高校在校研究生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生外语学习主要存在没时间、重功利、能力偏的问题。 学生认为英语能力的重要性依次为:英语科研论文写作能力、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对话能力和英语听力。 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是发表英文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留学等。 学生偏爱的英语学习方法依次为:阅读英语文献资料、背单词、看美剧、撰写英语科研论文、练习英语对话和练习英语演讲。 高达91.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用英语发表一段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3 分钟左右),89.4%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用英语发表一段有关当代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演讲(3 分钟左右)。 调查发现,研究生外语学习的主要目标是科技论文写作和发表以及参加国际学术研讨,出国留学,他们均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等。 而且,理工科研究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和信心较差。
随着我国科技战略目标的调整,国家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投入力度,理工科研究生数量迅速增长,且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越来越活跃。 如果这些科技人才能够在国际学术交流的同时“顺便”展示出我国的文化魅力,这样的学术交流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的文化展示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能够高效地传播文化。 因此,提升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跨文化演讲能力势在必行。
2022 年8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的《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培训会上提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演讲能力。 跨文化演讲能力是融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演讲能力的一项综合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跨文化情境下的演讲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优秀的跨文化演讲能力可以保障个体在跨越国家与民族界线的文化情境中,在充分包容、理解与尊重不同民族、国家及群体之间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长篇或者短篇演讲活动达到既定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跨文化演讲能力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效率。
根据麦克利兰(Daivd C. McClelland)的能力素质模型[2],跨文化演讲能力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①知识:跨文化知识和演讲知识,包括本国文化知识与他国文化知识;②技能:外语技能与演讲技能;③自我概念:个人对自身在跨文化演讲活动中存在的体验,包括对本国和他国文化所怀有的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④特质:个人在跨文化演讲活动中表现出的基本特性;⑤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参与跨文化演讲活动的内部驱动力。 跨文化演讲能力首先是一种认知能力,必须基于接收、加工并存储足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外语演讲活动。 与此同时,在应用过程中演讲者的表现能力与前期的认知活动紧密联系,认知中必然有表现能力,表现能力中也一定有认知活动。 认知活动和行为表现是人们认识与实践活动中关键的两个环节,跨文化演讲能力所涉及的认知、表现环节主要包括:由价值理念所构成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系统,由演讲认知理念构成的演讲知识系统,由价值理念所支配和决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以演讲认知能力为基础的演讲表现能力。 认知是行为表现的基础和前提,指导我们的行为表现;而行为表现则是认知的结果,推动认知的发展。
同时,跨文化演讲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也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所构成的能力系统,涉及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张卫东等认为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等能力维度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是必不可少的[3]。 潘轶君等在教学实践中研究了通过英语演讲课培养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路径,提出应该在英语演讲教学中提升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知识分析能力和公正对待文化差异的能力,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确立本土文化认同感[4]。 拜拉姆(Michael Byram)认为,他国文化知识,本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流技能,语言交际技能,认知和互动技能,重视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批判性文化意识和自我意识等能力维度对个体在特定跨文化环境中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有效得体的交流和互动起着关键作用[5]。
跨文化演讲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必然要建立在对本土文化自信的基础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5 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 中华文明作为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具备其特有的魅力。 现代中国文化迥异于西方文化,这种多样性本身也是一种魅力。 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反复强调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认同和宣传动机。 跨文化演讲能力正是基于对本土文化自信和认同的一种实践能力,需要个人具备在跨文化语境中对本土文化积极宣传的主观能动性,具备在跨文化语境中对外宣传的演讲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对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充分认知能力。
提升研究生的跨文化演讲能力可以保证我们广大的研究生既具备卓越的学术能力,同时抱有科学端正的文化观和爱国信念,还拥有在国际场合侃侃而谈、巧妙推介本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的学生不仅会欣赏并汲取外来的文化,也会介绍并宣传自己的文化特色。
研究生跨文化演讲能力致力于培养学生在跨文化情境下,在能够鉴别欣赏、理解包容多种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篇或短篇、即兴或备稿演讲,讲述并展示本国文化特色,达到宣传本国文化的目标。 通过广大研究生在现阶段及未来国际学术活动中的力量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 文化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人类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 发动全民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生动地讲述中国文化,展示中国面貌,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各方增进沟通、凝聚共识、深化合作,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充分奠定“讲好中国故事”的群众基础。
研究生外语类课程应结合课堂实际,将课程思政与外语教学的融合做精、做细、做实。 高校外语课堂在研究生“大思政课”的教育活动中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让学生在外语类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实现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统一,能力提升与素质培养结合,科研水平与家国情怀共进步。 在实践中,随着我国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视及其自身学术能力、跨文化能力的提高,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日益增多,这既是学术交流的机会,也是跨文化演讲能力展示的机会,更是文化外宣的契机。 研究生可以通过在学术汇报中融入跨文化演讲,达到学术交流和宣传本土文化的双重目标,为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优秀的跨文化演讲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演讲内容,在具体情境下利用自己的体态、声音、语言让听众收获价值,达到宣传本土文化的目标。 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升研究生的跨文化演讲能力,并总结出一套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经系统的教学评价、反馈达到优秀。
提升跨文化演讲能力的总体教学策略规划如下[7]:
1. 明确课程定位,即跨文化演讲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
2. 确定总体教学目标,包括总体和每单元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
3. 选择教学素材,包括线上教学素材、课堂教学素材、课后团队活动素材。
4. 结合素材和目标细分每单元的思政教学内涵、语言教学内容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内容。
5. 打造以语言为出发点、提升多种能力的教学平台,设计思政和跨文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前预习任务、课堂讲解和讨论要点、课后团队任务以及线上任务安排。
6. 重塑师生关系,建立“学生主讲+互评”“教师辅助讲解+耐心鼓励+客观点评”的新型翻转课堂师生关系以及“网友”式的线上师生关系。
7. 分阶段进行课程自我评估,包括学生的演讲水平测评、课程满意度测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和学生思政素质考察。
经过精心甄选的外语教学素材必须保证学生能够听懂,能够理解,能够深思,能够共鸣。 只有素材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这些语言知识及其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内容才能进过教学转化,进而产生行为动力。 真正走入研究生内心的课程必然是集趣味性、知识性、前瞻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随时关注国内外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动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专题内容及教学环节设计,潜移默化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探索精神、奋斗报国精神以及与之相应的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宣传的能力。
外语演讲类课程的建设旨在提高研究生的跨文化演讲能力,塑造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生,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科技新人才。 具有思政内涵的课程教学才能真正走入学生内心,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手段更能激励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和身体上的执行动力,具有总结升华意义的课后及线上活动配合进一步巩固课堂效果。 所有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内容系统科学,外语课程必然能培养出胸怀家国、善于宣传的高水平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