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阳
【摘 要】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激励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激励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阐述了激励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价值,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激励教育的实践难题,并提出激励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应用,以期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学生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教育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激励教育;应用策略
一、激励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价值
激励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教育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激励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首先,激励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开展自我评估和目标管理等手段,激励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优势,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激励教育还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提高自我管理的效果和质量。
其次,激励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励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激励教育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应对,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轻易放弃和退缩。激励教育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再次,激励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灵魂和核心,是影响学生思想、行为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激励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激励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后,激励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职业规划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激励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激励教育还可以通过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创业平台等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当前高职院校激励教育的实践难题
(一)学生动机差异性问题
在当前高职院校激励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动机差异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种差异性根源于多方面因素,如个人背景、学习兴趣、未来职业规划等。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背景,这些因素交织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再加之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特性,要求学生必须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而这一点在不同学生中的认知程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对某一专业领域有浓厚兴趣而展现出较强的学习动机,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因为缺乏对未来职业路径的清晰认识而显得动机不足。此外,学习环境和社交圈子也对学生的动机产生影响,学生所处的环境如果缺乏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或社交圈子中缺乏有共同学术追求的伙伴,都可能导致动机的降低。再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策略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直接影响,如教师能否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能否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动机的重要因素。
(二)激励资源配置不平衡
激励资源在高职院校中的配置不平衡,成为教育实践中亟待关注的问题。这种不平衡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激励资源的分配上既有横向也有纵向的不均。横向上,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之间激励资源的分配往往存在差异,有些专业由于其市场需求量大、就业率高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源倾斜;而一些传统或者新兴但尚未受到市场认可的专业,其激励资源相对匮乏。纵向上,同一专业内部,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活动参与度的不同,导致资源分配呈现出“优胜劣汰”的趋势,优秀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奖学金、实习机会等资源,而学习成绩一般或者参与度不高的学生则资源获取相对较少。这种不均衡的配置加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应有的激励,影响其学习动力和成长潜能的发挥。同时,资源的不平衡配置还可能影响高职院校整体的教育效果,因为资源的不足和分配的不公可能导致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认知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到学校品牌形象和教育的社会效益。
(三)效果评估方式单一化
传统的激励效果评估,往往采用定量化的考核指标,如成绩提升、出勤率、课堂参与度等,这些指标虽然具有一定的量化便利,但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受激励后的综合发展情况,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及其非智力因素的变化,如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素质的提升,并未被充分计入评估体系。单一的评估方式也无法准确地反映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情况,例如,学生可能因外部奖励而提高成绩,但这不代表其学习动机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此外,评估过于侧重于短期成果,而忽略了激励教育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这种短视的评估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由于缺乏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估方法,学校难以准确把握激励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而影响到激励策略的调整和优化。在高职院校激励教育的实践中,评估方式的單一化成为限制教育效果发挥的重要因素,亟须通过深入研究,探索更加全面、多元的评估体系,以科学地反映激励教育的真实效果,为高职教育的持续改进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三、激励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应用
(一)学生期望与目标对齐
在高職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教育的实践应用需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化期望与教育目标,确保双向契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通过深入的学生需求调研,详尽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学术追求及个人兴趣,从而在教育实践中制订符合学生期望的激励目标。此过程需运用职业发展理论、动机激发机制等,为学生设立具有挑战性且可实现的目标,使其在达成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其次,要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运用管理学原理,将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与院校教育目标进行有效对接。通过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时限)来确保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而通过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确保目标对齐过程的动态调整与优化。再次,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及激励接受度采取个性化教学方案。应用教育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原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情境模拟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增强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最后,完善激励效果反馈机制,运用教育测评理论,构建包含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评估体系,确保学生期望与目标对齐的实时监控与评估。通过多维度、多频次的反馈,及时调整激励策略,提升激励教育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整个过程中,须密切关注教育激励的适时性、适切性与持续性,以及激励措施对学生自主性与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从而在确保教育公平的前提下,推动学生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与自我超越,为社会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这些具体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将激励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学生与高职院校双方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二)反馈系统的细致优化
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教育的应用不仅需要关注激励的力度和方式,还应对反馈系统进行细致优化。反馈系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行为表现以及思想动态,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开展激励教育。建立高效实用的反馈系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和思想动态,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还需要定期进行学生调查和教师反馈,以便及时了解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根据反馈信息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荣誉,以激发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表现不佳的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以促进学生进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激励方案,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加强对反馈系统的监督和管理。包括保障反馈信息的保密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以维护反馈系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还需要对激励措施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确保激励措施的落实和效果。不断优化反馈系统和激励措施。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反馈系统和激励措施。还需要加强对反馈系统和激励措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建立高效实用的反馈系统,根据反馈信息进行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并加强对反馈系统的监督和管理,才能真正发挥激励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三)激励与发展的策略融合
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教育的应用不仅需要关注激励的力度和方式,还需要对反馈系统进行细致优化,更重要的是将激励与发展的策略进行融合。
在激励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相结合。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兴趣、能力和潜力,激励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激励方案,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例如,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挑战性的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发展。激励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通过引导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开展自我评估和目标管理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还应通过激励和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激励教育应注重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校园文化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灵魂,是影响学生思想、行为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将激励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励教育应注重与职业规划教育的融合。职业规划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前景。应在激励教育中融入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规划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将激励与发展的策略进行融合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注重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以及与职业规划教育的融合等手段,可以更好地发挥激励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同时,还应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激励策略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语
激励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在应用激励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应用激励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出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要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承东. 激励方式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设计与应用[J]. 包装世界,2023(01):160-162.
[2] 张小玮. 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 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4(18):60+62.
[3] 李金东,王海兰. 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机理和激励策略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01):72-75+80.
[4] 吴蔚. 浅析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J]. 中国产经,2020(19):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