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研究

2024-01-24 12:47何丽英
电脑迷 2023年20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核心素养信息技术

何丽英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小学语文带来了改变,让传统课堂难以实现的设想变成现实。文章从核心素养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特点、必要性入手,探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具体路径,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同仁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内涵和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强调语文课堂应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我国教育界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较为深层的认识。在良好的信息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性变革,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课堂结构,从而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视角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特点:

(一)学生为本的特点

以学生为本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主要特点之一,以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长为融合目标。新课改提出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则应向引导、组织、监督的角色转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而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入手,能够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为本教学模式的主要驱动力,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二)全面性的特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应使信息技术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小学语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应在课前、中、后环节构建信息化环境,实现课内外的有机联合;应使学生成为技术的使用主体,让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索和自我认知生成。具体来讲,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知识内容的兴趣,帮助学生摆脱课堂的时间、空间束缚,促使学生开展形式灵活的语文学习活动,以信息技术促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

(三)深入性的特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应具有深入性,以此来保证技术使用的有效性。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情感、内化知识的工具;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深入语文学科,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化到学生心中。具体来讲,虽然信息技术能够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海量资源,但学习资源贵精不贵多,深入语文学科的信息技术应用更能够准确提取适应教学需求的关键资源,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表达、创造能力。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发育阶段,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喜欢生动具体的学习内容但又容易厌倦于重复的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需采取合适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能够跟进课堂进度,将学生的专注时间逐渐延长。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为学生提供趣味、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资源,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愿意接触课堂所学知识,为高效课堂奠定兴趣基础。

(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目前,我国正在构建大语文结构,将社会生活中的语文要素融入小课堂,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使学生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形成文化自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帮助教師打造更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频、视频、文字、游戏、动画等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

(三)实现教学的现代化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融合应用信息技术,可让文字、图片动起来,为学生展示一堂生动、有趣的新型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小学语文教师可在课堂内应用信息技术,将语文课堂向课外延续,有效整合课内外资源,提升课外学习环境的信息化程度。教师还可利用信息技术掌握学生在课内和课外的语文学习效果,对学生做科学、客观的过程性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的成长,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可行路径

(一)课前安排预习活动,为课中教学做铺垫

预习是开展高质量课堂学习活动的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小学阶段,学生普遍不重视课前预习,没有建立起做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教师可在课前安排预习活动,提供丰富的预习资料和循序渐进的预习指导,帮助学生在课前大致了解所学知识内容,便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

以四年级人教版上册《鸟的天堂》为例,课文讲述了一株巨大的榕树,树冠是鸟儿栖息的家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榕树下的所见、所听、所感。教师在课前可安排预习活动,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攻克生字词障碍、搜集有关榕树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这些预习活动难度较低,属于了解课文背景的范畴,四年级小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增长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下,教师可将课堂上的时间更多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课文的细节和大意,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使学生承担起介绍文章背景的任务,增加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课上组织先学后教,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常规课堂上,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是主要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不利于学生保持语文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融合的大环境中,信息技术可帮助教师实现先学后教模式,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位置,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先学后教组织模式通常需要以微课视频、学习任务为线索,让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有的放矢,避免学生走歪路线、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以二年级人教版下册《寓言二则》中的“亡羊补牢”故事为例,课文讲述了一个情节简单、容易理解的寓言故事。教师可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先播放寓言故事的动画版本,让学生内部讨论对寓言故事大意的理解,并通过大屏幕对学生展示所设置问题“如果你是这个人,在第一次发现羊丢了的早上,你会不会去补羊圈?说一说你的理由。”“这个寓言故事与生活、学习中的哪些情况类似?你能举出例子吗?”等,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寓言故事讲述的人生道理,并引导学生从课文寓言故事向现实生活过渡,由人及己,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课堂实践中,若学生发言基本覆盖了寓言故事所讲述的人生道理,教师需对学生大力表扬,并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汇总;若所有学生的发言总和仍有漏洞,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和完善,然后进行汇总。

先学后教的方式既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思维,保证教学效果,又能够把握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分析、理解程度,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后续课堂教学设计做学情铺垫。

(三)课堂创设具体情境,辅助学生理解体会

情境教学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是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热门话题,如今虽然研究热度有所下降,但已经是小学语文课堂上最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为教师创设情境提供了巨大帮助,使课堂情境更加生动、具体,有利于吸引学生对情境的关注,刺激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以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为例,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乌鸦真的有这么聪明?”的问题,使不少学生注意力从寓言故事本身所带有的道理上转移到故事的真假。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科学家的乌鸦实验视频,视频里的乌鸦为了吃科学家放在瓶子里的小虫子,不仅会捡石子扔进瓶子抬升水位,还会挑大块的石子而不是小石子,而且还会等到扔进足够多的石子后再去尝试吃掉漂在水面上的小虫子。当课文里寓言故事的情境真实发生在眼前时,可极大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乌鸦的聪明,同时能使学生认识到思考的魅力,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以五年级人教版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教师在课前可安排学生了解“火烧圆明园”历史背景作为预习活动,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纪录片或影视片段,展示被摆放在英法等国博物馆中的圆明园文物图片、视频,使学生认识到圆明园是怎样一座令人心驰神往的皇家园林,它的毁灭代表怎样一条至今无法弥合的伤疤。信息技术辅助下,教师可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出带着伤感、愤怒、惋惜、心痛的情境,以情绪带动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共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丰富写作素材,提升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写作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考验教师的写作教学能力和耐心,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写作是一种输出型的活动,要想输出质量高,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输入和储备。很多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描写方法、修辞手法,掌握写人、写物、写景的不同技巧,但没有掌握足够丰富的素材,难以将所掌握的写作技巧充分发挥出来。例如,所有学生都没有太空生活的经历,但有的学生喜欢看星际题材的电影,有的学生则对此不感兴趣,没有相关素材储备的学生在写作时大概率会出现描写不恰当、情境构造不吸引人、感染力不强的情况。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中国空间站里航天员们的生活视频片段,可为学生提供提前搜集、剪辑好的星际太空题材电影片段,供学生观察、体会后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进行输出。这一过程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无法完成,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带来的成果。直接提供写作素材,让学生自己观察、感受后进行应用,比教师提供范文的效果更佳。前者是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输出产物,后者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

(五)课后合理布置作业,养成复习巩固习惯

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作业设计质量关系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所以课后作业成为“双减”政策的重点所在,强调作业设计应高效、低负担。最适合学生的课后作业形式是分层作业,即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层次的作业,使学生能够巩固薄弱环节,避免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上多耗费时间。分层作业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几乎难以实现,即使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提前设置区分层次的作业,学生在面對作业时也较难准确估计自己所在的层次,用好真正适合自己的作业。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为分层作业应用带来了转机,抽题系统与题库、分析功能的衔接可结合学生课后检测的成果,判断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题库中抽选出相同的知识点题目给学生,让分层作业得以实现。除了分层作业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还为教师提供布置多样化作业的便利。

以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的课后作业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通过互联网搜索、阅读其他神话故事,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故事,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并讲一讲自己对神话故事内涵的理解。讲故事和讲内涵的过程用手机视频录制下来,通过班级群上传。在这一作业的完成中,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神话故事这一文学作品类型的辨别是否有效,还可以考查学生抓故事大概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作业完成过程需要家长帮助,可让家长间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成为家校共育的一环。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为学生营造更优质的学习环境。文章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对信息技术的融合路径进行探讨,所举出的例子仅是信息技术融合的微小体现,还有更多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值得探索。

参考文献:

[1] 高雪洁. 论“融慧”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08):124-126.

[2] 邹萌. 基于UMU平台的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应用研究[D]. 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23.

[3] 杨媛媛.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策略[J]. 家长,2022(08):165-167.

[4] 吕娣荣. 浅析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J]. 试题与研究,2022(04):80-81.

[5] 高俪玮.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及优化策略[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1.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核心素养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分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