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艳,王肖玥
(澳门科技大学 国际学院,澳门 999078)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发挥语言的服务作用受到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关注。201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提出“建设国家语言文字咨询服务平台和语言文字应用服务系统”“建立国家语言应急服务和援助机制”“提供突发条件下的语言应急服务”的要求。
语言服务是指利用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知识、语言技术及语言的所有衍生品来满足语言生活的各种需要[1]。语言服务是成体系的,由语言服务提供者、语言服务内容、语言服务方式和语言服务接受者构成[2]。近些年,语言服务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学者的热议。本文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语言服务研究热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版本号5.6.R5),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对语言服务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解读,并结合关键文献,梳理相关的研究脉络和热点,对该领域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在高级检索中,以“语言服务”为主题进行穷尽式检索。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共检索到期刊论文429篇。为了确保检索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定,剔除书评、征稿、会议通知等文献以及不符合条件的文献,最后确定的有效文献数量为286篇。
通过检索发现,以“语言服务”为主题的文章于2008年第一次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以此为时间节点,我们观察了自2008年至本文撰写之时(2022年)相关研究的发文情况。从发文趋势图(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语言服务”研究的基本特征,说明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热度呈波浪式上涨趋势。
图1 发文量统计图
从核心作者角度来看,发文量占前十位的研究者的总发文量是59篇。其中,崔启亮的发文频次最高,以他为首的合作团队与以王华树为首的作者团队合作紧密,其他的团队大都围绕这两个团队的研究成果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结合所在学科细分支来看,核心团队的研究主要关注“语言服务与翻译学科建设”“人工智能辅助语言服务发展”等主题。此外,有不少核心作者出现于2021年,并于该年之后逐渐找到自己在语言服务领域的研究方向。该阶段的研究者主要关注语言服务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城市语言服务与规划两大领域,他们的发文量在所有研究者中排在前五位[3-4]。
图2 核心作者图
关键词是对文献研究主题和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语言服务作为本次研究的检索词,它的节点最大、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关键词“一带一路”,这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在语言服务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其它节点比较大的关键词依次为语言产业、人才培养、翻译技术、语言规划等,关键词频次前21的词如表1所示。
表1 关键词词频表
下面按照语言服务相关文章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对这些热点的研究情况分别进行论述。
1.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的高频复现展示了语言服务的服务性本质。2016年,“一带一路”倡议被首次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语言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强。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深入,语言服务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保障。围绕语言服务需求,在分析我国72家国有企业“走出去”的语言服务需求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应将语言服务作为企业全球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工作[5]。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重视搭建语言技术平台,充分利用语言技术,打造语言产业,共享语言红利[6]。此外,“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建设需要立足语言规划、语言教育和语言技术,全方位促进语言产业发展。
“一带一路”的倡导引起学者对“东道国”国情与政策的讨论。围绕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关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如何应对东道国经济政策的不稳定性、营商环境的宽松度与适应性等问题,并注意语言服务在解读东道国政策法规、助力企业本土化发展上应该发挥的作用。
2.语言产业
语言服务应是语言产业的一个核心环节,语言服务的发展离不开语言产业的整体发展。有偿语言服务具有一定规模时,就形成了语言产业、语言贸易和语言市场[2]。知网上最早收录的以语言产业为主题的文章出现在1997年,从辞书、百科全书、语言学书的角度以及翻译软件、翻译人才线上工作的角度讨论了语言产业与因特网的关系[7]。之后几年与语言产业相关的文章约有十篇,主题讨论语言教育、中国语言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可以说,语言服务行业正在迅猛发展,涵盖了语言服务产业、语言服务职业等多个方面。
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中语言服务与语言产业首次共现于2012年,之后对语言产业的讨论突破语言翻译、语言教育、语言使用的范畴,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重新诠释,将语言产业定义为主要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生产语言类产品或者语言服务,满足国家或个人对各种语言类产品或者语言服务的多层次需求的生产和服务活动[8],并将语言产业分为语言能力产业、语言内容产业和语言处理产业[9]。还有学者从语言资源的角度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产业,探究了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产业发展,重点指出应开发和利用濒危民族语言资源、发掘民族语言的经济潜力[10],提出应以“科学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实现价值”为原则,深入挖掘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加强传播、推介与引导,促使其衍生资源获得“质”的提升。
3.人才培养
语言服务建设离不开语言人才的培养,人才是语言服务的具体实施者。《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社会建立应急和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储备机制”。郭晓勇在2010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的主旨发言中指出,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已成为语言服务行业的一个新亮点,要推动产学紧密结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11]。关于语言服务行业的人才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分析[12],研究者还关注到大数据对语言服务行业人才的需求[13];第二是对语言服务人才职业能力的研究[14-15];第三是对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16-17]。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关于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仍将是语言服务研究中的重点问题。
4.语言能力
关于“语言能力”的讨论主要围绕国家语言能力、区域语言能力、农民语言能力等几个领域展开。国家应急语言能力是国家综合语言能力的一部分,疫情时期的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是学者关注的焦点。赵世举认为,国家语言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掌握利用语言资源、提供语言服务、处理语言问题、发展语言及相关事业等方面能力的总和[18]。它是国家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国家建设、发展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域语言能力的建设、乡村振兴中的语言能力提升需求受到学者的关注。学者强调围绕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在语言政策、人才培养、语言产业、语言服务、媒介语言等多方面积极进行建设,以实现语言能力要素禀赋聚合,构建和完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语言能力建设体系[19]。2018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者围绕乡村振兴主题的语言服务研究,主要将着眼点放在农民语言能力的构成[20]及乡村语言的生态建设[21]上。通过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外语和跨境语言教育、通用手语和盲文教育,提升乡村语言治理水平,拓宽语言服务范围[22]。学者注意发挥各民族通用语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同时强调高阶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下,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服务情况已经引起专家的关注。
5.机器翻译与翻译技术
当前中国以翻译为主的语言服务业已经实现了“政产学研”联动,获取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2010 年中国翻译协会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在对语言服务的范围进行界定时,明确将翻译辅助工具和翻译研发等信息技术产业的内容列入语言服务业中,认为智能翻译技术的研发与使用正在成为新的发展方向[11]。在对未来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该协会指出,机器翻译技术将对语言服务行业的生产方式产生显著影响。此后,研究者主要聚焦翻译技术在语言服务领域的应用以及应用所产生的影响[23]。
语言翻译作为语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关键词的变化反映了翻译领域研究热点的变迁。从机器翻译到翻译技术的讨论,反映出人们对技术进步带给翻译领域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该变化接受程度的增强。2014年,翻译服务作为语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该年研究的热词。2017年至2019年,机器翻译引起学者的热议。研究者强调了语言服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阐述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技术驱动的语言服务的变革[24]。从人工翻译到人机合作的转变,是“一带一路”语言服务需求与发展带给我国翻译事业的四个变革之一。应用翻译人才的培养方向需作相应调整,高等翻译人才[25]培养愈加紧迫。随着语言服务市场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与各领域的紧密结合,翻译技术在语言服务领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学界关注到翻译技术的革新发展及其在语言服务领域的应用[26],并将翻译技术归为经济研究五大热点领域之一[27],认为语言服务应该拥抱技术[28]。
以语言服务为标签,形成了最大的关键词聚类。这与我们以语言服务为关键词的搜索路径相呼应。围绕此关键词,2008年的聚类围绕在汉语、汉文化的推广上,这与2004至2008年全球孔院高速发展的情况相吻合。2008年至2013年期间,围绕语言服务的关键词较少,大部分关键词的聚类和翻译相关,反映出2013年之前语言服务的核心内容围绕语言翻译展开。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所得文献的关键词集中在“一带一路”、翻译服务、国家语言能力和人才培养。2016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语言文字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规划》强化了全面语言观和服务意识,要求语言文字事业规划更加自觉地“以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为核心”。在之后的研究中,语言规划、语言政策、语言能力、语言治理等主要关键词相继出现。
2019年起,人工智能成为语言服务讨论的热点。2023年初具有强大信息收集与编写、语音输入与智能对话功能的ChatGPT问世,并迅速引起全球学者的关注。围绕人工智能如何服务于语言教学、日常生活的话题会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图3显示了本领域排名前20的突现关键词。关键词的突现强度和突现时间长短,反映出某时期内研究领域的热点持续时间以及热点发展走势。
图3 关键词突现图
语言规划、语言政策和语言战略是关系密切的三个概念。2018年以来,对三者本身及三者关系的探讨成为语言服务研究的新焦点。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语言规划以行政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得到推进。语言服务是近十五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的专业概念。对语言服务与语言规划的关系,还缺少专门的思考[11]。李宇明将语言服务纳入城市语言规划中,指出语言服务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向市民提供的公共产品[29];在《于根元先生的语言规划观》一文中,将于先生的语言规划观总结为“语言规范观”“语言主体多样观”“语言服务观”,通过对于先生“规范就是服务”命题的阐释,提出语言服务作为语言规划的重要理念,是政府的职责和工作方式。关于语言服务如何在语言规划中发挥作用,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周庆生将中国语言政策研究分为形成期(1949—1986年)、发展期(1986—2000年)、成熟期(2000—2006年)、拓展期(2006年至今)四个阶段,指出2006年至今我国主要实行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语言服务和国家语言能力提升的语言政策[30]。国内语言政策研究既有对发达国家语言政策的研究与借鉴,也有针对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社区语言规划探讨,如上海浦东某国际社区的语言生活及语言景观背后的语言意识、语言生态和语言政策。有学者讨论了如何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对“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的语言政策提供翻译服务。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如何解决语言管理障碍也值得思考。
语言战略研究议题是语言规划研究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致力于解决目前语言规划理论和实践无法解决的社会一体化和语言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界对语言规划学科的贡献[31]。“一带一路”建设对语言服务的需求是语言战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战略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岳圣淞提出将南亚作为构建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语言战略的试点地区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政策价值,认为国家推动语言战略在南亚地区优先落地实施,不仅能够满足双边现实需求、为深化务实合作提供保障,还将为“一带一路”机制化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有益启示[32]。我国语言战略贴近国家战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语言战略规划应针对沿线国家语言生活状况和语言战略需求,在语言地位、语言本体、语言教育、语言声誉、语言服务和话语规划等六个基本领域开展战略规划[33]。穆雷、傅琳凌从国家战略规划、行业发展、国外经验等方面讨论翻译职业演变背后的原因,并思考翻译职业的重新定位对教育界和学界所产生的辐射作用[34]。
2008年,核心期刊开始收录以语言服务为主题的文章。此后,以语言服务为主题的文章在数量上呈现上升的趋势。目前,普通期刊和核心期刊对该话题的探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核心刊物反映了研究热点的聚焦,而一些关于语言服务、语言战略等关键词的定义与内涵的探讨成果则主要呈现在普通期刊上。
语言服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语言需求,与国家大政方针紧密结合,与时代主题紧密相关。语言服务研究在语言学、翻译学、传播学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质。尽管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语言服务的概念,但对语言服务是什么、语言服务包括什么、语言服务应该做什么等核心范畴的认定仍在广泛探讨和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