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研究

2024-01-22 02:00于梦竹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学设备育人时代

于梦竹,吉 喆

(长春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加快推进广播、电视与媒体的深度融合。媒介的迅速转型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媒体时期,对新闻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主要以“传者”为中心,“受众”只是单向度的信息接收者。在当今“万众皆媒”的融媒体时代,受众不仅仅是信息内容的接收者,更是逐步兼具独立发布信息的角色而开始成为传播者。新闻工作者在信息内容制作与传播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用户的需求、体验和感受,满足用户的期待。传统媒体时期,主要是针对新闻信息的采、写、编、评方面的能力的考察。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人才要具备以下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全媒体方面的专业技术,如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运用、多平台发布信息等;二是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如甄别新闻信息内容、进行正向舆论引导、杜绝虚假信息传播等。因此,高校要培养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才。

一、融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困境

(一)教学理念创新不足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地方高校在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创新教学理念,适应融媒体行业的发展需要,实现对新闻人才的高质量培养。目前,一些地方高校存在教学模式陈旧单一、教学理念创新不足等问题。传统媒体时期,地方高校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偏重信息收集、新闻采写、视频和音频剪辑、录制及配音等相关能力。媒介技术的革新推动了新媒体岗位的出现,如数据分析师、可视化编辑、特效设计师等。目前,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多拘泥于传统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将教授内容限定在预选的教材之中,固守传统性、学院化的教学理念。教师依据传统媒体时期的发展案例进行分析,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地了解业界最新的发展动态与趋势。在新闻人才培养亟待革新的背景下,部分地方高校对设备的投入、师资的建设持观望的态度,造成新闻人才与融媒体时代的行业要求不匹配的现状。

(二)教学设备的应用滞后

新闻专业作为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学科,需要开发与时俱进的实践实训课程,以培养适合融媒体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融媒体时代,专业设备迭代更新较为迅速。为打造完善的实践实训课程,需要购置大量的教学设备,并且在前期的场地配置、后期的设备运维、实操培训等方面持续性地进行资金投入。地方高校对设备的购置,需要经历相关程序批复,审批程序耗时较长。地方高校完成设备的预审、引进、调试、实训、教研等环节后,业内可能出现新型的专业设备。

(三)教学实践效果不佳

课程实践主要以学生拍摄为主。地方高校学生完成创作的过程中,教学设备陈旧、实践器材短缺等问题造成学生的实践效果与成果预期形成落差,使课程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课程实践成果收效甚微。课程实践能力的弱化导致学生在专业实习岗位上信心不足。实习生到岗后,会按照单位要求完成与工作密合度较高的实践培训。但是,由于在校期间培养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差较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会不自觉形成畏惧心理。

(四)师资队伍的结构单一

高校想要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必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部分地方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师具有较强的文学功底与采写能力,在新闻发展理论、新闻报道采写等方面的能力较强。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采、编、播一体化的专业能力。目前,地方高校教师的全媒体能力尚显不足,缺乏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整合性的传播思维。

二、融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路径

(一)植入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

以成果导向法为指引,形成全媒体育人矩阵[1]。地方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及时性、真实性、公共性三要素为基础,深度植入融媒体时代的前沿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掌握更加多元的新媒体技能,如数据分析、特效设计、网络直播、账号运营等方面的能力,适时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形式,把握其内在互动关系。

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案例,将讲授重点从传统媒体时期的教学案例转换为融媒体时期的新型案例,带动学生及时了解媒介行业的发展变化,分析融媒体时代的行业发展要求。如可以采用长兴集团、海宁市传媒中心等成功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2]。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操能力,并植入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如图1所示。

图1 植入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

(二)引进行业前沿的教学设备

多数地方高校在专业建设所需的教学设备引进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教学设备更新的滞后是制约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之一。针对此种情况,高校可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引入业内的创新创业项目入校,联合建立实践实训平台,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设备的维护与运营工作。高校可开发校外业内机构联合共建的育人模式,共同打造实践实训平台,从而形成校内外共建共育的育人机制。如可以共同建立专业实践实操实验室、新闻专业设备研究实验室等,使新闻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完成实践实训课程,同时参与专业设备的研制研发工作。校企共建模式的开展有利于引入行业前沿的教学设备,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夯实学生的实践基础,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如图2所示。

(三)优化点面结合的教学过程

融媒体时代,新闻专业的学生单一地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已经无法有效地满足行业所需。地方高校在培养新闻人才时,要建设跨学科学习体系,为学生开展“新闻+”第二课堂[3]。如“新闻+思政”课程可以夯实新闻专业学生的政治立场。地方高校要培养学生多学科融合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思考能力,使其能够应对融媒体时代复杂的信息环境。

图2 引进前沿的教学设备

可以制定“小单元实习计划”,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实施阶段性实习计划,将原本第七学期的实习计划分为四个小单元的实习,让学生进一步明晰就业方向,让专业理论授课更具靶向性,压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适配期”“缓苗期”“迷茫期”,发挥地方高校培养基础应用型人才的作用,开展点面结合的教学过程,将“学以致用”落到实处,如图3所示。

图3 点面结合的教学过程

(四)引入多元的育人要素

地方高校可以引入“双一流”院校的教学专家入校,对校内师资队伍进行教学技能培训。第一,依托校内“教师发展中心”,加大专业教师对校外访学、入企实训、高端论坛、专业赛事的参与度。第二,聘请业内优秀代表担任课程实践实训指导教师,深度推行新闻人才培养“双师”模式。“双师”模式可以有效缓解融媒体时代地方院校新闻人才培养过程的师资单一化问题。地方高校可以邀请资深的媒体从业者加入师资队伍,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开展专业学习、实践实习以及与企业对接等相关内容的讲座[4]。通过校企共建共育模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全面系统地收集毕业生从业数据,完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新闻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不断丰富育人元素,如图4所示。

图4 引入多元的育人要素

三、结语

地方高校在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站稳人民立场,使学生明确新闻信息传播对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影响,培养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的新闻工作者,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地方高校对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要具备敏锐的研判能力,根据行业发展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满足融媒体时代的人才需求,培养出更多复合型、创新型的新闻人才。

猜你喜欢
教学设备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山西蓓斯特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3KA广州市经科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十锐教学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机器人教学设备的开发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