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昊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现代汉语中“热”为多义词素,有两个意义:其一,生病引起的高体温;其二,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后,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1]。它们一般出现在合成词的后位,构成“X热1”和“X热2”两个词模,并构造相当数量的合成词,如:
X热1:Q热、产褥热、骨痛热、猫抓热、猩红热、口疮热、庞提阿克热、埃波拉出血热
X热2:IP热、足球热、旅游热、自学热、怀旧热、回国热、传统文化热、孙中山研究热、香格里拉寻访热
“X热1”构成的词主要用于医学领域,是专业性词模;“X热2”构成的词可用于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是社会性词模。关于“热1”和“热2”的性质,当前语言学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是词缀说。这又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始于吕叔湘提出的“类语缀”的说法[2],并受到马庆株、王洪君等学者的认同。一些原本是词根的词素,因分布的定位性和“一定程度上”意义的虚化,被归入“类词缀”。据此,李蓓[3]、尹海良[4]、李宇涵[5]等学者将“热”定为类词缀。另一种以朱亚军[6]、徐丽华[7]为代表,认为“热2”已经完成了从词根到词缀的转变。这一观点并未受到广泛的认可。
二是词根说。葛本仪提出:“‘师’‘员’‘手’‘热’之类,由于它们的词汇意义还非常明显,在实际运用中,它们仍是以词根词素的性质出现。”[8]赞同这一观点的学者以朱德熙[9]、刘叔新[10]为代表。他们努力在词根和词缀之间在理论上作清楚的切分,主张对词缀作严格的界定。而“热”因为意义虚化程度不高,故而可以被界定为词根词素。
以上观点对“热”的性质虽有争议,但一致认为“热”已经具有意义类型化和位置固定化两大特点,它构成的“X热”成为具有造词功能的框架,有的学者称之为“词模”[11]。然而,“X热”跟其他大多数词模不同的是,它同时在“热1”和“热2”两个义项上构成词模,而且这两个词模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形成了极有特点的“多义词模”。本文试图通过对多义词模“X热”的研究,探索多义词模的形成及泛化机制。
我们首先对现代汉语中的“X热1”和“X热2”作共时的考察。“X热1”主要用于医学及其相关领域,因此我们主要利用较为权威的医学文献进行考察;“X热2”被广泛应用于全民语言中,因而我们主要利用《人民日报》进行考察。
我们以《新编实用医学词典》[12]为检索范围,共搜集到“X热1”结构的词44个,详见表1。
表1 《新编实用医学词典》所收“X热1”结构的词统计
通过对表1的进一步考察可知,“X热1”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极强的专业性。它所构造的词均为专业性极强的医学术语,一般只在专门的医学行业从业者间使用。只有极少数的词如“埃波拉出血热”“猩红热”“登革热”等,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因而从医学专业领域中进入全民语言,并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入。
第二,明显的仿译性。“X热1”所构造的词与英语中“X fever”在构造形式上相同,在语义关系上一致。
第三,模槽“X”成分的多元化。“X”可被填入“白蛉”“裂谷”等名词性成分,也可被填入“弛张”“猫抓”等动词性成分,还可被填入“不规则”“不明”等形容词性成分,以及音译成分“马赛”“庞提阿克”等,甚至英文字母如“Q”等。
第四,模槽“X”与模标“热1”间有因果和限定两种语义关系。“X热1”所造的词的结构均为偏正结构,但模槽“X”与模标“热1”间的语义关系存在两种情况:一为因果关系,即“X”为“热1”的原因,如“登革热”“猫抓热”等;一为限定关系,即“X”限定修饰“热1”,如“纺工热”“回归热”。
我们以BCC语料库[13]中2000年至2018年《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为检索范围,共搜集到“X热2”结构的词274个,详见表2。
表2 《人民日报》(2000-2018)中符合“X热2”结构的词统计
由对表2的进一步考察可知,“X热2”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极强的社会化。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如唐宋诗词热(文学界)、橄榄球热(体育)、高层互访热(政治界)、香格里拉寻访热(旅游业)等。
第二,模槽“X”成分的多元化。“X”可填入名词性成分,如芭蕾、羽毛球、大宗商品等,也可填入动词性成分,如拜年、掏金、召回等,还可填入英文字母如“APEC”“MBA”等。
第三,模槽“X”与模标“热1”间语义关系仅有限定关系。“X热2”所造的词均为偏正结构,模槽“X”与模标“热2”间的语义关系均为限定关系。
第一,“X热1”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社会化程度较低;“X热2”的社会化程度较高,专业化程度较低。二者在语用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同样以《人民日报》(2000—2018)为考察范围,其中出现的“X热1”结构的词数量极少,仅有5个:登革热、拉撒热、埃博拉出血热、炭疽热、拉沙热,且都出现在医学相关报道中;“X热2”分布范围十分广泛(见前分析),甚至构成了少数与医学相关的词,如针灸热、中医养生热等。但是,专业词典如《新编实用医学词典》(1994)并未收入它们,可见它们的专业化程度并不高。
第二,“X热1”是外来词模,具有外来属性,“X热2”是原生词模,不具有外来属性。“X热1”所构造的词基本对应英语中的“X fever”,而“X热2”所构造的词基本均为汉语自发产生。需要说明的是,英语中“X fever”结构的词进入汉语中,并非全部汉化为“X热”,如“yellow fever”对应的汉语形式为“黄热病”,也就是说“X热1”的定位性弱于“X热2”。
第三,“X热1”“X热2”的意义类型化强,但“X热2”的虚化程度要高于“X热1”。模标“热1”义为“身体温度升高”,模标“热2”义为“社会层面的热潮”,“热2”的虚化程度明显高于“热1”。
对“X热1”“X热2”这种形式相同、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模,我们可称之为“多义词模”。然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链条式的引申关系呢?这需要从历时平面上予以考察。
从汉语史来看,“X热1”是晚清以降西医东渐影响下的产物。为此,我们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出版的西医文献,有《医语类聚》(1877)[14]、《汉洋病名对照录》(1882)[15]、《医学名词汇编》(1957)[16]。三部文献均为医学词典,每一词目英文原型在前,汉语译名在后,如:“Oroaya fever 俄若亚热”(《医学名词汇编》)。我们对其中符合“X热1”结构的词进行考察。“X热2”具备较高的社会化程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故而,我们选取了最能反映当时社会大众生活的白话报刊,包括《申报》《华商联合报》《广益丛报》等,借助爱如生典海平台《申报》数据库和全国报刊索引近代期刊数据库进行考察。
经过对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医文献、白话报刊等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了这一时期还存在表“病态的痴迷”的“热′”,并且构造了词语模“X热′”。我们认为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多义词模“X热”的发展路径为:“X热1”→“X热′”→“X热2”。
“X热1”所构造的词主要指代具有“体温上升”这一特征疾病的医学专有名词,且与英语中的fever有对应关系。为此,我们分别考察了汉语史上的中西医文献中的“热”。
在中医中“热”也经常用来表示热症,共有4个意义[18]:
其一,六气之一,为致病因素。如:
(1)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素问·五运行大论》)
其二,阳气亢盛的病症。如:
(2)足少阴之疾,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素问·刺疟》)
其三,治疗方法。如:
(3)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其四,药物性能。如:
(4)惟巴豆性热,非寒积不可轻。(《本草纲目》)
在中医学中,表热症的“热”并未形成词模。它是一个兼职词素,既可以独立成词,又可以用来构造合成词。以清人吴瑭所撰《温病条辨》为例,其中有“自温而热而暑而湿而燥,一一条分缕析”“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湿退热存之际,乌得不用柔哉”“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热病篇”等。其中,“自温而热”“湿退热存”中的“热”为独立成词,“虚寒虚热”“热病”中的“热”为合成词词素。然而,中医学中却并未形成“X热”词模,“热”几乎不出现在合成词的后位,仅有的特例均为双音节词,如“虚热”“寒热”。
我们考察了《医语类聚》(1877)、《汉洋病名对照录》(1882)、《医学名词汇编》(1957),详细考查结果见表3。
表3 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部分医学文献中符合“X热1”结构的词统计
由对表3的进一步考察,可知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X热1”与20世纪末“X热1”的不同。
第一,模标“热1”与中医学中兼职词素“热”界限分明。“热1”最初被用来对译西医英语词“fever”,“fever”表示的概念原本是汉语中没有的,之所以选用“热”来对译,是因为传统中医学术语“热”(阳气亢奋的病症)与“fever”(发烧,温度升高)意义上相近。“热1”因此焕发新生,但是受到英语的影响,它的位置被固化在词的后位,变为定位词素。但伴随“X热1”造词数量的逐渐增多,模标“热1”逆向影响了汉语中医学中的“热”。《国语词典》(2011)[19]有“热病”一词,存在两条义项:一为“泛称体温升高之一切病症”,为西方医学术语;一为“谓伤寒”,为中医学术语,而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热”的义项则为“生病引起的高体温”。
第二,“X热1”所造的词稳定性较差。一词多译、同物异名现象大量存在于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医学文献中。《汉洋病名对照录》(1882)中除“脊髓热”外,所有的英文病名均对应多个“X热1”所构造的词。在《医学名词汇编》(1957)中,仅“Perennial hay fever”同时对应“常年枯草热”和“非季节性枯草热”。在《新编实用医学词典》(1996)中,并不存在这种现象。这是“X热1”所造的词稳定性不断增强的体现。
我们考察了4部不同时期的医学文献,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晚清以来词模“X热1”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X热1”从晚清以来一直保持着一定的造词能力,《医语类聚》(1877)中存有10个,《汉洋病名对照录》(1882)中存有18个,《医学名词汇编》(1957)中存有18个,《新编实用医学词典》(1994)中存有44个。可见,“X热1”始终是有一定能产性的词模。
其二,词模“X热1”影响力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仿译的限制。《医语类聚》(1877)、《汉洋病名对照录》(1882)、《医学名词汇编》(1957)三部著作中,“X热1”与“X fever”严格按照顺序,逐个对译;在《新编实用医学词典》(1996)中,词模“X热1”显然更深入人心,人们使用这一词模对英语词汇所指代的概念重新进行提取,如“tularemia”具备发热这一特征,汉语中人们便选取“兔咬”和“热”造词来指代。
我们考察了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时期的白话报刊,发现在符合“X热”这形式的词中存在一类不属于“X热1”和“X热2”的词,即“X热′”。我们将其独立于“X热1”和“X热2”的理由有三个。
第一,从模标义的角度来看,“热1”表示现实中的生理疾病,而“热′”为抽象的人的心理或社会的疾病。
第二,从语法功能的角度来看,“X热2”所造的词可与表群体概念和个体概念的词搭配,如“爱国热”可组成“托尔斯泰夫人之爱国热”(《欧洲战纪》1914年第10期)和“华侨的爱国热”(《抵抗画报》1911年第3期),而“X热′”只能与表示个体概念的词搭配,如“金翠从良热”(《燕尘杂记》1910年第30期)。
第三,从词模形成的角度来看,“X热1”为引进词模,有对应的英文形式;“X热2”为改造词模,早期“X热2”的基式“X之热诚”与词模“X热2”同时存在,而“X热′”既无对应的英文形式,又无同时存在的基式。
故而,我们将“X热′”独立在“X热1”和“X热2”之外。我们考察了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时期的白话报刊,搜集到符合“X热′”结构的词共计25个,其中三音节词共计22个,四音节词仅1个,五音节词共计2个。详细考察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X热′”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具备一定的社会化程度。“X热′”所造的词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皇帝热(政治界)、读书热(教育界)、发表热(文学界)。
第二,模槽“X”具有一定的弹性。可填入成分最短为两音节如“皇帝”“出洋”等,最长为四音节如“经营桂路”“农村复兴”等。
第三,“X热′”是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偏正结构词模。“X热′”所造的词基本均为贬义词,以“飞行热”为例,“莫不深中飞行热”实际上将“飞行热”视为一种疾病,并且全部为偏正结构,模槽“X”与模标“热’”之间是修饰限定关系,在实际运用中只能与表示个体概念的词搭配。
我们考察了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时期的近代白话报刊,得到符合“X热2”形式的词211个,其中三音节词数量最多,共计147个,四音节词共计11个,五音节词共计40个,六音节词共计5个,七音节词共计5个,八音节词共计1个,九音节词共计2个,考察结果见表5:
表5 近代白话报刊中的“X热2”的构词考察
由表5可知,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词模“X热2”与21世纪初的词模“X热2”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模槽“X”内可填入成分音节长度较长,构造的多音节词数量较多,最长可构造九音节词,如“开辟东非洲新航路热”。
第二,模标“热2”的意义发生了转移。在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白话报刊中,“X热2”与基式并存。以国会热为例,在语料库中其语境为“吴军机之国会热”“鲁人之国会热”,而其基式所在语境为“足见国民对于国会之热心”“人民请开国会之热忱”“国民对于国会之热诚”。也就是说,“热2”源于“热心”“热忱”“热诚”。《国语词典》(2011)[1]中,将“热心”“热诚”视为同义词。我们认为,可以将“热心”“热诚”“热忱”视为同义词。《国语词典》(2011)对“热心”的释义为“谓有血性而富有同情心者”。我们认为,“热”应该释义为“对某事具有深厚感情”。那么,这是否属于词语模“X热2”呢?我们认为,“热2”实际上表示群体对某事的强烈认同,可以将这一批词视为“X热2”所造的词。
第三,“X热2”所造的词的语法功能产生了变化。在对语料库的考察中,我们发现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X热2”既可以与群体搭配,又可以与个体搭配(见前文语境举例)。我们认为,“X热2”在演变的过程中丢失了可与个体搭配的功能,最终形成了现在的“X热2”。同时期词模“X潮”也被广泛应用,二者形式相近,且“热”与“潮”在这一时期构造了“热潮”一词。故而,我们认为存在“热2”受到“X潮”的影响产生语义转移的可能性。“热”不断与表示群体概念的主语搭配,自然使“热2”转向“形成某种热潮”这一意义。
第一,词模“X热2”造词能力一直较强,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大幅增长。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白话报刊中符合“X热2”结构的词共计211个;在对2000年至2018年《人民日报》的考察中,发现符合“X热2”结构的词共计274个。
第二,模槽“X”内可填入成分多元化。其具体表现为模槽“X”内可以填入名词性成分,如“国会”“婚姻”等;也可以填入动词词性成分,如“借债”“发财”“做官”等;音译成分被填入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如“莎士比亚研究”“香格里拉寻访”“诧辣司”等;甚至“APEC”等字母成分也可被填入。
我们认为,“X热1”“X热′”“X热2”三个词模之间的发展轨迹应当是:“X热1”→“X热′”→“X热2”。这一个过程可分为:“X热′”自“X热1”发展而来,“X热2”自“X热′”发展而来。
我们认为,“X热′”自“X热1”发展而来,其理由如下。
第一,形式上的相近性。词模作为一种具备新造词语功能的框架,其形式自然是判断词模间关系的重要标准。形式上的证据有两点:其一,“X热1”“X热′”所造的词均为定中结构,不存在例外;其二,模槽“X”内可填入成分的音节长度弹性较大,从双音节成分“发黄”“淋巴”到多音节成分“夏季枯草”“地中海发疹”,乃至音译成分“英昆垤密性偻麻质斯”,均可被填入“X热1”的模槽“X”,而“X热′”的模槽“X”亦是如此,无论是“彩票”“做官”还是“农村复兴”均可被填入。
第二,意义上的承继关系。词语模的意义主要落脚于模标,在此即为“热1”“热′”。在语料考察中,我们发现1902年“德意志热”“米国热”等语料,认为这是“X热1”的比喻用法,将德意志对英国的威胁比作病毒对人体的危害。在构造“德意志热”等词的动态过程中,“热”并不以“泛指人体温度升高的疾病”这一词素义参与构造词的过程,而是以比喻义“像疾病一样有害的事物”参与了这一过程。也就是说,“X热1”所造的词不再被严格限制在医学领域。而“X热′”所造词均为贬义词,其描述的是一种过度痴迷和过于深厚的感情。在我国中医学中,情绪可以引发疾病,如“相思病”“情深不寿”“思虑成疾”等,而“痴迷”这种感情常常会导致人体出现体温身高、心跳加快等表征。故而,我们认为“热1”“热′”之间有着意义上的引申关系。
第三,时间序列上的可能性。前文提到“X热1”所造的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而“X热′”所造的词出现于20世纪最初。从时间上来说,存在从“X热1”发展出“X热′”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X热2”自“X热′”发展而来,其理由如下。
第一,“X热2”的形成过程相对特殊。其一,“X热2”与基式“X之热心”之间的语法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热”在基式中处于中心语位置,但实际上被用以修饰“心”,而“热”在“X热2”中为被修饰成分。其二,“X热2”一开始便具备了极强的造词能力,造词数量多,模槽的弹性大,1906年至1910年间可构造三音节词、四音节词和五音节词,且所造的词均为偏正结构。故而,我们认为“X热2”至少在形式上受到了“X热′”的影响。
第二,模标“热2”和模标“热′”存在词素义转移关系。“X热2”“X热′”在1905—1910年间所造词的数量基本相等,相差不大。从1905—1935年造词数量的整体走向看,二者造词数量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我们认为,二者在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时期的意义极为相近,但随着时间推移,“热2”语义进一步转移,其造词数量也大大增加,而“X热′”所造词越发减少,趋近于无。我们认为,二者均表示“对某事的深厚感情”,“热′”强调感情过于深厚的病态义,“热2”强调对某事物的强烈意愿。在描述同一类事物时,二者才会形成这种反比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在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时期的“热2”甚至可以被视为“热′”,但基于语法搭配的不同以及基式的存在,将其视为“热2”为好。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多义词模“X热”的发展路径:“X热1”——“X热′”——“X热2”。结合前文提出的多义词模概念,我们认为多义词模“X热”包括专业性词模“X热1”、社会性词模“X热2”以及在现代汉语中消失的过渡词模“X热′”,其中“X热1”可被称为“本词模”,“X热′”“X热2”为引申词模。
我们认为,多义词模“X热”下“X热1”与“X热2”之间存在引申关系,二者之间的引申通过短暂出现的词模“X热′”实现。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X热1”是多义词模“X热”的本词模,“X热2”是引申词模,“X热′”为二者之间的过渡词模。
第二,本词模模标意义的虚化是引申词模产生的根本动因,模标本身具备定位性和意义类型化的特点,容易发生虚化。以“X热1”为例,“德意志热”的出现是“热1”进一步虚化的表现,其作为一种疾病,与“X热′”所造的词具备相近的意义。
第三,多义词模的形成有两大特点:一是固定的结构形式,二是易变的模标义。“从X热1”到“X热′”再到“X热2”,偏正结构始终是固定不变的;而在从“X热′”向“X热2”的发展中,由于“热潮”“X潮”等因素的影响,模标“热2”发生了意义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