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良好的习惯是约束个体行为和促进个体自主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小衔接阶段幼儿习惯的培养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对其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社交习惯的培养应把握好这一阶段幼儿的发展规律与学习要求。针对习惯培养中存在的认识不足、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幼儿园应从设置专项培养活动、家园合作共创一致性发展环境等方面出发,不断强化幼儿对习惯的认知和自觉践行某一良好行为的信念。
[关键词] 行为习惯;习惯培养;幼小衔接
个体的习惯是通过强化幼儿时期的基础行为发展而来的,它具有自动自觉的特征,对个体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当行为内化为个体的一种内在品质时,它就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推动个体自主、自觉、自愿发展的情感、信念和动力,[2][3]习惯的培养是学前教育阶段各类教育的重点。[4]幼小衔接阶段是学前儿童进行身份转换和角色调适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幼儿习惯的培养目的性更强,有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刻的内涵,它在继续培养表象行为的基础上更强调习惯的情感性、意识性和思维性。[5]幼小衔接阶段幼儿习惯的培养有着自身特殊的使命和要求,幼儿园应深化对幼小衔接阶段儿童习惯培养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一、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良好习惯的构成及其培养原则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6]是行为的自动化,它是个体后天形成的。习惯既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也指习俗、风俗以及道德,其中前者主要着眼于个体的行为,后者侧重于表达静态的文化或者意识形态。习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个体下意识、不自觉地重复同一动作,另一类则是在主观的行为训练中形成的,它具有性质上的好坏之分。[7]良好习惯的养成实质上就是教育发生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幼儿良好的行为并使之内化为个体内在的心理与精神品质。在学前教育阶段,成人主要关注幼儿在生活、卫生、文明等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启蒙性、浅表性和弥散性,凡是和行为相关的教育,都可将其归为习惯养成这一范畴。但当前对幼儿习惯培养的认识还多停留于行为层面,对习惯发生的心理过程关注不足,关于幼小衔接阶段幼儿习惯的组成及养成方式有何特点也需进一步探讨。
习惯的分类有多种方式,如罗世兰等人认为应该包含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健康生活、自主学习四个方面,[8]杜长娥则从生活、卫生、学习、语言、社交、道德等九个方面进行了论述。[9]习惯涵盖人类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凡有人的行为存在,就可表现出相应的习惯。[10]在幼小衔接阶段,儿童习惯的培养有特定的目标,也有特定的领域和方法。结合幼小衔接的教育任务和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认为可以聚焦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社交习惯三个方面,这三者是构成幼儿独立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基础。而且不同的习惯之间共享一些基本的要素,如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规则意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道德品质等等,这些基本的品质可以在所有的行为和习惯中发生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教师在培養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社交习惯时,要注重这些基本要素的融合与贯通。
尽管将认知、技能、道德等智力和思想方面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的观点被否定,但我们仍不能只将儿童的发展停留于行为表现层面,而是要深入到儿童的心理加工和意义建构过程中。幼小衔接阶段是一个帮助学前儿童了解、接纳并且主动融入小学生活的阶段,成人不能只关注其进入小学的准备程度,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问题意识、自主意识、综合能力以及主动适应能力。[11]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进一步聚焦习惯养成的内在性,并将这种内在性与幼儿发展的自主性结合起来,使习惯逐渐成为支持幼儿深度发展的良好品质。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各种习惯时要把握以下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生活独立走向学习独立和交往独立,要发展幼儿完整的经验与能力。基于身体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是幼儿早期习惯的核心内容,它们是幼儿实现自我满足、形成规则意识的起点,但幼儿生命的发展不能只停留于日常的生理活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意识和精神层面中。幼小衔接阶段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更为强调幼儿发展从外显行为到内在意识的过渡,要培养他们的自制力以及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关注单一领域走向不同习惯之间的贯通与融合,发展幼儿对习惯的领悟力和认知力。学前阶段个体的行为整体上是尚未分化的,尽管幼儿园教育以领域为划分依据来开展教育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幼儿的学习规律,但领域之间的隔阂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对事物完备性的理解,习惯的培养亦是如此。因此,幼小衔接阶段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要进一步强调幼儿对行为意义的理解,强化幼儿对行为目的的信念。成人对幼儿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于幼儿表现出何种行为,而是必须进一步关注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与发展机制。
二、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良好习惯养成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不仅在组织方式上存在不同,同时在目标与预期上也迥然不同。前者以一日生活和游戏为基本方式,后者则以学科教学为主。当从比较自由的游戏转变为制度性很强的课堂教学时,儿童就不仅要掌握相应的技能,同时要实现心理上的接纳和主动适应。幼小衔接阶段学前儿童习惯的养成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的目标预期及其为幼儿提供的教育和引导。在以往,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主要指向幼儿认知方面的发展,关注的是其学习习惯、知识经验和学习技能的发展。[11][12]但这一观点已经无法有效回应幼小衔接阶段学前儿童在发展目标、学习内容、教育预期等方面的复杂要求。要做好幼小衔接阶段学前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工作,除了要从学理上搞明白幼小衔接阶段良好习惯培养的内涵和目标之外,还要了解儿童的习惯培养现状,以及家长等群体的认知与期望。调查表明,在生活习惯方面,大班幼儿在进餐、洗漱、穿戴等自我服务方面表现良好的比例偏低,在物品收纳、规律作息等方面还缺乏明确的秩序和规则意识,难以独立自觉地整理自己使用过的玩具等物品并按时睡觉和起床。在学习习惯方面,多数幼儿已经开始萌发自主学习的意识,但学习注意力不足,倾听意识比较薄弱,怯于自我表达,难以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在社交习惯方面,大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直接冲突逐渐减少,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语言或者回避等方式来避免人际交往中冲突的发生,但受成人交往习惯的影响较大,部分幼儿会模仿成人讲脏话。
尽管调查中家长和教师都十分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采用各种适宜的方式尽可能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但从整体上看,这种培养仍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家长和教师对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认知停留在行为层面。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家长和教师都将行为等同于习惯,思想上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但实践中却都只看重幼儿的行为表现,忽视从习惯的自觉性特征出发考虑如何引导幼儿将良好的行为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
第二,家园共育体系不完善,幼儿习惯培养效果不理想。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在实践过程中,大班幼儿园教师会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做好个别家长的家园沟通工作、在班级群内发送“今日所学”等方式来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教养观念以及督促幼儿在家庭内持续保持在幼儿园的习惯状态。但这种合作缺乏合理的考评和推进机制,幼儿园既无法监督家长的教育行为,也无法控制幼儿在家庭中的行为环境,看似全面覆盖的家园共育工作只是在形式上具有完备性,实效性却无法考究。[13]
第三,忽视幼小衔接阶段幼儿习惯养成的特殊性。习惯是一种行为定式,但这种定式的形成需要个体主观上的努力,只有个体将行为内化为内在的信念时,它才能转化为自我品质的一部分。但实践中教师和家长或多或少地忽视了习惯的这一特性,他们会强调习惯的重要性,并努力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行为,但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幼儿进行心理加工的成分却不多。一种被认可的行为发生后,幼儿是不是认同,是不是有另外的想法,家长和教师对这些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他们关注到了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但没有强调幼小衔接阶段习惯培养的特殊性;关注到了习惯的行为表象,但没有关注到幼儿内在的心理加工和价值判断过程。
三、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基本策略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自我觉知和行为强化的过程,在儿童早期阶段培養个体好的习惯不仅可以形塑个体的行为,还可以培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夸美纽斯也曾指出,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据心灵之前就早早地教。尽管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其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都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但其自控力还未发育成熟,还需要成人从外部予以约束和引导。[14][15]针对习惯养成过程中幼儿规则意识薄弱、专注力不够、行为反复等问题,幼儿园和家庭应当基于各自的角色开展相应的幼儿习惯养成活动。
第一,设置专门的幼儿习惯培养活动,强化幼儿的习惯养成意识。幼小衔接阶段对幼儿习惯的培养应具有更强的目的性,这样方可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幼儿习惯培养活动。在生活习惯培养上,针对幼儿乱扔玩具和书籍的习惯,教师可以设置诸如“我会整理”等系列主题活动,培养他们自我整理书包、衣物等的习惯。在学习习惯培养上,针对幼儿学习专注力不够、倾听意识较弱、学习姿势不正确等问题,教师可以开展诸如复述、记忆、拼图等游戏,锻炼幼儿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通过丰富的游戏内容和有趣的游戏过程培养幼儿的学习专注力和自觉性。在社会交往习惯培养上,针对幼儿倾听意识薄弱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小组合作活动,以任务完成的方式倒逼幼儿开展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
第二,设置有针对性的幼儿习惯养成活动,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幼儿的学习是情境性的,具有很大的个人情感性。因此,在培养常规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设置合理的强化方法,如通过奖励、树立榜样等手段来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内化行为背后的价值要求。例如,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教师和家长可以设置好习惯养成奖励活动,当幼儿在物品整理、进食、卫生清洁等方面有良好的表现时,教师和家长就可以通过正面的语言肯定、行为激励等方式培育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积极信念。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诸如“故事大王”“我是小小升旗手”“我要当主持人”等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帮助幼儿克服不敢表达的心理恐惧。在社会交往习惯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我是小班长” “争当优秀值日生”等活动来为幼儿的社会交往提供良好的情境,激发幼儿的交往欲望,以任务完成的方式来激励幼儿积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同伴合作,使他们在体验活动成就感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第三,加强家园合作力度,为幼儿良好习惯养成创设具有一致性的环境。幼儿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行为不断强化和内化的过程。如果外部环境具有一致性,那么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就具有持续的影响。如果外部环境给幼儿传递出了不一致的信息或者要求,幼儿就不仅在行为上会出现异化,同时也会给他们的认知产生冲击,使得最后幼儿的习惯可能变成一种“表演”。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两者当树立一致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标准,要通过密切的沟通和合作来就幼儿习惯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达成一致的认识,从语言要求、行为标准、环境营造等方面为幼儿创设一致性的发展环境,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习惯作为个体社会性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琼,蔡军.儿童早期数学能力与学习品质的发展趋势及其关系变化——基于大班与一年级数据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22(12):32-43
[2]石向东,许凯.从社会性发展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06):20-23.
[3]刘海燕,闫荣双,郭德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近展——自我决定论[J].心理科学,2003(06):1115-1116.
[4]连光利,王惠珊,黄小娜,等.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02):139-140+143.
[5][6]王珊珊.幼小衔接中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1,2.
[7]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28.
[8]罗世兰,张大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结构及问卷编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4):68-74.
[9]杜长娥.幼儿行为习惯的结构与养成[J].山东教育,2000(1-2):44-47.
[10]江晖.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现状的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9:2.
[11]李召存,李琳.迈向高质量教育时代的幼小衔接[J].学前教育研究,2022(05):1-10.
[12]蔡军.从幼小衔接到入学准备:一种新的研究视角[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06):14-18.
[13]李喜元.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1-2.
[14]甘晓彬.家园协作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11):124-128.
[15]王晓云.从规则入手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J].才智,2021(04):125-127.
The Constitution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Good Habits in the Stag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ZHAO Weifang
(The First Kindergarten of Chunteng Road in Zhengzhou High?tech District,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 Good habits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restrict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promote individual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habits in the stag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has a stronger sense of purpose;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living habits, learning habits and social habits should grasp the development rules and learning requirements of children at this stage.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imperfect system in habit cultivation, kindergartens should set up special training activities and cooperate with homes to create a consisten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constantly strengthen childrens cognition of habits and belief in consciously practicing a good behavior.
Key words: behavior habits, habit cultivation,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责任编辑:黎勇)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JKGHYB-0732)
**通信作者:赵伟芳,郑州高新区春藤路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