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院校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4-01-21 20:03张香玉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

张香玉

摘要:文章结合教育学科特点,探讨传统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思想,提出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并分析改革措施的效果,旨在提高教育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理统计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师范类院校;教育统计学

一、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知不足,学习效能感不高

首先,从课程性质来看,教育统计学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课时较少,且开课计划较为随意,有教学评估和专业认证任务时就象征性地开设此课程,完成教学评估和专业认证任务后就压缩课时甚至不开此课。这就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与专业联系不大,学习动机不强烈,影响学习效果。

其次,从课程内容来看,教育统计学教材中有很多统计推导公式,课后练习题中有很多计算,所以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同时,该课程实践部分的应用性较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软件操作基础。在很多学生看来,教育统计学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概念深奥难懂的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存在较高的畏难情绪。

(二)教师的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育统计学的课程内容较多,包含了简单的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及统计软件操作等不同系列,其应用性的课程属性决定了学生不用埋头计算原理和公式的具体推理过程及证明。目前,大多数师范类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存在不同程度压缩学时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增大,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教育统计学课程也出现了理论性强而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学生不能自觉主动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突出。

从教育统计学教材来看,基本上以统计学原理、公式为主,统计软件操作为辅,比如用Excel或SPSS做简单的描述统计分析,且列举的操作步骤更像一份说明书,缺少对数据结果的解释,集统计理论、统计案例分析和统计软件为一体的教科书并不多见。

此外,现有教材中提供的统计案例较少,脱离学生专业实际,案例中的问题描述也比较简单,所提供数据为方便计算基本为小样本数据,不符合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特点。一些案例虽源于现实且结合了相关统计软件如SPSS操作,但大多强调操作步骤且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孤立,涵盖面不广,无法达到知识系统化的教学目的,导致学生不能进行学习迁移,降低了学习效果。

(三)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佳

教育统计学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对各种复杂统计公式的推导和记忆并不是学习的重点。相反,了解一些统计学的专有术语(如样本、总体、统计量、参数等)、理解教育统计学的思想(如推断统计的现实必然性)、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才是核心,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选择并操作合适的统计软件得出结果,对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挖掘出数据背后的信息才是重中之重。所以,不管是从学习内容来看,还是从学习目的来看,计算能力并不重要,但教育类学生要么将教育统计学视为数学,甚至单纯当作算术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原理、公式,再根据教材中相应的例题进行练习模仿;要么死记统计软件的操作步骤,注重对结果的计算。这些不恰当的学习方法不但不能形成统计思维,提高实践能力,而且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学习效能感,陷入“平时死记硬背、考时生搬硬套、考后一片空白,应用一窍不通”的学习困境。

二、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突出过程性考核,加强教学互动和反馈,提高学习效能感

教育统计学应用型的课程性質要求不能简单基于终结性考试的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突出过程性评价。

首先,改革终结性评价,调整之后,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比重为4∶6。终结性考核虽然采用考试的形式,但是应调整题型,增加综合理解、案例分析等主观题和综合题,尽量减少填空题、选择题及名词解释等客观题所占的比例。

其次,基于课堂参与度、书面作业完成度给予学生适当评价,并重点开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文献讲读、调研报告等活动,将学生从死记硬背和海量计算中解放出来,拓宽评价维度,给学生更多选择,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有效的教学互动和反馈是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的主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具体做法:在课程实施前发放课程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对课程的认识与期待,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内容和计划;在课程实施中通过课堂派或问卷星动态发布评教评学调查问卷,采取匿名填答方式,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方法等进行真实的反馈,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教学调整;在课程实施后利用课堂派和雨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后练习,对个性化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课前—课中—课后”的联动措施不仅有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主人翁的角色意识,还节省了师生间的沟通成本,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精心编写问题案例,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给学生提供高度真实化的问题情景,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中培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育统计案例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可以将统计理论、SPSS统计软件有效地结合起来。

资料显示,我国虽然陆续出版了一些统计学案例教材,但是主要面向统计专业的学生,对教育类学生而言跨度较大且可读性不强。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本着专业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并结合所教专业学生的实际,笔者系统编写了“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大学生选修课学习动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等教学案例。

此外,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笔者还要求学生使用问卷调查法,借助问卷星进行大批量数据的回收,引导学生从真实数据中解释教育现象,分析教育规律,最终形成了“案例阅读—问题聚焦—数据收集—方法选择—统计操作—结果讨论—结论建议”的教学模式,将数据统计分析贯穿于科学研究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各小组自由选择想要研讨的案例,分工查找资料,提出并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讲授研究结果,并分享在研究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最后由笔者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最大限度地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还有助于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彼此互动、相互交流,有助于形成一种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笔者也可以从学生的讨论中得到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呈现网络课程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教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结果。为进一步筛选、聚焦教育统计学教学内容,笔者仔细研读了教育统计学书籍,从中精选与教育专业实践问题较为契合的教材,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梳理教育统计学的基本内容结构,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实验设计逐一呈现,为学生高效学习奠定基础。在“互联网+教育”思想的引领下,笔者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和线上教学平台,在中国慕课课程平台中选择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的两门教育统计学课程作为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资料,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合和查缺补漏。

为有效解决实践课时不足的问题,笔者结合SPSS软件制作SPSS系列操作微课,将统计软件操作纳入教学内容,简化繁杂的统计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克服对大量公式和计算的畏难情绪,提高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改革取得的效果分析

为期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结果表明,以“互联网+教育”为主要指导思想的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得以提高

学习效能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学改革前后,笔者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了学生对教育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效能感和学习期待。结果发现,教学改革前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平均得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对教育统计学课程期待较为消极,而在教学改革之后,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期望在教育统计学课程考核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以提高,能够进行学习迁移

综合应用能力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教学改革之后,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以提高,并能够有效进行学习迁移,主要表现:学生能够有意识地阅读以教育统计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的科研文章,在遇到数据表述不清、统计符号乱用的科研文章时能够主动与同学讨论,提高了科学研究的鉴别能力;主动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等活动的人数增加,并且能够使用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方法整理与分析数据,进一步培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论文指导教师均表示学生能够自觉运用实证方法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在统计方法的选择和操作、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讨论等方面的能力均有较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霞光.教育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对统计学的贡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2]聂辉.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

[3]刘丽琼.教育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8).

[4]吴慧伶.基于SPSS的教育统计学教学案例设计[J].丽水学院学报,2013(5).

[5]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

[6]秦娟.师范类文科生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基于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视角[J].大学教育,2017(12).

[7]张玉.《教育统计学》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6(4).

[8]李迪.中国教育统计学产生与发展及基于问题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4).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基于问题解决导向的《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學改革研究”,课题编号:SDJG2020-11。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