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维度

2024-01-21 22:34宋晓东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思政课

宋晓东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实践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课堂理论环节的必要补充。扎实有效地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有助于促进课堂理论教学部分的内容更好地入脑、入心,进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0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到:“各高校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1]

当前思政课实践环节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以下五方面表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等问题,教师素养需要得到更为全面的提升;实践教学与现实生活、理论教学环节结合不够紧密,无法形成统一的育人合力;实践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和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现场参观等形式为主;实践教学评价部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未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科学化、系统性的评价;开展实践教学时仍以教学部门单兵作战为主,缺少多方协同和多维保障;等等。

2021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思政课”的理念,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大思政课的理念,为通过改进思政课实践环节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师资、内容、方式、评价、保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五个维度,贯穿实践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同时也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将从这五个维度出发,探索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如何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

一、实践师资维度:争做大先生

1.发挥教师主导性:大先生应具备六种素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3]。同理,提升思想政治实践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在教师。可以说,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对于思政课教师也有着特殊的要求[4]。思政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首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有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这种主导地位的作用。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六种素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5]。从大思政课的视角来看思政课教师素养问题,思政课的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就要争做大先生。而只有具备上述六个方面的素养,才有资格被称为大先生。

2.尊重学生主体性:将六种素养融入教学中

具体来说,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坚定的信念,同时对所选取的实践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如此,实践教学才不会轻易偏离主线,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教师还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这样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十足的感染力。当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红色纪念馆的时候,只有心里装着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教师,才能动情地讲解。如此讲解,才能真正地打动学生,才能使实践教学的内容更好地入脑入心。教师的创新思维对于开展实践教学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诸如身边有哪些红色资源可以用于开展实践教学、具体选择何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新性思维的支撑。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具有宽广的视野,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各种校内外资源为实践教学所用。同时,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严格自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严肃认真地对待,不能因为是实践教学,就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放松。最后,教师还应具备高尚而又正直的人格。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有更多机会和老师近距离接触,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可以更好地感染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在将六种素养融入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偏好,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设计,这样更加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热情。比起流于形式的传统线下参观,作为“数字原住民”的“00后”可能对通过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的VR沉浸式参观更有兴趣,这些都是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考量的因素。

二、实践内容维度:体现大融合

1.实践内容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融合

根据大思政课的理念,思政课要上得生动、活泼,对学生产生足够吸引力,就一定要“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提出的要求。因此,要想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在内容维度上就要体现大融合,首先要做到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融合。

为了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融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牢牢把握“新时代”这一重大现实背景,因为新时代是理解我国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新时代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时代[6]。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选取更多能够体现新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例如,重点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去进行讲解。学生只有对新时代这一现实生活背景有了深切的感悟,才能更好地在新时代放飞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例如,东华大学选取了上海杨浦滨江这一校外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之所以选择这一教学资源,是因为杨浦滨江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正在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特征。杨浦滨江在百余年前曾经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然而伴随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带不少厂房关停,成了“工业锈带”,荒草丛生,很多机器锈迹斑斑。进入新时代以来,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和开发,这一“工业锈带”慢慢转变成了“生活秀带”和“发展绣带”[7]。原来的以工厂仓库为主的地带慢慢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休闲场所。这一转型,不仅体现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为人民创造了更多幸福生活的美好场景。

2.实践内容要与理论内容密切融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还要与理论教学密切融合,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效衔接。因为实践课教学是理论课教学的延展和深化,最终都是为了服务思政课本身的教学目标。只有两者密切融合,才能有效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而不是各自为阵,成为两个独立的系统。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于看重实践教学的形式,而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关注不够,从而导致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脱节或者是联系不够紧密,这样就无法形成育人的合力。

要想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需要一开始就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设计,所选取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当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从而使两者密切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课上讲到的“目前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为新时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网络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网上展馆;讲到实现人生价值相关章节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劳模风采主题展示馆;讲到不断提升法治素养相关章节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或参与法治宣传活动;等等。

三、实践形式维度:构建大课堂

1.多种实践形式构建思政大课堂

根据“大思政课”的理念,“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要想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讲好思政课,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不仅需要深入社会生活,而且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利用和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努力构建好思政课的大课堂。

参考教育学中对课外教育工作形式的分类[8],按照实践活动的规模,思政课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以下三个类别:集体性活动、小组性活动、自主性活动。其中,集体性实践活动是指参与人数较多的活动,以年级为单位或者是以班级为单位参与的思政课实践活动。例如,集体聆听不同领域专家、模范榜样、英雄人物的讲座;集体参观和访问红色景点、博物馆、展览馆;集体参加志愿者活动或者是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小组性实践活动是指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实践活动,小组活动相较集体性活动更为灵活,包括小组调研活动、小组演讲活动、小组辩论活动等。自主性实践活动主要是指由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开展的实践活动,与小组性实践活动相比,自主性实践活动更能体现个人的兴趣爱好,具体包括阅读红色书籍写读后感、观看红色电影写观后感、参加红色主题演讲比赛等。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思政课实践活动也可以进一步被划分为线下社会实践活动和线上社会实践活动两个类别。线上思政课实践活动的常见形式主要包括:参观网上红色主题数字展览馆;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一些网络红色资源;学生拍摄和制作中国精神主题短视频,并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和宣传;等等。诸如此类新技术的加入和运用,一方面可以增强线上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与线下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

2.形式丰富多样但不走过场

诚然,丰富多样的实践课教学形式,并不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然保证。在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遵循一些基本的教学规律和教育原则,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一,要注意强化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配合好课堂理论教学,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不管什么类型的思政课实践活动都要牢牢围绕思政课本身的教育目的展开,防止形式化、表面化、走过场等问题的产生。第二,应增加思政课实践活动的灵活性。开展实践课的初衷就是为了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让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活起来,从而让知识更好地入脑入心。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初衷,每位思政实践课教师都应该有一个“工具箱”,这个工具箱里面有多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供选择。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需求,以及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灵活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活动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而不是图省事、求方便,每次只选择某一种固定的、陈旧的实践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增加实践活动的灵活性,有助于打破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增加思政课的新鲜感和吸引力。第三,应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时候,应当广泛调研、适当听取学生的建议,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去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感。与此同时,在设计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形式选项,供学生按照个人兴趣、所学专业等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这样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四、实践评价维度:进行大评价

大思政课理念的本质之一,在于提升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而要衡量实践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就需要开展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科学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检验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实践课教学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体验,而理论课教学更加强调知识的灌输。因此这两个教学环节在学生评价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在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大评价,意味着放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过于看重结果的单维评价体系,采用更加综合、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将这种科学的大评价体系概括为“三个相结合”。

1.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有的教师在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情况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依据学生最终上交的参与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或者调研报告书等总结性材料进行评价。从本质上来说,这都属于是一种结果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动机、态度、投入状态等情况进行必要的考察。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意味着教师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热情。举例来说,在实践教学环节当中,对于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评价,既可以是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之后最终撰写的心得体会,也可以是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活动时拍摄的照片或者视频等能体现出实践过程的材料。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是指以不依赖数字手段的方式对评价对象作出总体上的评价,定量评价是指采用量化和客观化的方式对评价对象作出标准化的评价。鉴于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应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下,教师能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更为全面、综合的评价。教师在对志愿者服务类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时,既要进行量化评价——统计好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次数和时长,也要进行定性评价——了解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时的投入程度和实际表现情况等。

3.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在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当中,往往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充分的彰显。而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而且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和改进打下基础。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既能体现教师在评价过程当中的主导性,也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实践作业或实践报告当中设置一个自我评价环节,让学生对自己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提炼自己的收获,总结自己的不足等,然后教师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的评价。

五、实践保障维度:促成大协同

按照大思政课的理念,思政课的课堂要大,就要大胆走出去,就必须充分重视对校内外资源的统筹与利用,从而与社会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要想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想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光靠思政课教师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社会各种资源合理利用和广泛介入,形成思政课大协同的局面。这样才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扎实有效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充分发挥校内外多种资源的育人合力。

1.挖掘校内外资源促进大协同

从校内层面来说,学校应当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与质量提升工作,这种重视应当体现在对实践教学的多维度保障上。除了加大经费的投入之外,高校还应当重视在组织方面和安全方面为实践课教学提供充分保障。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当中明确指出:“高校要普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9]这种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有助于改变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从“单兵作战”转变到“团队协作”。有了这一转变提供的支持与保障,教师就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身的内容优化和教学创新上面,从而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

从校外层面来看,高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校外育人资源中的思政元素,促进校内校外资源的充分融合,达到协同育人的功效。具体来说,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好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这就要求各高校积极去探索和发掘校外思政育人资源,并与校外实践基地建立起一些长效的合作机制,从而为实践教学在校外有序地、高质量地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贯彻“三全育人”理念促进大协同

要想促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协同的局面,为实践教学提供充分的保障,还需要充分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早在2020年4月,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以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10]。“三全育人”的理念,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育人主体、育人时间和育人空间三个维度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育人体系[11]。该体系突出系统化的育人理念,对于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首先,要想促成思政课大协同的局面,需要全员参与育人,除思政课专任教师外,党政干部、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社会相关人员等,只要他们能够促进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达成,都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人员。其次,要想促成思政课大协同的局面,还需要全过程参与育人,实践教学应当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进行巧妙的安排,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实践教学要根据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从而确保思政教育始终贯穿其中,不断引领学生更好地成长与成才。最后,要想促成思政课大协同的局面,还要做到全方位参与育人,从校内到校外、从线上到线下、从家庭到社会,凡是有助于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成的育人要素都可以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当中来,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思政课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