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思颖
摘 要: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探究性教学,它的有效实施需要高品质的课题设置。然而,当前教学存在抽象化、认知化、简约化等现象,这些现象妨碍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因此,在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推进教育快速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课堂问题设计应当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并结合实际复杂多变的情境,表现课程内外部相互融合和价值引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他们的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
學习是一种深度思考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加工,更是一种思想的深入探索,它以使用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将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意在提高使用者的实践和高层次思考水平,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提问的重视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课堂上缺少可以引发学生高层次思考的主题、关键点和核心,使得提问简单化、浅表化,缺少深入思考的张力,尤其是教师导向的提问仍未得到改善。
因此,结合信息技术开发出高质量的提问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应该借助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深入地参与课堂教学,将教材与实际情境、知识与素养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问解决的方式来培养和提升他们的高级能力,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一、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深度学习旨在培养高层次逻辑思维,并强调学科的育人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也是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有效的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振,但仅仅依靠情境的渲染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并将正确的价值观植入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需要透过提出问题来开拓他们的思路,从而达到让他们铭于心、立于言、践于行、成于效的育人目标。深度学习强调以学习为核心,以培育学生的核心能力为目标,意在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价值理念、必要的品德和关键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处理问题、学以致用、锤炼品德,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的性格和精神。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研究表明,结构化和序列化的知识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效力,碎片化的知识不但无法有效帮助人们,反而会占据人脑的空隙,变成学生的累赘。随着新教材的全面实施,部分教师缺少系统全面的理解,对课本的逻辑思路、不同板块的含义及应用缺少理解,以课时为单元的教学方式造成了知识点的碎片化,课题设计缺少综合性和探究性,难以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和解决挑战性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也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效果和质量。
为了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避免误解和浅尝辄止,就需要教师谨慎阅读,精准地挖掘教材内涵,全面了解、领会、吸取和内化课本的“睿智”,科学、精准而有深度地解读教材具体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真实性的社会案例,或者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社会现象的模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逻辑关联,在重难点处质疑,在思维惯性处追问,可以让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并维持在高阶思考的磁场中,从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形成素养。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深度解读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高质量的教学设计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教师不仅要识别和使用教材资源,还要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使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问题设计,均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教师不仅仅是课本信息资源的提供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工程师。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时代背景中,教师应该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结合信息技术对课本中的信息内容予以加工融合和二度设计,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在“预防犯罪”教学课堂上,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法治纪录片,让学生观看社会中的一些犯罪行为活动,并且提出问题:“犯罪活动是否必须具备严格的经济社会危险性?是否只有触犯我国刑法的行为才会被视作刑事犯罪?如果是,那么,只要行为有着重大的社会危害性,并且触犯了刑法,就应该受到刑罚处罚吗?”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将真实的社会案例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并且利用问题链和疑惑矩阵,让学生在探究“困惑”和“弄清楚”的引力场中,主动构建知识,深入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有效推动了深度学习。
教学是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形式,而信息技术则能够将这种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形式,并通过学习来实现这一转变。例如,“如何理解虽然违反了我国刑法,但它是否构成犯罪?这与法律的特征是否相悖?”通过对“如何理解”不同表述处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利用信息技术引入社会中的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对比,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了这一教学内容,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同时,通过对“如何理解”文字的疑问,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教学开展以教材为基础,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因为存在编撰时间和地域差异等原因,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并融合网络教学资源,使课堂设计既有教材的内涵,又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道德情感
课堂应当从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刻思索,学会解释、推理和论证,建立自身的专业知识,并在思索和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理性思辨、品德认识和人格情感认识。道德与法治教材意在协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理性进行分析,它更多地关注于复杂的社会现象,包括价值判断、情感的综合分析。例如,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针对“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个话题网友们的评论,并且在课后引导学生在微博中搜索和了解,对这一话题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以及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详细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背后的法理精神,即法律对维护公平正义的必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志和公共参与能力。
再如,在“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传奇人生。通过黄旭华的三个生命抉择,学生深刻地认识了我国社会利益与民众权益之间的关联,并且到达了最高的情感高度。教师就此提出问题:“假如时间倒流,你是黄旭华,你会做何抉择?”学生认真思考,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国之脊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并给予适当的评价。这个问题的设计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出自由选择,更是通过深入思考“国之脊梁”中的伟人典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对未来的人生道路展开思索,从而让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探究情境
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深度学习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下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认知理论指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还要从自身的经验和实践中获取灵感。为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避免提出简单、封闭式、没有挑战性的题目,而是提出更加复杂、开放式、具备一定挑战难度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实现自由探讨,从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形成和个人实践的转变,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人民将法治作为信仰”这一问题上,教师以一名高校学生状告地铁公司定价不合理的案例为例,提出了问题:“假如你碰到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办?只要求多充几元就能进站坐车,而小吴却花了这一个多月时打官司,你觉得这么做有意义吗?为什么?一个普通公民提起诉讼,要求对方支付赔偿金,你觉得她的勇气来源于何处?你觉得她能够胜诉吗?请分享你的看法。”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真实案例的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探究欲望,课堂上从各抒己见到逐渐形成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法治的威严,同时也体会到法治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的保障,从而在学生心中种下了法治的种子。
再如,在“正视发展挑战”一课中,教师首先深入分析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既然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为何还要实行三孩政策?”这种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教师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发现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将探讨结果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这是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创设相关的情境,创造出学生熟悉的“为什么”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让他们在提问中体验到学习中的快乐。
(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科融合
融合学科知识和技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品德、健康、法治和国情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课堂应该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和行为实践中得到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应当建立一个全新的教育观,根据大定义开展教学活动,打破各个教学单元、各个模块之间的认知壁垒,激发学生探索的激情,拓展思维探索空间。例如,在“诚实守信”一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国漫怎样才能实现崛起?”,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提问包含了诚信的社会发展价值、政府职能、国际竞争、正确对待传统、保护知识产权、个人与社会关系等诸多主要知识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进入深度思考。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能够从多种角度深入思考提问,并能够运用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生活多元化、复杂化,因此学生应具有综合性的内涵。为了更好地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淡化学科划分时的各种人界线,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重构教学内容。通过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政治课的说教感,增加政治学科的真实性和吸引力。例如,“共筑生命家园”一课中,对“为何要走环保开发路线”这一问题的探究,从社会历史社会科学视角提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环境保护观,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走“先环境污染后治理”的路线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前车之鉴,因而,应该避免这种行为;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我国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带来的危害,都是影响社会经济的关键要素,所以,应该采取相应对策,维护自然环境,以促进社会经济更好发展;从政治角度来看,绿化建设路线反映了党和政府部门以百姓群众为核心的建设理念,它不仅顺应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提升了公众的意识,使得全民都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绿化建设的进程中。
四、结语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设计高质量的教学计划,这些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采用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深、难”中提到的知识,还能培养出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并在此学习过程中产生合理的人生价值评判和行为抉择。上述提问设计路径绝非单一,它们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学有其规律,但无法完全按照这些规律来实施,因此,怎样在课堂教学中透过提出高品质的提问来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让学生开展深度学习,仍然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和思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任长安. 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探究教学[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4):41-43.
[2]朱开群. “深度学习”观映照下的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學——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思考[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4):19-21.
[3]侯在朋.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J]. 中学课程辅导,2022(30):54-56.
(责任编辑:孙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