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泠朱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的海归歌唱家群体是我国现代声乐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大多是在国内读完本科后出国深造,学习结束后又归国工作。回国之后,他们自觉肩负起对外进行中国声乐作品的传播、对内进行美声歌唱艺术的普及以及中外艺术歌曲研究和演绎的重任,推动了我国美声歌唱艺术的发展,在声乐理念、学科专业建设以及与国际声乐教育接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 海归歌唱家群体 声乐歌唱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0-0164-07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大力加强与国际美声歌唱领域交流的历史背景下,培养出了一批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的新生代优秀歌唱家,这些歌唱家出国深造,走上了国际舞台。过往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海归歌唱家的研究,通常关注的是个体的声乐理念和教学思想。例如,曾在比利时留学的陈其莲认为,我国声乐学习者在表达声乐作品时,会受到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声学审美观的影响。在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李秀英看来,声乐技术训练要避免“机械化”,要注重耳朵的训练和身体“弹性”的训练等。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我国声乐专业的建设,例如,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马金泉认为,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发展是关系着我国声乐教学水平能否与国际接轨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学界对改革开放以来海归歌唱家群体的整体研究尚处空白,本文通过梳理该群体代表性成员的学习经历,分析其共同特征,阐述他们在声乐专业上的影响力和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改革开放以来(1980—2010)海归歌唱家群体的界定
“歌唱家”这个概念既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群体。“群体”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本研究借鉴社会学对群体概念的解释,即群体是相对于个体的各个社会成员的聚合。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声乐技术、教育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群体,他们的理论旨趣和实践呈现出相似或相同的风格。中西文化的碰撞促成了我国歌唱艺术的变革。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美声歌唱艺术在中国所经历的起步、发展、碰撞、逐步繁荣的过程,离不开海归歌唱家群体的不懈努力。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海归歌唱家作为20世纪上半叶海归歌唱家的后继者,已逐步取代老一辈歌唱家,肩负起了培养我国声乐人才的重任。他们的演唱、教学、研究及其他活动极具时代性和创新性,他们对中国现代声乐教育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海归歌唱家作为研究对象,群体选择标准依据其年代及其学术影响:一是1980年至2010年间出国深造并已回国任教者;二是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者;三是现今仍然活跃在国内外舞台者;四是在演唱或教学领域有一定造诣和影响者。按上述标准,共选择了21名歌唱家(见表1)。
从表1可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的海归歌唱家群体的学缘结构是,大都毕业于国内专业音乐院校,尤以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较多。其中,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各有7人,毕业于其他地方院校的5人,还有1人未在国内接受本科教育。另外,有4人虽不是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或上海音乐学院,但有过在这两所院校进修学习的经历。也就是说,毕业于或在这两所院校进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0%。这一群体从国外回国后多在上海音乐学院或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是上海国立音专,它是我国早期美声歌唱艺术的发源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央音乐学院则是由原国立音专声乐系主任赵梅伯创立的北平艺专、1940年重庆青木关成立的国立音乐学院、东北鲁迅文艺学校音工团、华北大学文艺学校音乐系、燕京大学音乐系以及中华音乐院等单位合并而成。可见这两所院校在美声歌唱艺术人才培养上是有历史积淀的。
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这一群体前往美国、欧洲、日本各大音乐院校留学的占比分别为38%、28%、14%。此外,还有20%的人是在欧美各大歌剧院或跟随私人声乐教师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的留学者多选择的是茱莉亚音乐学院。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是美国最负盛名的高等音乐学府,是全球音乐学子的梦想之地,被誉为“音乐哈佛”。该校师资多数是本专业的杰出人才,甚至是全世界大师级的人物;开设的课程注重基础能力训练,立足实用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原则。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毕业生都是表演艺术家,其专业能力在全世界的藝术团体中体现了最高的职业标准。另外,欧洲尤其是意大利,是美声歌唱艺术的发源地,到欧洲学习声乐,更能在文化上寻根溯源。
在声部方面,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低声部有7人,其中女中音2人;高音声部14人,其中女高音和花腔女高音分别有6人和2人,男高音 6人。
此外,从表3的学历结构可以看出,硕士占比80%,其他占比20%。这两个方面的数据表明,这一群体的学历较高且具有丰富的声部演唱经验,这有助于当前声乐教学中不同声部之间的教学互动。
二、改革开放以来海归歌唱家群体的专业影响力
海归歌唱家在获得专业荣誉、传播中国声乐作品、普及美声歌唱艺术、演绎中外艺术歌曲等方面都表现出色,这是这一群体的共同特征。
(一)专业荣誉的获得者
海归歌唱家在获得专业荣誉后,对促进我国现代声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声学审美、声乐理念、声乐教学、专业发展等方面。他们获得的专业荣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在国际声乐比赛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见表4),尤其是在国际A类比赛中表现出色,为国争光。近三十年来,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声乐人才,他们不仅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也体现出我国声乐教育水平并不亚于其他国家。
二是他们活跃在重要的国际歌剧舞台上,凭借出色的表演和演唱赢得了国际歌剧舞台的一席之地,如梁宁、迪里拜尔、张立萍、和慧、范竞马等。他们在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表演经验,拥有了国际视野。他们在推动我国声乐教学理念、专业发展与国际接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他们长期与国际著名音乐家合作,并得到业界专家、媒体的高度认可。如沈洋先后与国际著名歌唱家安娜·奈瑞贝科、弗莱明、特菲尔、达姆娆等合作。李秀英在出演了《蝴蝶夫人》后获得了“纽约歌剧院最佳女主角”“第66届艾美奖”两项大奖。郭森曾与里奥·卢奇、伯纳德·海丁克、祖宾·梅塔、亚当·费舍尔、格鲁贝诺娃、考夫曼、巴桃莉等音乐家合作。这些合作不仅是对我国声乐教学的高度认可,还提高了我国美声歌唱艺术在国际声乐领域中的地位。
(二)中国声乐作品的传播者
文化传播,不仅能体现国家的实力,还能提升本国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的海归歌唱家群体以将本民族声乐作品推出国门为己任,并做了大量相关工作。例如,范竞马在2008年与荷兰奇诺唱片公司合作,录制了第一张由外国唱片公司在全球发行的中国艺术歌曲和民歌专辑——《我住长江头》。范竞马不仅用英文演唱了该专辑中的部分中国民歌,而且分享了他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新发现和尝试。此外,他还在国外的演出季举办了具有学术价值的音乐会,如在奥地利、斯洛伐克的正式演出季中安排了几场中国声乐作品的专场音乐会。张立萍于2015年与全球著名DECCA唱片公司合作,向全球发行了中国艺术歌曲专辑——《思乡》,该专辑收录了18首中国声乐作品。通过对各个时期代表作品的演绎,不仅让人们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和作曲技法有了了解,也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中国艺术歌曲的韵味。陈其莲与Pavane唱片公司合作,由德克·布罗塞监制及指挥的两张专辑——《来自中国的世界遗产歌曲集》和《陈:中国声乐作品选》,不仅收录了中国艺术歌曲,而且还收录了《赶牲灵》《绣荷包》等极具中国音乐元素的民歌,以及《江姐》《洪湖赤卫队》等中华民族歌剧的经典唱段,从而让欧洲人感受到了中国旋律中的喜怒哀乐。田浩江致力于在国际青年歌唱家中推广中国声乐作品,他与国家汉办合作打造了“国际青年声乐家汉语歌唱计划”项目,在国外选拔出优秀的歌唱家,并通过开设汉语课、中西方艺术歌曲比较课等方式,把中国的语言、文化和音乐带出去,带向世界各地。此外,还有许多歌唱家在国外举办音乐会时,都会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国声乐作品。如石倚洁在伦敦的音乐会中就演唱了《我住长江头》等中国声乐作品;施恒在法国举办的音乐会中都会演唱《虹彩妹妹》《草原之夜》《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中国声乐作品,这些作品均受到西方观众的欢迎和认可。
正如沈洋所说:“作为年轻一代的歌唱家,最大的梦想就是国外的歌唱家被中国声乐作品的魅力折服,主动自愿地选择演唱中文作品、并唱出中文作品的意境和美,而非出于友好地加演。”这些歌唱家对中国声乐作品的自觉传播,不仅体现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肯定,更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三)美声歌唱艺术的普及者
观众是中国美声歌唱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的观众群体,可以促进美声歌唱艺术教育与演出市场的良好互动。观众的培养不单指声乐界的人士,而是更多地体现为既有专业院校师生又有普通观众。田浩江认为,要采取措施让普通老百姓全方位地了解美声歌唱艺术的魅力。在杨光看来,职业歌唱家在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职业标准的前提下,从意识形态上真正地为大众服务,让更多的普通观众走进正规的演出场所去欣赏地道的声乐作品。艺术普及不能流于形式,要用一种真正能让普通观众接受的形式来做这一工作,不能仅仅在“走进基层”上下功夫,还应该思考“如何请进来”。
近年来,他们举办了许多小范围的沙龙音乐会、与学校和机构合作、成立基金等方式推动美声歌唱艺术最终走向大众传播的平台。各地也本着“文化惠民”的原则,政府拨款,优惠票价,让人们真正走进剧院欣赏音乐会、歌剧等。另外,各地剧院举办名师讲堂、市民开放日、文化艺术节、歌剧电影进校园、线上+线下实时推送演出信息等方式,让老百姓全方位了解美声歌唱艺术的魅力。尤其是国家大剧院这几年举办的“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我国美声歌唱艺术市场的观众群体已逐步有了从专业院校师生扩大到普通老百姓中的趋势。
三、改革开放以来海归歌唱家群体在美声歌唱教学方面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的海归歌唱家群体在继承老一辈海归歌唱家声乐教学理念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国际声乐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接轨,完善并深化了专业建设和发展,对我国现代声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倡導重视练声曲的合理安排与训练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前有“吊嗓”的要求,美声歌唱艺术也有歌唱前的嗓音“热身运动”。它不仅是短小简单的基础发声练习,还有类似于钢琴训练的《哈农钢琴练指法》或车尔尼等钢琴练习曲那样的练声练习曲。其教材体系较完善,是基础发声练习后,具有针对性训练和提高歌唱者全面艺术修养的练习曲,为演唱声乐作品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我国较早引入出版的练声曲有《孔空练声曲》《瓦卡伊实用声乐练声曲》《斯皮格高级练声曲》等教材,但这些教材并没有真正列入教学大纲中,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练声曲教材不熟悉和钢琴伴奏欠佳。在马金泉看来,练声曲教材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技术,还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具有全面、严谨、规范、赋予学术含量的意义,也能改变我国声乐教育长期以来由教师单一构建练声曲的局面。通过对练声曲教材曲目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换声技术、扩展音域、快速华彩、跳音、音程跳跃、琶音、三连音等方面有极大的提高,使声音更具有连贯性和颗粒性。练声曲教材的运用不仅要体现在课堂训练中,还应该在声乐考试中有所体现,这样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宋一和马金泉认为,练声曲的意义在于它是歌唱艺术的基石,未来能否成为歌唱家、艺术生命是否长青,练声曲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马金泉还认为,编写与我国声腔艺术相匹配的练声曲和教材,才能有助于我国声乐艺术体系的构建。
随着海归歌唱家进入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师队伍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海归歌唱家在经过严格、系统训练的基础上,具备了辅导学生高规格练声曲的能力。目前,虽然练声曲教材尚未全面纳入我国声乐教学大纲,但已有个别海归歌唱家在自己的声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并取得了成效。
(二)加强歌剧表演人才的培养
戏曲表演是集“唱、念、做、打;手、身、眼、步、法”为一体、最具我国民族传统声乐艺术特色的表演形式之一。其通过动作表现场景,每个角色都有其固定的表演程式,以单旋律线条为主,吟唱写意表演风格。而歌剧表演是美声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舞台设计、戏剧、交响乐、舞蹈、芭蕾等于一体,其角色表演动作简单、幅度不大,通常围绕某个音乐主题进行多声部音乐旋律的發展,以咏唱为主写实表演。因此,不同的演唱和表演方式产生的原因是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要从声音、肢体表演上正确地表达西方歌剧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目前,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大学歌剧研究中心等开设了歌剧表演课,包含了重唱、表演、歌剧排练等,每学期有2—3部歌剧片段的排练和相关汇报演出。此外,歌剧教学实践范围不只限于著名音乐院校,海归歌唱家通过举办全国比赛,也给予地方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歌剧表演的舞台实践机会。如宋一策划组织了“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歌剧声乐表演展演”,本着“给学生一个展示平台”的初心,设置独唱、重唱、歌剧表演片段组别,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为他们未来成为职业歌唱家奠定了专业基础。
(三)倡导加强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
美声是一门外来艺术,德法俄声乐学派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意大利美声歌唱艺术的精髓,同时结合本国语言和文化,形成了世界公认的演唱风格。虽然我国早期美声声乐教育家们在中西融合上做了许多研究和实践,但我国现时的美声教育大环境仍然以唱外文歌曲为傲。范竞马认为,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时,要重视汉语声调的“四声”、音节的“十三辙”等特殊性,有助于演唱好中国声乐作品。马金泉认为,要唱好中国歌,普通话标准是前提,对语汇、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的了解是把握歌曲内涵的命脉,通晓语言的逻辑重音和词义可以唱得更为感人、更有韵味。
因此,对中国声乐作品进行梳理考证,并在教学大纲中体现,有助于使教学更系统化。同时,注重中国声乐作品的咬字吐字和语言逻辑等,能够使演唱更加规范。可以通过音乐会、比赛等方式让声乐学习者更加重视中国声乐作品演唱的学习。此外,国内高规格比赛,如“金钟奖”“文华奖”等,规定必须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唱好中国声乐作品,不仅可以打破人们对美声歌唱艺术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固有认知,更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四)推动声乐艺术指导的专业化建设
声乐艺术指导是随着西方美声歌唱艺术的发展而来的,它是艺术指导的一个主要分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vocal coach”,而不是钢琴伴奏“Piano Accompaniment”。事实上,声乐艺术指导还可以细分为歌剧、艺术歌曲等不同领域的艺术指导。虽然它们工作内容重点不同,但工作性质大致相同,都是帮助歌唱者熟悉作品、纠正语言发音、把握风格、处理音乐。因而,声乐艺术指导在具备高超娴熟的钢琴演奏技巧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快速视奏、分析总谱并模仿不同乐器发音特点、语言正音、懂得声乐演唱技术以及与合作者沟通等综合能力。张立萍指出,虽然当前国内的声乐艺术指导具备了娴熟的钢琴演奏技巧,但作为艺术指导所需具备的能力还比较欠缺,需要加强学习。事实上,建国初期,在国内音乐院校声乐系都开设了声乐主课和艺术指导课程,也有一部分优秀的老师因为师承原因懂得一到两门语言,也大概知晓如何与歌唱者合作,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过分重视声乐主课,声乐艺术指导逐渐失去了艺术指导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海归歌唱家群体也意识到只有加强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建设,才能追赶上国际声乐教育水平。为此,文化部教科司在1998年和2000年,举办了“全国钢琴艺术指导研讨会”,以明确声乐艺术指导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加强该专业的建设。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国内几大专业音乐院校在本科教育阶段中设置了艺术指导专业,各大艺术院校通过邀请国外专家讲学、鼓励现有师资到国外学习等措施来推动该专业的发展壮大。此外,2018年,中央音乐学院又开设了歌剧艺术指导的博士学位,并将其归属于指挥系,这一举措表明我国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对声乐艺术指导真正开始重视。尽管我国的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依然存在不足,但能看到它正在逐渐细化、系统、科学且严谨地发展变化,这一变化将为我国现代声乐教育再次飞跃夯实基础。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的海归歌唱家群体,他们以勤奋求真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使我国美声歌唱艺术在国际声乐领域中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并得到了高度的认可。然而,从当前我国声乐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声乐教学与国际声乐教学在理念、技术、审美以及学科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海归歌唱家群体努力学习西方美声歌唱艺术的历史、传统审美和教学体系,逐步纠正当前我国声乐教学理念和技术问题,积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向大众普及美声歌唱艺术,对我国现代声乐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他们将赋予中国文化表达的声乐作品传播到全世界,既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爱国主义体现,也为我国现代声乐占据国际声乐领域重要地位铺设了道路。
参考文献:
[1]窦胜功,组织行为管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吴昊.对中国声乐艺术指导专业若干问题的思考——纪念“全国钢琴艺术指导学术研讨会”召开十年[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01):211-213.
[3]马金泉.声乐练声曲不可小觑[J].歌唱艺术,2019(05):17-20.
[4]高小立.创立中国雅歌的音乐理想——访歌唱家范竞马[N].文艺报,2013-12-23.
[5]马金泉.中国歌唱家与中国歌——对“美声歌者演绎中国声乐作品韵味不足”之探讨[J].歌唱艺术,2011(0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