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
【摘 要】本文从戏曲演唱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借鉴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以丰富和发展戏曲音乐的表现力。本文概述了戏曲音乐的基本特征,包括其传统演唱技法和表现手段,以及不同流派唱腔的独特风格;重点分析了戏曲演唱在借鉴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过程中吸收和融合声乐技巧的现代演变、声音审美的现代转型,以及这些创新成果如何促进戏曲艺术形态的现代化转型。本文通过一系列具体实例,展示了现代声乐技术和教学理念对戏曲演唱的影响。
【关键词】戏曲演唱 现代民族声乐 演唱技法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0-0152-06
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唱腔、丰富的表情和精湛的表演艺术著称。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传统戏曲面临着观众审美变迁和艺术形态更新的双重挑战。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兴起,为戏曲演唱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技术路径。本文通过深入剖析现代声乐在演唱技巧、音乐风格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创新,探讨戏曲演唱对其借鉴以及与其融合的实践。
一、戏曲音乐的基本特征与演唱技巧
(一)戏曲音乐的基本特征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演唱技巧是戏曲艺术表现力的核心。戏曲演唱不仅是音乐的展现,还是戏曲故事情感传递的重要手段。演唱者通过声音的变化来描绘角色的内心世界和表现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变化。传统戏曲演唱主要包括唱(唱腔)、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术动作)四大板块,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艺术系统。在演唱过程中,演员需要严格把握音准、节奏、唱腔风格和行腔技巧。戏曲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性,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音乐主要具有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唱腔多样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有京剧、越剧、昆曲等,每种戏曲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唱腔风格,这些唱腔往往与特定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第二,音樂与文本紧密结合:戏曲音乐的旋律不仅仅是旋律本身,它与剧本中的语言文字密切相关,每个音符都承载着一定的文意和情感。
第三,采用板式结构:戏曲音乐通常采用板式结构,即通过固定的节奏模式(板)来组织音乐材料,这些“板”既有规则又有弹性,可以根据表演需要进行变化和发展。
第四,行腔有技巧:行腔技巧是指演唱中的吐字、连音、装饰音等技巧,这些技巧丰富了戏曲音乐的表现力,使每一个字都可以变化出无数的音色和情感。
第五,伴奏与合奏配合:戏曲演唱通常伴有乐队合奏,乐队一般分为文场(弦乐、笛类等)和武场(打击乐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基调需要不同的乐队伴奏来配合。
(二)传统戏曲的演唱技法与表现手段
传统戏曲演唱技法和表现手段的丰富性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的深厚底蕴和细腻情感。以下几点是传统戏曲演唱中最为关键的技法与表现手段:
1.吐字与发声
在戏曲演唱中,吐字的清晰程度对于情感的传达和剧情的展示至关重要。每个字的清晰吐诵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负责。发声技巧更是戏曲演唱的核心,它要求演员的声音必须具备足够的穿透力,以适应不同的演出环境。此外,声音的韵味和质感还需根据角色的性格特点进行调整,确保声音与角色形象的完美融合。例如,悲剧角色的声音往往低沉而富有磁性,而喜剧角色则多采用明亮、轻快的音色。
2.腔调的控制
腔调在戏曲演唱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角色个性的体现,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腔调的起伏、强弱、快慢、高低等变化,需要演员根据角色的身份、性格和情绪精确掌握和运用。例如,身份高贵的角色在唱腔上往往使用平稳而庄重的调子,而可爱活泼的角色则可能使用跳跃、轻快的调子。此外,腔调的变化还能体现戏曲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戏曲在腔调上有着鲜明的差异,如京剧的腔调与越剧的腔调就有着显著的不同。演员在掌握腔调时,不仅要了解其技巧,还要深入理解其文化背景和艺术内涵,以更好地传达戏曲的艺术魅力。
3.行腔的技巧
行腔在戏曲中主要指演唱时的各种声音变化技巧,如滑音、打喉、咬字等。滑音指的是声音的平滑过渡,能够使旋律流畅自然;打喉则是通过喉部的快速震动产生特殊的音色,增加表演的力度和感染力;咬字技巧则是在发音时故意加重某些字的发音,以强调情感或突出节奏感。这些行腔技巧的运用,不仅能够使唱腔更具表现力和变化性,也使整个演唱更富有情感色彩和戏剧张力。例如,在表达激昂或悲痛的情感时,适当的打喉或滑音可以更好地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4.呼吸与气息的运用
在戏曲演唱中,呼吸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良好的呼吸控制不仅能够保证长段落演唱时的稳定性,避免气息短促,还能帮助演员更好地表达情感的细微变化。深长的吸气和有控制的呼气,是持续且稳定演唱的基础。同时,合理的气息运用还可以帮助演员在演唱中自然地表达情感的强弱和起伏。例如,在表演激动或急切的情节时,快速而浅的呼吸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表达紧张或焦虑的情绪;而在表达平静或沉思的情节时,深沉而缓慢的呼吸则能更好地营造出宁静的氛围。这些呼吸技巧的运用,不仅是戏曲演唱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演员艺术表现力的体现。
5.身段与手势
身段和手势在戏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不仅是戏曲视觉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达角色情感和增强戏剧效果的关键。良好的身段控制可使演员的移动更加流畅和富有韵律感,而精准的手势则能够更细腻地描绘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例如,在表演欢快的场景时,演员可以通过轻快的步伐和开放的手势来表达角色的愉悦心情;而在表达悲伤或沉思的场景时,缓慢而沉重的身段和收敛的手势则能更好地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此外,手势的细微变化,如手指的弯曲程度、手掌的开合,甚至是手部的震动,都能传达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信息。身段与手势的运用不仅要求演员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和控制力,还需要他们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每一个动作和姿态的设计都应与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剧情的发展紧密相连,以确保整个演出的连贯性和表现力。
以上技法与表现手段在古代戏曲艺术家的不断实践中得以保留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借鉴这些传统演唱技法时,不仅要理解其艺术内涵,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三)戏曲唱腔的流派与风格
戏曲唱腔的流派与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养分,戏曲演唱形成了以地域命名的众多流派,如京剧、昆曲、黄梅戏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特色。唱腔的流派不仅在旋律上各具特色,在演唱技巧、节奏处理、音色运用等方面更展现了丰富的风格差异。
京剧以其雄壮、豪迈著称,融合了多地的音乐元素,形成了“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昆曲则以其柔美、细腻享誉内外,其唱腔绵长婉转,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风情。黄梅戏的唱腔讲究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富有乡土气息。这些流派的唱腔风格不仅仅是音乐上的差异,更是不同地域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的反映。
流派之间的差异也体现在表现手法上。比如,京剧在演唱中注重“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一般是指手、眼、身、法、步),强调武戏演唱中的激昂与力度;而昆曲则注重唱腔的文脉与曲意,追求声音的细腻与情感的深沉。这些风格和特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由无数戏曲艺术家共同创造和继承下来的。
在当代,戏曲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唱腔流派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表现方式。他们尝试将戏曲唱腔和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技巧相结合,力求在保持传统戏曲韵味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种探索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使传统戏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路径
(一)声乐技巧的现代演变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路径,在于对传统声乐技巧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化艺术事业的全面繁荣,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民族声乐技巧的演变呈现出多元化和现代化的特征,同时又不失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
1.科学化和规范化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声方法开始向科学化和规范化转变。借鉴西方声乐的科学发声原理,如支持气息、共鸣调整等方法,提高了发声效率,增加了声音的音色美感和表现力。这一变化使得民族声乐艺术在保留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声音更加饱满、圆润,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2.个性化和表现力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表演风格上更加注重个性化和表现力。传统戏曲演唱注重集体性和规范性,而现代民族声乐则鼓励个性的展现。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敢于创新,使得演唱风格更加多样化,也更加贴近现代人的情感体验。
3.注重技术与情感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技巧上更加注重技术与情感的融合。在演唱过程中,不仅仅是追求技巧上的高难度,而是更强调情感的真实表达和情感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这一点在一些国家级的大型演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歌剧、民族声乐音乐会等。此外,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强调基础教学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引入声乐比赛、工作坊、大师班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
(二)声音审美的现代转型
1.融合东西方音乐元素的审美趋向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已成为现代音乐创作的常态。在声音审美上,这一趋势尤为明显。中国的作曲家和声乐艺术家们开始在创作和表演中吸收西方古典音乐的和声处理、构思方式和表现手法,同时保留中国音乐的旋律性和五声音阶的特点,创造出既有国际感又不失民族风格的新型声音审美。这种声音审美的转型,既丰富了民族声乐的表达力,又拓宽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范围、扩大了影响力。
2.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多样性
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使得声音审美趋向多样性。民族声乐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唱腔的单一表达,开始尝试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融入演唱中,追求音色、节奏和音乐结构上的创新。在现代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可以听到南方小调的细腻、北方曲艺的朴实等各种风格的融合,反映了现代听众对于多元文化的接纳和欣赏。
3.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审美发展
科技的進步也为声音审美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家们利用高科技手段如数字音频工作站、音效插件、虚拟乐器等,对声音进行处理和再创造,使得声乐作品在音质和音效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现代感。这种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不仅增加了声音的魅力,也为声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艺术家和听众可以一起探索声音的无限可能,进一步丰富现代声音审美的内涵。
三、戏曲演唱借鉴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分析
(一)戏曲演唱在声音培养与运用上的创新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声音培养与运用上的创新,为戏曲演唱提供了新的借鉴方向。通过对现代声乐艺术培养方式的吸纳与整合,戏曲演唱在技巧和表达上都得到了新的发展。
其一,在声音培养方面,现代民族声乐强调科学化的发声方法,这一点被戏曲演唱借鉴以提升演唱者的基本功。例如,现代声乐艺术倡导的混合共鸣、气息的均匀控制等技术,都被逐渐引入到戏曲的演唱训练中。这不仅帮助演唱者发出更加圆润、富有层次的声音,也提高了声音的穿透力和持久力,尤其是在大型的舞台演出中,可以保证声音的清晰度和表现力。
其二,在声音运用上,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体现在更加自由和灵活的声音处理上。戏曲演唱传统上很重视对于唱腔的严格规范,但现代演唱者开始尝试根据情感和场合的需要,灵活调整声音的质感、强度和色彩。例如,现代声乐艺术中常用的柔声、假声以及过渡技巧,都被戏曲演唱者借鉴以表现更加细腻的情感和更加丰富的角色内心世界。在实践中,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借鉴并不是简单模仿或照搬,而是一个融合创新的过程。戏曲演唱者在维护传统唱腔纯正性的同时,融入现代声乐的技术,既保持了戏曲的民族风格,又赋予了其更广泛的表现空间和更现代的艺术魅力。例如,在处理戏曲中的某些传统唱段时,演唱者可能会加入现代声乐的呼吸和共鸣技巧,使得唱段更加生动,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剧场的音响系统和观众的听觉习惯。
(二)戏曲演唱表达方式的互补与融合
戏曲演唱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表达方式上的互补与融合,标志着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教育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在尊重各自艺术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性的结合与发展。
在戏曲演唱中,演唱者的表达方式传统上侧重于对剧情和角色心理的细腻刻画,通过严格规定的行当特征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然而,在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下,戏曲演唱开始吸收更为广泛的表达手法,包括声乐色彩的变化、情感的细腻层次与内在动态的探索,使得戏曲演唱可以更加直接和生动地触达观众的情感。
例如,知名戏曲艺术家张火丁在其演绎的现代京剧《穆桂英挂帅》中,就体现了这种演唱表达方式的互补与融合。在该剧中,张火丁不仅准确把握了角色穆桂英的英雄气概,更通过现代声乐技巧的融入,例如在唱腔中巧妙地运用现代声乐的气息控制和声音变化,使角色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真实。她在演唱“挂帅出征”这一段时,通过现代声乐技巧加强了声音的动态范围和情感强度,使得穆桂英的豪迈与坚毅更为突出,同时也更容易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
(三)戏曲音乐风格的交流与借鉴
在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音乐风格的交流与借鉴是不断推动戏曲演唱进步的重要因素。这种交流并非简单的风格叠加,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艺术融合,旨在拓展戏曲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听众的审美习惯,同时也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
在此过程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案例是京剧大师梅葆玖在《打渔杀家》中的演绎。该剧目本身就是对传统戏曲的一次大胆创新,梅大师在其中不仅保留了京剧的传统唱腔,更引入了西方歌剧的演唱技巧。在表演中,梅葆玖利用他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声音色彩,巧妙地将西方声乐的气息控制和情感表达方式,融合进传统京剧的演唱之中,尤其是在表现剧中人物心理冲突和情感转折时,梅葆玖运用西方歌剧的分色唱法和动态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情感冲突更加突出,增强了戏剧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这种风格上的融合,也体现在梅葆玖对传统京剧音乐旋律的重新解读上。他不拘泥于传统的节奏模式,而是根据剧情的需要,灵活调整节奏的快慢,使得音乐与戏剧动作、情感的配合更加紧密。在《打渔杀家》的高潮部分,通过加快节奏的处理,梅葆玖成功地营造出了紧张激烈的氛围,使得观众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此外,梅葆玖还特别重视声乐与舞台视觉效果的配合。在舞台设计和灯光运用上,他结合现代剧场技术,创造出与声乐表演相匹配的视觉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表演的整体艺术效果。在声乐与视觉艺术的结合上,梅葆玖的探索可谓是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对传统戏曲演唱借鉴的一次成功实践,展示了戏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无限可能。梅葆玖的这些实践,不仅仅是个人艺术探索的成果,更代表了传统戏曲演唱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风格交流与借鉴上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使得戏曲的艺术表现不再局限于传统框架,而是向更广阔的艺术领域开放,使传统戏曲与现代艺术形成互动,丰富了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内涵,对推动中国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戏曲演唱技术与方法的更新
在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中,技术与方法的更新是艺术生长和演进的关键驱动力。新的声乐技术和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演唱的艺术性和技巧性,而且也为戏曲演唱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现代民族声乐的技术与方法,借助科学的声乐理论和系统的训练体系,为传统戏曲演唱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以著名民族声乐艺术家宋祖英为例,她的演唱深受现代民族声乐教育的影响,她在传统民族歌曲演唱中融入了现代声乐技术,如正确的气息管理、发声位置的定位,以及声音共鸣的控制等。她对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使她的演唱更加具有现代感,也提升了戏曲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效果。
例如,作为流行音乐代表人物的周杰伦,他在音乐作品中频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运用了现代音乐制作技术。在他的歌曲《千里之外》中,融入了戏曲元素,采用现代电子音乐制作手法与传统京剧唱腔进行融合,这种创新的尝试为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视角。他的这一尝试不仅成功地将传统艺术形式带入了主流音乐市场,还展示了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五)现代声乐教学理念对戏曲演唱传承的影响
现代声乐教学理念在传统戏曲演唱传承中的引入,对于推动戏曲艺术的现代化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现代民族声乐教学倡导个性化发展,注重科学化训练,强调声乐艺术与身体机能的和谐统一,并推崇在全面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融入国际视野,这些理念为戏曲演唱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现代声乐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戏曲演唱的传承尤为重要。在传统戏曲教学中,学生往往通过模仿师傅的唱腔进行学习,这虽然有助于传承传统唱腔,但可能限制了学生自己独特艺术个性的发展。现代声乐教学倡导在传承基础上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风格,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戏曲艺术的个性化发展。
其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被引入戏曲演唱教学中,如人体解剖学、声音生理学和声学原理的运用,这些都有助于戏曲演唱者更加科学地了解和使用自己的声音,提高声乐技术水平,减少演唱过程中可能对声带造成的伤害。这样的科学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演唱质量,也有利于戏曲艺术家的健康和职业生涯的延续。
再次,现代声乐教学还倡导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国际视野的拓展。戏曲教学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可以吸收外来的艺术形式,开阔學生的国际视野,这有利于戏曲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和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戏曲演唱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听众,也能促使戏曲演唱者在更宽广的文化空间中寻求创新。
最后,现代声乐教学理念还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提倡启发式和探究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戏曲艺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戏曲演唱的艺术内涵,促进传统戏曲艺术的内生式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戏曲演唱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如何借鉴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技术和理念,以丰富和提升戏曲演唱的艺术表现。研究发现,现代声乐艺术的技术革新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为传统戏曲演唱提供了新的启示,尤其在声乐技巧和表达方式上,为戏曲演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借鉴行为不仅是艺术形式进化的体现,同时也符合文化传承的时代需求。尽管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理念和技术对戏曲演唱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但在实践中应避免无序融合导致的艺术特色混淆。未来的发展需要在坚守戏曲核心价值的基础上,精心策划现代元素的引入,以确保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保留其传统的韵味。戏曲演唱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有机融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精粹的深刻致敬,也是推动戏曲艺术生生不息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王焱.美学角度下的传统戏曲艺术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3(28):43-45.
[2]罗清.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3(15):44-46.
[3]赵惠玲,赵亚蕾.戏曲文化在高职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融入探索[J].戏剧之家,2023(25):46-48.
[4]卢思桃.浅谈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J].戏剧之家,2023(28):40-42.
[5]顾晶.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研究[J].戏剧之家,2022(23):27-29.
[6]杜跃.现代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元素的吸收与借鉴[J].普洱学院学报,2022(02):70-72.
[7]廉明子,班羽菲.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艺术中的运用[J].当代音乐,2022(08):65-67.
[8]马晓媛.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22(35):33-35.